几位接到急召的大臣——左丞相李斯、御史大夫冯劫、治粟内史,虽心中疑惑为何刚刚散朝陛下又紧急传唤,但皆不敢怠慢,整理衣冠后便匆匆折返咸阳宫。当他们步入偏殿,看到垂手侍立在侧的顾念一时,都不约而同地闪过一丝讶异。这位顾少府丞(如今已是五大夫)方才在朝堂上并未提及有特别之事,此刻出现在此,所为何来?
未等他们细想,嬴政已直接将那卷关于官盐专营的方案递了过来,声音沉稳中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振奋:“诸位爱卿,看看顾卿所拟之策。”
李斯率先接过,冯劫与治粟内史也凑近一同观看。起初是习惯性的审慎,但随着目光在轻薄的纸张上移动,三人的脸色逐渐被震惊所取代。这方案……将盐利彻底收归朝廷所有,统购统销,思路之大胆,架构之严密,堪称釜底抽薪之策!一旦成功,不仅可杜绝盐政积弊,更能为帝国带来一笔稳定而庞大的收入。
待三人看完,殿内陷入了短暂的沉默,随即爆发出热烈的讨论。
李斯首先开口,从律法推行角度补充:“陛下,此策大善!然需配套严刑峻法,明确私煮、私贩、越界销售之罚则,臣建议可参照《田律》、《工律》之例,专设《盐律》若干章,以儆效尤。”
御史大夫冯劫则着眼于监察:“陛下,盐官设置需慎选其人,且需加强监察力度。臣以为,可由御史台定期或不定期遣使巡查各郡盐官,严防贪腐、中饱私囊之举。”
治粟内史更关心实际操作与盈利:“陛下,顾大人之策宏远,然这统一定价……尤其是确保偏远贫瘠之地百姓亦能购得之价,”他指了指方案中顾念一特别强调的底线价格,“此价是否过于低廉?恐连运输仓储之成本都难以覆盖,长此以往,官盐之利从何谈起?若无力充盈府库,此策恐难以为继。”
这话说到了关键点上,李斯和冯劫也微微颔首,看向顾念一,等待她的解释。在他们看来,惠民固然重要,但若朝廷无利可图,甚至倒贴,政策便失去了可持续的根基。
面对质疑,顾念一却不慌不忙,唇角甚至勾起一抹神秘的微笑。她再次从袖中(仿佛那官袍袖子是个无尽口袋)取出另一卷纸张,恭敬地呈给嬴政。
“陛下,诸位大人所虑极是。然,钱银之事,臣近日偶有所得,正在草拟一份《关于刺激大秦商业流通与开辟新税源之浅见》,虽尚不完善,但其中些许想法,或可解此忧。”她顿了顿,迎着嬴政和三位重臣探究的目光,继续道,“官盐低价,意在惠民安民,稳固根基。而帝国之财源,未必仅靠盐利一端。譬如,鼓励合规商贾,发展特色物产流通;譬如,待新式农具推广,粮食布帛增产,商业自然繁荣,可酌情调整市税、关税;再譬如……或许还能发掘一些我大秦尚未重视的‘特产’,行销内外。”
她的话说得含蓄,但“刺激商业”、“新税源”、“特产行销”这些字眼,已足以让在座几位老于政事的重臣心中掀起波澜。他们习惯了从农业和现有赋税中汲取财力,顾念一的话却指向了一个更广阔、更活跃的财富领域。
嬴政深邃的目光凝视着顾念一,他想起之前听到的心声中关于“美食”、“铁锅”乃至更多新奇事物的念叨,心中了然:这小女子怕是又不知从她那“后世见闻”里找到了什么生财的妙法。他手指轻轻敲击着案几,沉吟片刻,朗声笑道:“好!顾卿既有此信心,朕便信你!官盐之价,就按你所拟,务必使黔首能得实惠。至于这生财之道……”他晃了晃手中新的方案,“朕拭目以待!”
皇帝已然拍板,且对顾念一的能力展现出超乎寻常的信任,李斯等人自然不再异议。治粟内史也拱手道:“既然顾大人有成算,那臣便全力配合,先全力将官盐专营之事推行下去。”
接下来,几人又就盐官选拔、运输路线、初期投入等具体细节进行了深入商议,顾念一也适时补充了一些现代物流和管理学的简单思路,让方案更具操作性。
待一切议定,已是午时。嬴政心情颇佳,难得地开口留几位重臣及顾念一在宫中用膳。这虽非正式赐宴,但也是一种殊荣。席间,气氛不再像朝堂和议事时那般严肃,君臣就着简单的膳食,偶尔谈及些民生趣事,顾念一也谨慎地附和几句,心中却盘算着少府丞那一摊子待处理的事务。
膳毕,李斯等人告退。顾念一也向嬴政行礼,准备离开。
“顾卿,”嬴政叫住她,目光中带着期许,“官盐之事,以及你那‘生财之道’,朕交予你了。有何需求,可直接奏报。”
“臣,定不负陛下所托!”顾念一肃然应道。
退出偏殿,午后的阳光洒在宫道上。顾念一深吸一口气,感觉肩上的担子又重了几分,但更多的是干劲儿。她迈开步子,向着少府官署的方向走去,脑海中已经开始规划下午要先处理哪些积压的公文,还要抽空去精工坊看看铁锅的进度,试验田的土豆也差不多该去看看了……这位大秦的“五大夫”、“少府丞”的打工日常,依旧忙碌而充实。
-----转个圈圈-----
次日散朝,顾念一随着人流走出大殿,心里正盘算着那份商业建设方案该如何细化,是先鼓励民间发展手工业,还是想办法把丝绸瓷器往外卖个高价……思绪正纷飞间,一名身着粗布短打、裤脚还沾着泥土的农官气喘吁吁地小跑过来,也顾不得礼仪周全,激动地压低声音道:
“大、大人!上林苑!土豆!土豆可以收了!”
“什么?!”顾念一脑子里那些商业宏图瞬间被这消息砸得烟消云散,眼睛猛地亮了起来,“确定吗?都成熟了?”
“确定了!下官和几位老农仔细查验过,茎叶枯黄,土里的块茎个头饱满,正是收获的最佳时机!”农官脸上洋溢着难以抑制的兴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