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草源”这颗钉子被拔掉,市场上的歪风邪气总算刹住了一些。可张大山还没来得及喘口气,自家后院却冒起了烟。
问题出在新来的“精英”和公司的老伙计们身上。
李秀云那边,新招来的海归博士赵启明,仗着在国外大药企待过,有点瞧不上土生土长的研发路子。开会的时候,动不动就是“国际标准”、“数据模型”,说得一套一套的,把几个跟着李秀云干了十多年的老技术员听得云里雾里,憋了一肚子火。
这天下午,为了一个实验方案,赵启明又跟老技术员刘工杠上了。赵启明坚持要用一套复杂的计算机模拟,说这样效率高、数据准。刘工却觉得那玩意儿花里胡哨,不如凭经验上手试来得实在。两人争得面红耳赤,差点在实验室拍桌子。
“李总,您评评理!”刘工气得脸通红,“咱们这么多年,靠的就是实打实的经验!他整那些虚头巴脑的模型,能当饭吃吗?”
赵启明推了推眼镜,一脸不屑:“经验主义迟早被淘汰!没有数据支撑,怎么跟国际接轨?”
李秀云被夹在中间,左右为难。她知道赵启明有本事,新方法也许是对的,但刘工他们的经验同样宝贵。临床试验的瓶颈还没突破,团队内部先起了矛盾,让她心力交瘁。
销售部那边更热闹。王斌高薪挖来的市场总监杨帆,是从外企过来的,满嘴的“KpI”、“渠道下沉”、“数字化营销”。他一来就搞了个新考核办法,把原来靠人情、跑关系的老销售们折腾得够呛。几个跟着王斌从靠山屯打拼出来的老兄弟,连着两个月没完成任务,奖金扣了一大截,怨声载道。
“斌哥,这活儿没法干了!”老销售大刘跑到王斌办公室诉苦,“那姓杨的就知道坐在办公室里看报表,懂个屁的市场!咱们辛辛苦苦维护的客户关系,到他那儿就成了‘效率低下’!”
王斌心里也憋着火,但杨帆确实带来了一些新客户和新思路,业绩总量是在涨的,他也不好说什么,只能两头安抚。
车间里,周明也头疼。新来的生产管理专家,非要推行一套“精益生产”流程,说是能减少浪费。可一些老工人习惯了原来的操作方式,嫌新流程麻烦,抵触情绪很大。为了一点小事,新老员工就能吵起来,生产效率不升反降。
公司里弥漫着一股看不见的硝烟。新来的觉得老员工顽固不化,老员工觉得新来的瞎折腾、不接地气。吃饭的时候,食堂里都能感觉到两拨人隐隐的对立。
这些事儿,慢慢都传到了张大山耳朵里。他没急着发火,而是抽空去了趟车间、实验室和销售部,不动声色地看,默默地听。
晚上,他把李秀云、王斌、周明这几个老伙计叫到老屋,照例是花生米和烧酒。
“说说吧,咋回事?”张大山给每人倒上酒。
王斌先叹了口气:“大山哥,新来的杨帆,有本事,但太急,不懂咱们这行的水有多深。老兄弟们有情绪。”
周明闷了一口酒:“厂子里也是,新流程是好,但得慢慢来,不能一刀切。老工人跟不上,心里憋屈。”
李秀云揉着太阳穴,声音疲惫:“启明太理想化,刘工他们又太固执……临床试验卡着,我心里也急。”
张大山听着,没说话,滋溜喝了一口酒。半晌,他才开口:“兄弟们,咱们请这些能人来,是为了让公司变得更好,不是来搞对立的。”
他放下酒杯,目光扫过几人:“老经验是宝贝,不能丢;新方法也得学,不然跟不上时代。关键是咋把这两样揉到一块儿去。”
他有了主意:“这样,老王,你让杨帆别光盯着报表,让他跟着大刘他们跑几天市场,看看咱们的客户是啥样的。老周,新流程推行慢点来,找几个明白的老工人带头试点,有了好处,大家自然就跟上了。秀云,你让赵博士和刘工他们搭班子,一个负责数据模型,一个负责实操验证,互相学习。告诉他们,谁能先把临床试验的瓶颈突破了,我重重有奖!”
顿了顿,他语气加重:“你们都给我把话放出去!大山药业能有今天,靠的是老兄弟们的汗马功劳!谁要是看不起老人,就是看不起我张大山!但老兄弟们也得把心胸放开,公司要发展,不学新东西不行!谁要是倚老卖老,挡公司的路,也别怪我不讲情面!”
这番话,说得在情在理,既安抚了老员工,也给了新人方向。李秀云几个听了,心里都有了底。
回去后,几个人按张大山说的做了。杨帆跟着大刘跑了几趟乡镇卫生院,才明白这里的市场关系有多复杂,态度收敛了不少。赵启明和刘工被迫成了“搭档”,一开始别别扭扭,后来发现对方的法子还真有互补的地方,关系缓和了不少。车间里试点新流程的班组,效率真提高了,其他工人也开始主动学习。
后院起的火,总算被慢慢压了下去。张大山站在办公室窗口,看着楼下渐渐和谐的氛围,心里明白,这道坎儿算是暂时过去了。但他更清楚,随着公司越做越大,这类新老融合、观念碰撞的矛盾还会不断出现。管理这门学问,比他种药材、搞销售,难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