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风波虽然暂时平息,但那份措辞严厉的文件像一根刺,深深扎进了张大山的心里。他明白,这次侥幸争取到了缓冲期,但行业标准提高的大趋势不会改变,“华东药业”利用政策打压对手的手段也不会停止。被动应对只会疲于奔命,必须主动出击,从根本上提升自身的抗风险能力。
他把这个想法在核心管理层会议上提了出来,得到了大家的一致认同。
“张总说得对!”周明第一个表态,“咱们的基地和加工厂,确实到了必须升级的时候了。以前是小打小闹,缝缝补补还能用,现在要应对新标准,不彻底改造不行了。”
李秀云也从技术角度补充:“高标准其实也是机遇。如果我们能率先建成符合甚至超越新规的现代化种植和加工体系,不仅能化解政策风险,还能成为行业标杆,形成新的竞争优势。”
“就是这个道理!”张大山一拍桌子,“咱们要干,就干个彻底的!未雨绸缪,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说干就干。张大山亲自挂帅,成立了“基地升级改造项目组”,周明和李秀云任副组长。他们聘请了省农科院和设计院的专家,开始对现有的核心基地和加工厂进行全面的勘察和规划。
规划方案一做出来,连张大山自己都吓了一跳。要实现真正的GAp标准化、智能化种植,需要引进水肥一体化滴灌系统、环境自动监测控制系统、物联网追溯平台;初加工车间要改造成符合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Gmp)要求的洁净车间,添置先进的清洗、烘干、筛选设备……林零总总算下来,投入将是一个天文数字。
“这……这投入也太大了!”王斌看着预算报告,倒吸一口凉气,“咱们刚缓过劲来,账上的钱远远不够啊!”
“钱的问题,我来想办法。”张大山语气坚定,“这次不能再零敲碎打了,必须一步到位!我们可以分阶段实施,先集中力量改造最核心的‘紫丹参’和‘地涌金莲’基地。资金上,除了自有资金,还可以再申请一部分‘星火计划’的后续支持,另外,我打算去找县里和市里争取配套资金和贴息贷款。”
接下来的几个月,张大山几乎成了“空中飞人”。他频繁往返于县、市、省各级政府部门,带着厚厚的项目可行性报告和规划方案,游说相关领导,阐述项目对提升本地中药材产业水平、带动农民增收、打造地域品牌的重要意义。他的诚意和项目的前瞻性,打动了不少领导,获得了宝贵的政策支持意向。
同时,梁致远也在省外积极寻找战略合作伙伴,希望能引入有实力的投资者,共同推进升级改造。
就在张大山为资金四处奔走时,李秀云带领的技术团队也取得了突破。他们与省中医药大学合作,成功开发出了一套基于近红外光谱技术的药材快速无损检测方法,能在采收和加工环节快速筛查农药残留和重金属,大大提升了质量控制的效率和准确性。这项技术,为即将到来的高标准监管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
一天晚上,张大山拖着疲惫的身子回到家,发现儿子张承志还没睡,正在书桌前看一本关于现代农业的书。看到爸爸回来,承志抬起头,认真地说:“爸,我们生物课上讲了生态农业和可持续发展,我觉得咱们的基地升级,也可以考虑加入一些生态循环的理念,比如种养结合、病虫害绿色防控什么的。”
儿子的话让张大山眼前一亮!是啊,升级不能只盯着硬件,理念也要跟上!他激动地拍了拍儿子的肩膀:“好小子!说得好!爸怎么没想到呢!明天我就让技术团队把生态种植的方案也加进去!”
得到儿子的启发,张大山对升级计划更有信心了。虽然前路依然充满挑战,巨额的资金缺口像一座大山压在心头,但他相信,只要方向对了,一步一个脚印地走下去,就一定能走出一条更宽广、更稳健的发展道路。
未雨绸缪,虽然辛苦,但总比暴风雨来临时手忙脚乱要强。张大山深知,这场关乎企业未来的升级之战,必须打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