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关系的缓和让张大山肩头的担子轻了不少,能将更多精力投入到公司的战略布局上。“地涌金莲”的小规模露天试种,成了当前的重中之重。
李秀云亲自挑选了一块背风向阳、排水良好的坡地,严格按照模拟的环境参数进行管理。她和团队几乎天天泡在试验田里,记录着每一株苗子的细微变化。张大山也时常过来,但他只是远远地看着,不去打扰。他知道,这种时候,信任和专业比什么都重要。
功夫不负有心人。在经历了初期几场秋雨的考验后,试种的“地涌金莲”成功度过了缓苗期,叶片舒展,茎秆挺立,长势明显优于温室里的组培苗。更令人惊喜的是,第一次抽样检测显示,露天种植的植株,其核心药用成分含量,竟然接近了野生样本的八成!
这个消息,像一阵春风,吹散了笼罩在大山药业上空许久的阴霾。实验室里,年轻的研发人员们忍不住欢呼雀跃。李秀云拿着检测报告,手都有些微微颤抖,连日来的疲惫在这一刻烟消云散。
张大山闻讯赶来,看着试验田里那片生机勃勃的金黄色小花,激动地用力拍了拍周明的肩膀:“老周,看到了吗?咱们又闯过了一关!”
周明也难得地露出了笑容:“是啊,张总!李总她们立了大功了!”
庆功是少不了的。张大山直接在基地食堂安排了简单的聚餐,给研发团队每人包了个大红包。席间,气氛热烈,大家都对未来充满了期待。
然而,喜悦之余,张大山和李秀云都保持着清醒的头脑。露天试种的成功,只是万里长征的第一步。接下来,还有更多难题需要攻克:
规模化种植的挑战: 小范围试种成功,不代表大面积推广也能顺利。病虫害防治、水肥管理、采收时机的把握,在规模化种植中都会呈现指数级增长的复杂性。
标准化的建立: 必须尽快制定出“地涌金莲”从种苗、栽培、采收到加工的全程标准操作规程(Sop),确保不同地块、不同批次的产品质量稳定可控。
市场端的准备: 梁致远那边需要加快市场调研和渠道铺垫,同时,基于“地涌金莲”药理活性的产品开发也要提上日程,不能只停留在原料层面。
聚餐结束后,张大山和李秀云没有直接回家,而是并肩在基地里散步。初冬的夜空,繁星点点,清冷而宁静。
“秀云,下一步,你打算怎么走?”张大山问道。
李秀云拢了拢被风吹散的头发,思路清晰:“我想分两步走。一方面,扩大试种面积,进行中试,验证规模化种植的可行性,同步制定Sop。另一方面,集中力量进行有效成分的提纯和剂型研究,可以先从技术门槛相对较低的保健品或药食同源产品入手,尽快实现商业转化。”
“我同意。”张大山点点头,“不能只埋头种地,还得抬头看路。得让市场看到‘地涌金莲’的价值。王斌那边,我会让他抓紧跟进。”
他停下脚步,看着妻子在星光下显得格外柔和的侧脸,心中充满了感激和敬佩:“秀云,辛苦你了。没有你,就没有大山药业的今天。”
李秀云微微一笑,握住他有些粗糙的手:“说什么傻话。公司是咱们一起打拼出来的。只要咱们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就没有过不去的火焰山。”
夫妻俩的手紧紧握在一起,传递着彼此的支持和力量。前方的路依然充满挑战,但“地涌金莲”的成功,无疑为他们注入了一剂强心针。这朵初绽的金莲,不仅是一种新的药材,更承载着大山药业迈向更高台阶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