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地药材产业创新联盟”的筹建进入实质性阶段,首个试点项目选定在邻省一个以出产优质茯苓闻名、但产业发展滞后的山区县——云雾县。这个项目旨在将大山药业的GAp标准和追溯体系引入当地,打造一个高标准的茯苓产业化示范基地。
然而,项目刚启动就遇到了地方保护主义的顽强阻力。云雾县当地一家老牌茯苓加工厂“云雾山货”,担心大山药业的进入会抢走他们的生意和原料渠道,暗中鼓动部分农户抵制标准化改造,散布“大山药业要来垄断市场、压低价格”的谣言。
负责项目推进的梁致远亲自带队前往云雾县。他没有直接与“云雾山货”硬碰硬,而是采取了迂回策略。他首先拜访了当地县政府,展示了联盟的整体规划和对地方经济的带动作用,赢得了县领导的支持。随后,他绕过加工厂,直接与几个大的茯苓合作社接触。
在一个合作社的院子里,梁致远和几位合作社代表坐在小马扎上,开起了“坝坝会”。
“各位老乡,我们大山药业来,不是来抢大家饭碗的,是来帮大家把饭碗端得更稳、装得更满的。”梁致远用地道的方言开场,拉近了距离。“大家想想,咱们云雾茯苓品质这么好,为啥卖不上价?就是因为没有标准,好坏混杂,人家大药厂不敢用啊!”
他拿出大山药业“紫丹参”的案例:“你看我们靠山屯的丹参,以前也是土疙瘩价,现在呢?严格执行标准,有了追溯,价格翻了几番!我们来的目的,就是帮大家把茯苓也做成这样!我们保底价收购达标茯苓,价格肯定比现在市场价高!而且,我们还可以和大家成立合作社,利润共享!”
梁致远诚恳的态度、清晰的利益分析和成功的案例,逐渐打消了农户的疑虑。加上县政府的协调,抵制的声音渐渐平息。“云雾山货”见大势已去,也转而寻求与大山药业合作,为其提供初加工服务。首个联盟项目,总算有惊无险地扎下了根。
就在梁致远在云雾县深耕的同时,靠山屯基地传来了一个意外的惊喜。一位年近七旬的老药农——孙老憨,在巡山时,无意中在一处人迹罕至的悬崖缝隙里,发现了几株濒临绝迹的古老药材——“七叶一枝花”(重楼的一种,极其珍贵)!
消息传到李秀云那里,她立刻带着团队赶去。确认无误后,所有人都激动不已!“七叶一枝花”药用价值极高,但野生资源近乎枯竭,人工栽培难度极大。这几株野生种的发现,对于保护物种资源和后续育种研究,意义非凡!
李秀云小心翼翼地将植株连同原土移栽回基地的珍稀药材保育圃,并安排了专人精心照料。在观察中,她凭借黄金瞳赋予的敏锐感知(虽然异能已内化,但那份对植物的特殊洞察力犹在),发现这几株重楼的长势和气息,与她之前在文献中看到的描述略有不同,似乎更具生机。
这个发现,让李秀云萌生了一个大胆的想法:能否以这几株野生种为母本,结合现代生物技术,尝试进行人工驯化和品种选育?如果成功,不仅能为“道地药材宝库”增添一颗璀璨的明珠,更可能带来巨大的科研和商业价值。
她将这个想法向张大山和梁致远做了汇报。梁致远从战略角度高度认可:“‘七叶一枝花’是稀缺资源,如果能突破人工种植,其战略价值甚至可能超过‘紫丹参’!这完全符合我们‘宝库’计划挖掘珍稀品种的战略方向!我建议立即立项,作为最高优先级的研究项目之一。”
张大山当然支持,但他也提醒道:“秀云,我支持你。但这类珍稀药材的研究,周期长、难度大、失败率高,你要有心理准备。不要有太大压力。”
李秀云眼中闪烁着坚定的光芒:“我知道很难,但值得一试。这不仅是商业机会,更是一份责任。”
就这样,在联盟项目艰难推进的同时,一个充满希望与未知的科研新课题,悄然启动。一边是脚踏实地地将标准化模式推广落地,深扎产业之根;一边是仰望星空,挑战珍稀药材的人工培育奇迹。大山药业的战略蓝图,正在这两个看似不同却相辅相成的维度上,同步展开。
深根,方能叶茂;奇株,或成栋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