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大山调整策略,决定稳扎稳打,先夯实基础。他找到小陈干部,咨询了针对小微农业企业的扶持贷款政策,虽然额度不高,手续也麻烦,但总算解了燃眉之急,让扩建工程得以继续。
他和李秀云一起,把基地的管理制度细化再细化,从育苗到采收,每个环节都有明确的标准和责任人,奖惩分明。虽然一开始有些工人不适应,但在张大山的坚持和李秀云的耐心引导下,渐渐走上了正轨。
他暂时放下了对“紫光”丹参的执念,集中精力提升柴胡、黄芩等常规药材的品质。他严格按照GAp标准操作,记录数据,优化流程。送检省研究院的样品,反馈越来越好。
就在张大山以为可以喘口气的时候,刘胖子的反击,以更凶猛、更系统的方式到来了。
这次,刘胖子不再是单打独斗。他联合了市里一家实力雄厚的“兴农集团”,这家集团业务涵盖种子、化肥、农产品收购全产业链,在省里都有影响力。他们打着“产业扶贫”、“助农增收”的旗号,在县里和镇上搞起了大动作。
首先,他们推出了一个“无忧种植计划”。免费向签约农户提供柴胡、黄芩的“优良”种子和专用化肥,承诺以“保底价+市场浮动价”的方式回收产品。这个条件,对普通农户来说,诱惑力巨大,几乎是无风险种植。
一时间,周边乡镇的药农趋之若鹜,纷纷与“兴农集团”签约。张大山的优质种苗,虽然口碑好,但价格相对较高,在“免费”的冲击下,市场迅速萎缩。连一些原本跟张大山有合作意向的药农,也动摇了。
其次,刘胖子利用“兴农集团”的渠道优势,开始大规模收购柴胡、黄芩的干货,价格压得极低。他们资金雄厚,可以囤积居奇,挤压小户的生存空间。张大山基地产出的少量成品药材,在价格上完全没有竞争力。
更狠的是,他们开始对原材料进行控制。“兴农集团”派人到各村的药材收购点打招呼,暗示如果收购张大山的药材,以后就别想从他们那里拿到种子和化肥。一些原本跟张大山关系不错的收购商,迫于压力,也不敢再收他的货。
市场、价格、渠道,三面夹击!刘胖子这一套组合拳,目的明确,就是要将张大山彻底挤出市场,让他空有优质产品,却卖不出去,最终资金链断裂,不攻自破!
基地的气氛一下子凝重起来。工人们人心惶惶,担心基地垮了,自己丢了饭碗。连王老歪的态度也变得暧昧起来,话里话外暗示张大山“识时务者为俊杰”,可以考虑跟“兴农集团”合作。
张大山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这一次的对手,不再是刘胖子那样的地头蛇,而是有资本、有背景、有策略的商业集团。硬碰硬,无异于以卵击石。
“大山,咱们的柴胡干货,积压了不少,再卖不出去,资金就转不动了。”李秀云看着仓库里堆积的药材,忧心忡忡。
张大山眉头紧锁,在屋里踱来踱去。降价?降到比刘胖子还低?那是自杀!而且,他的成本摆在那里,降不起。
“不能降价!”张大山停下脚步,眼神锐利,“我们的优势是品质!刘胖子他们搞低价倾销,种子化肥免费送,成本肯定不低,质量也绝对好不到哪去!他们玩的是资本游戏,想用钱砸死我们!我们不能跟着他们的节奏走!”
“那怎么办?”李铁柱焦急地问。
“找差异化!”张大山思路渐渐清晰,“他们搞量大价低,我们就搞质优价高!他们针对的是普通市场,我们就去找高端市场!省研究院那条线,必须牢牢抓住!还有,之前展销会留下联系方式的几家小药企,再联系一遍,强调我们的GAp标准和数据可追溯性!这些东西,是大公司流水线产品不具备的!”
“对!”李秀云眼睛一亮,“我们可以把我们的种植过程、数据记录,做成小册子或者视频,让客户直观看到我们的优势!”
“就这么办!”张大山下定决心,“秀云,你负责整理材料,联系客户。铁柱,你盯紧生产,品质绝不能下降!我去找沈教授,看看有没有更深层次合作的可能!”
这是一场不对称的战争。张大山就像一艘小船,在资本掀起的惊涛骇浪中艰难前行。他唯一的武器,就是手中那块“品质”的金字招牌。他必须找到那些真正识货、愿意为品质买单的客户,才能在这场围剿中,杀出一条血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