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仁济堂”的抗衰老项目合作协议终于正式签署,标志着大山药业在创新药研发领域迈出了关键一步。然而,协议的墨迹未干,管理整合的挑战便接踵而至。
合资公司成立了独立的研发中心,李秀云兼任首席科学官(cSo),但她很快发现,“仁济堂”派来的项目管理团队风格与自己团队迥异。对方更注重流程、节点和预算控制,凡事要求严格的文档和汇报,而李秀云的团队则习惯于基于科研直觉和快速迭代的灵活模式。第一次项目进度会上,双方就因实验方案调整的审批流程问题发生了争执。
“李博士,任何偏离原定计划的变更,都必须提交变更申请,经委员会批准才能执行!这是Gmp体系的基本要求!”“仁济堂”的项目经理语气强硬。
“科学探索本身就充满不确定性!等到你们层层审批下来,最佳实验窗口可能就错过了!”李秀云团队的一位骨干研究员据理力争。
张大山得知后,意识到这不仅是理念冲突,更是两种企业文化的碰撞。他分别与李秀云和“仁济堂”的项目负责人沟通,促成双方制定了一个更具弹性的“快速决策通道”:对于非关键路径上的微调,授权李秀云在一定范围内直接决定,但需事后报备;对于重大变更,则启动快速评审机制,限时完成。这个折中方案,暂时缓解了矛盾,但深层的融合仍需时日。
与此同时,梁致远主导的“技术输出”业务高歌猛进,接连与两家省外药材龙头企业签署了技术服务合同。这笔可观的服务费收入,有效改善了公司的现金流,也证明了商业模式的可行性。
但快速的扩张带来了新的隐患。周明忧心忡忡地找到张大山:“张总,梁总那边业务发展很快,但我们核心的GAp标准、追溯系统源码、关键参数数据库,都在与合作方共享。虽然签了保密协议,但长期来看,是否存在技术泄露的风险?我们会不会是在培养未来的竞争对手?”
这个问题戳中了张大山的隐忧。技术是大山药业的核心资产,如何在开放合作与自我保护之间找到平衡,是必须解决的课题。他立即叫停了对新合作方的技术资料开放,并要求梁致远牵头,联合法务和李秀云的技术团队,紧急制定一套更加完善、分级的知识产权保护与授权管理体系。
1. 技术分级: 将公司的技术资产划分为核心机密、重要技术和一般性标准,不同级别采取不同的保护与授权策略。
2. 授权分层: 与合作方签订差异化的授权协议,限制其使用范围和应用领域。
3. 过程监控: 在技术服务过程中,加强对合作方使用情况的监督和审计。
这套体系的建立,为“技术输出”模式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安全基础。
就在张大山为管理和风控问题焦头烂额时,李秀云在“七叶一枝花”的预研中遇到了重大挫折。那簇被她寄予厚望的、蕴含特殊生机的细胞系,在继代培养过程中突然出现分化能力衰退的现象,生长变得缓慢,特性逐渐消失!
这对于珍稀物种的组培工作是常见的难题,却意味着前期投入可能付诸东流。李秀云承受着巨大的压力,带领团队日夜不停地排查原因,调整培养基配方和培养条件。
内外部管理的暗流,核心技术的风险,同时涌来。张大山感到,公司规模越大,业务越复杂,那种“如履薄冰”的感觉就越发强烈。他意识到,过去依靠个人威望和团队默契的管理方式,已经无法适应现在的局面。企业必须建立起系统性的风险管理体系和规范化的运营流程。
他找来梁致远和周明,郑重提出:“我们必须尽快引入成熟的ERp(企业资源计划)系统,将研发、生产、供应链、销售、财务等各个环节的数据和流程打通,实现透明化、可追溯的管理。同时,要成立正式的风险管理委员会,定期评估和应对战略、运营、财务、法律等各方面的风险。”
梁致远和周明深表赞同。这虽然又是一笔不小的投入,且短期内可能会带来效率的阵痛,但却是企业从“人治”走向“法治”、实现基业长青的必经之路。
暗流涌动,方显基石之重要。张大山决心,哪怕速度慢一点,也要把管理的根基打牢。因为只有这样,大山药业才能在未来更大的风浪中,行稳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