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张大山为技术输出的困境和未来技术方向忧心之际,一场突如其来的自然灾害,将所有人的注意力拉回到了最根本的生存问题上。
连续一周的暴雨袭击了靠山屯及周边几个核心药材种植县,引发了严重的山洪和泥石流。洪水冲毁了部分道路和农田,更致命的是,暴雨过后,高温高湿的环境导致一种罕见的根腐病在丹参田间迅速蔓延。
疫情来势汹汹,发病急,传播快。短短几天,靠山屯基地和周边签约农户的丹参田里,出现了大面积的叶片发黄、植株萎蔫现象,挖开根部,可见根系变黑腐烂,触目惊心。
“张总!李总!不好了!咱们的丹参……好多都烂根了!”李铁柱浑身泥水,冲进办公室,声音带着哭腔。
张大山和李秀云心里一沉,立刻赶往基地。眼前的景象让他们心头冰凉:原本长势喜人的丹参田,如今病恹恹地倒伏一片,空气中弥漫着腐烂的气息。不少农户围在地头,愁容满面,唉声叹气。
“这可咋办啊!一年的收成全完了!”
“这病传染太快了!用了药也不管用啊!”
危机当前,张大山强迫自己冷静下来。他立刻启动应急预案:
1. 成立应急指挥部: 亲自挂帅,李秀云任技术总负责,周明负责物资调配,王斌负责对外沟通和保险理赔。
2. 隔离疫区: 迅速划定疫区,严禁人畜随意进出,防止病害进一步扩散。
3. 专家会诊: 李秀云立刻联系省农科院和大学的植保专家,发送病株样本,请求远程和现场指导。
4. 抢收与止损: 组织人力,对病情轻微、尚有价值的植株进行抢收;对绝收田块,统计损失,安抚农户,并启动保险程序。
应对措施迅速展开,但情况依然严峻。根腐病的致病菌种罕见,常规农药效果不佳。专家给出的初步方案复杂且成本高昂,短期内难以大面积推广。农户的情绪极不稳定,恐慌情绪蔓延。
屋漏偏逢连夜雨。华兴资本的吴总监得知疫情后,第一时间打来电话,语气焦急:“张总,疫情严重程度如何?对全年产量影响有多大?会不会影响对赌协议的完成?我们需要立刻评估最坏情况下的财务影响!”
资本的冰冷数字与田间焦灼的灾情形成了尖锐的对比。张大山感到了巨大的压力,但他清楚,此刻最重要的是稳住阵脚,保住基地的根本。
他顶住压力,对吴总监说:“吴总,天灾人祸,非我们所愿。当前首要任务是救灾减损,保住我们的种植基础和农户的信心。财务影响我们会详细评估,但请相信,大山药业不会轻易被击垮!”
挂断电话,张大山穿上雨靴,和李秀云一起扎进了田间地头。他们亲自查看病情,安抚农户,与专家和技术团队一起,日夜不停地试验各种救治方案。李秀云更是凭借扎实的专业知识和丰富的经验,大胆提出了一种中西药结合的救治方案,并亲自配比试验。
在全体人员的共同努力下,疫情在爆发一周后终于得到了初步控制,虽然损失惨重,但保住了近一半的核心种植区。张大山的沉着应对和李秀云的技术攻坚能力,在危机中赢得了员工和农户更高的信任和尊重。
然而,疫情刚刚缓解,内部关于未来发展的战略争论再次爆发。周明在灾后复盘会上提出:“这次疫情暴露了我们传统农业‘靠天吃饭’的脆弱性。我认为,公司应该加大对可控环境农业(如植物工厂)和新型生物技术(如细胞培养)的研发投入,减少对自然环境的依赖。”
李秀云立刻反驳:“我不同意!可控环境和细胞培养成本极高,技术远未成熟,短期内根本无法替代传统种植。这次疫情也提醒我们,道地药材的价值恰恰在于其与特定环境的互动!我们的方向应该是利用现代科技提升传统种植的抗风险能力,比如培育抗病品种、开发精准农业技术,而不是放弃根本!”
两人各执一词,争论激烈。周明代表着对效率和可控性的极致追求,李秀云则坚守着对道地性和传统的价值信仰。
张大山看着争论的双方,心中思绪翻腾。这场风雨,既是一次严峻的考验,也是一次深刻的洗礼。它暴露了脆弱,也锤炼了团队;它带来了损失,也指明了方向。
他缓缓开口,做出了决断:“秀云和周总说的都有道理。但我们不能走极端。大山药业的根,在脚下这片土地,在道地药材。我们不能放弃这个根本。但同时,我们必须拥抱科技,用最新的技术来武装我们的传统产业。”
他提出了一个融合的方案:“第一,立即启动‘抗病紫丹参’新品种的选育项目,由秀云牵头,利用现代生物技术加速育种进程。第二,成立‘数字农业项目部’,由周总负责,探索物联网、大数据技术在精准施肥、病虫害预警等方面的应用,提升现有种植模式的智能化水平和抗风险能力。第三,对新型生物技术,保持跟踪和研究,但不作为现阶段的主攻方向。”
这个方案,既坚持了根本,又明确了创新方向,得到了双方的认可。
风雨过后,彩虹初现。经过这场淬炼,大山药业不仅没有被击垮,反而更加清晰地认识到自身的优势和短板,凝聚了共识,明确了未来技术发展的融合之路。
张大山站在重新恢复生机的田埂上,看着农户们忙碌的身影,心中更加坚定。企业的成长,正如这田间的作物,唯有经历风雨的洗礼,根系才能扎得更深,生命才能更加茁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