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年初三的早饭桌上,秦宇轩刚咬开一个糖包,村支书就来家里说有电话,电话是红星乡杨大爷打进来的, 听筒里的声音带着犹豫,不像之前报灾情时那样急促:“秦县长,实在不好意思大过年打扰您……咱村李守业大爷早上清理核桃棚架时崴了脚,村医看了说可能是骨裂,想转去县医院,可村里的救护车得等俩个小时才能到……我不是催您,就是想说说这事儿——冬天村里老人多,真要是有急病,等救护车太耽误了。”
秦宇轩没有立刻说“我来安排”,而是先问关键:“老杨,除了李大爷,最近村里还有没有老人因为就医不方便犯难的?县医院去年给各村配的‘移动诊疗包’,村医常用吗?”
老杨愣了一下,随即答道:“有!上周王大娘高血压犯了,也是等了一个多小时的车。那诊疗包村医会用,但只能测个血压、处理小伤口,真遇到骨折、心梗这些,还是得往县城送。咱村离县城四十多里地,冬天路滑,车还难叫。”
这话才是秦宇轩最在意的——李大爷的脚伤是“个案”,但“偏远村急救难”是“共性问题”。他立刻拨通县卫健委主任的电话,语气明确:“张主任,你统计下全县偏远村的急救响应时间,尤其是冬季雨雪天的数据。另外,把去年配的‘移动诊疗包’升级方案提上日程,至少得让村医能处理常见急症,再跟乡镇卫生院协调,增加冬季急救车巡逻频次,下周上班我要看到具体方案。”
秦宇轩又打了几个电话,又给老杨回拨过去:“老杨,救护车我让县医院优先调度,半小时内准到。另外,你帮我统计下村里老人的常见病症和就医难点,下周我让卫健委的人去村里调研,咱们得把‘急救难’的问题从根上解决。”
老杨在电话那头连声道谢:“哎!谢谢秦县长!我这就去统计,保证把大伙儿的难处都记清楚!”
张卉玲在一旁说:“你要赶过去看吗?”
“妈,县医院的骨科医生比我懂治伤,卫健委的人比我懂怎么优化医疗资源。”秦宇轩夹了个饺子放进母亲碗里,“我要管的不是‘李大爷今天怎么去医院’,是‘以后所有村里的老人,急病时都能快点看上医生’。这才是县长该管的‘病根’。”
上午十点,县卫健委发来消息:李大爷已顺利入院,同时附上了初步统计的“偏远村急救数据”——全县有12个村冬季急救响应时间超1小时,3个村没有固定急救联络点。秦宇轩把数据转发给苏晓棠,附带一句:“想请你帮忙看看,从医疗专业角度,‘移动诊疗包’该优先升级哪些设备?”
苏晓棠很快回复,还加了个认真的表情:“可以!我下午整理份清单给你,重点加心电监护和应急止血设备,再给村医做个短期培训,基本能应对大部分急症。”
看着消息,秦宇轩心里有了底。他知道,李大爷的一次崴脚,像一个“信号”,提醒他基层医疗还有待完善。而他要做的,就是接住这个“信号”,把个案里的问题,变成推动政策优化的动力——这比亲自跑一趟医院,更能解决老百姓的长远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