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星计划”专项拨款落地的速度远超预期,红星乡小学新建项目瞬间成为全县乡村振兴的重点民生工程。秦宇轩为了赶工期,建立了“三日一调度、一周一现场”的推进机制——每周固定一天清晨下乡,带着住建、财政等部门负责人现场办公,其余时间则通过工作群实时跟进进度,确保县里日常政务与项目推进两不误。
苏晓棠则将医疗队的“健康课堂”与项目需求紧密结合,利用周末组织医护人员为施工队做健康筛查,给临时安置点的学生普及卫生知识,书包里总装着给留守儿童的小药膏,成了工地上和孩子们中间最受欢迎的“苏医生”。
所有人都以为项目会顺风顺水推进,直到施工队开挖新校舍地基的那天——挖掘机铁铲突然撞上硬物,伴随着“哐当”一声闷响,几块半人高的青石从土中裸露出来,表面模糊的刻痕与规整的形制,明显是人工打磨的旧物件。
“秦县长,您得过来看看!”施工队队长老陈的电话里满是焦急,“挖出了老石头,村里老人说可能是老祠堂地基,现在都围在这儿不让动,说动了风水对孩子不好!”
彼时秦宇轩正在县里开常务会,讨论县城供水管道改造方案。接到电话后,他先让乡党委书记安抚村民情绪,叮嘱“别硬来,先停工保护现场”,待会议结束,才驱车赶往红星乡。
抵达工地时,地基坑边已围了二十多位村民,几位白发老人正对着青石叹气,连之前主动帮着搬旧建材的村民,也悄悄退到了外围。秦宇轩没急着说话,先蹲下身仔细观察青石,又耐心听老人们讲“老祠堂的传说”,直到人群渐渐安静,才开口:“大家担心动了老物件不吉利,我能理解。但咱们建学校是为了孩子,这事肯定得办得让大家放心,咱们一起想办法,好不好?”
安抚好村民,秦宇轩立刻联系县文化馆,请文物专家次日到场鉴定。可当晚,反对项目的声音就传到了县里——之前对专项拨款持保留意见的常委打来电话:“宇轩,农村情况复杂,青石这事要是处理不好,不仅项目拖黄,还得落个‘不尊重民俗’的名声。不行就先停工走文物鉴定流程,别冒风险。”
挂了电话,秦宇轩看着工作群里乡党委书记发来的照片——临时板房里,孩子们正趴在拼起来的旧课桌上写作业,铅笔头都快握不住了。他皱紧眉头:若走完整文物鉴定流程,至少要耽误两三个月,入冬后板房漏风,孩子们怎么上课?
第二天一早,苏晓棠恰好带着医疗队来工地做健康筛查,见秦宇轩站在地基坑边发愁,便走了过去。“听说挖出来青石,还闹了小风波?”她递过一瓶温水,“我昨天整理乡卫生院的旧档案,翻到本《康南乡医志》,里面提过清末红星乡有个‘崇德义学’,专门收穷人家孩子读书,后来毁于战乱,会不会和这青石有关?”
秦宇轩眼睛一亮。他立刻让秘书联系乡志办,调取“崇德义学”的相关记载,自己则陪着文物专家勘查现场。下午,乡志办传来消息——1982 年版《红星乡志》明确记载,“崇德义学”旧址就在现小学位置,附图中的柱础形制,与坑中青石完全吻合。
文物专家现场确认:青石为义学柱础,有历史价值,但无需原址保护。秦宇轩当即召集村民代表、乡贤开会,提出方案:“咱们把青石小心取出来,等新校舍建好,在大门内侧建影壁墙,将青石镶嵌进去,旁边刻上义学历史。既保住老物件,又让孩子们知道,咱们红星乡早有‘读书育人’的根!”
“这主意好!”白发老人率先鼓掌,“让娃娃们踩着老义学的‘脚印’读书,是好事!”村民们的疑虑彻底消散,有人主动说:“我家亲戚是石匠,让他来帮忙打磨青石,分文不取!”
停工三天的工地重新热闹起来。秦宇轩并未久留,安排好后续保护与施工细节后,便赶回县里处理政务,只在傍晚收到苏晓棠发来的照片——村民们正小心翼翼地清理青石上的泥土,夕阳洒在他们脸上,满是期待。
他给苏晓棠回了条消息:“多亏你想起义学的记载,帮了大忙。等忙完这阵,带你去看康南的油菜花。”
很快,苏晓棠的消息弹了回来:“是你愿意花心思听大家的想法,才把‘坎’变成了‘桥’。对了,老人们说,等新学校建好,想请你和我一起给影壁墙揭幕。”
秦宇轩看着屏幕,嘴角忍不住上扬。他知道,新校舍的地基在顺利浇筑,而他和苏晓棠之间,那些共同为红星乡努力的瞬间,也悄悄打下了情感的地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