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貂蝉为妾,稳固了内帷,吕布的目光随即投向更广阔的层面——如何真正在弘农站稳脚跟,并获得更广泛的政治认可。军事掌控和内部整顿是基础,但要长治久安,乃至图谋更大发展,必须争取当地豪强士族的支持,或至少是默许。
弘农郡虽经段煨治理,相对平稳,但其地缘重要,境内不乏盘根错节的地方大族。其中,最为显赫、影响力最大的,莫过于弘农杨氏。
弘农杨氏,乃天下顶尖的世家门阀之一,真正的“四世三公”,门生故吏遍布天下,其声望甚至超过汝南袁氏。前太尉杨彪(杨修之父)便是这一代的杨氏代表人物,此时虽因董卓之乱被免官,但仍寓居弘农,其影响力巨大,一言一行都能牵动整个关西乃至中原士族的态度。若能获得杨氏的支持,吕布在弘农的统治将获得极大的合法性加成。
这一日,吕布召来贾诩与李肃,商议此事。
“文和,弘农杨氏,声望卓着。若能得其助力,于我根基稳固大有裨益。然我出身边地,恐其清流高门,不屑与伍。如之奈何?”吕布直接道出心中顾虑。他知道,那些高高在上的士族,向来瞧不起他这等凭军功上位的武将。
贾诩捋须沉吟片刻,缓缓道:“温侯所虑甚是。杨氏累世公卿,自视甚高,直接攀附,确难奏效,反而可能自取其辱。然,非常之时,当行非常之法。杨彪虽罢官在家,但其心必仍系汉室,且其家族利益根植于弘农。如今长安沦陷,李傕郭汜暴虐,西凉军祸乱关中,弘农亦面临威胁。此乃切入点。”
李肃眼珠一转,接口道:“文和先生所言极是。或可让段煨段府君先行试探?段府君治理弘农,与杨氏或有往来,由其出面,不致过于突兀。”
吕布摇头:“段煨态度暧昧,虽表面合作,实则观望。此事关乎我根本,不宜假手于人。”他看向贾诩,“文和可有良策?”
贾诩微微一笑,眼中闪过算计的光芒:“温侯可还记得,我等‘奉’的是何诏命?”
吕布一怔,随即明白过来:“你是说…那份‘密诏’?”
“正是。”贾诩点头,“陛下虽陷于长安李郭之手,然其名义犹存。温侯可再拟一道‘密旨’,以陛下口吻,嘉奖杨彪忠贞,忧心国事,特旨令其于弘农协助温侯整饬武备,安抚地方,以备不时之需。同时,温侯可亲笔修书一封,言辞恳切,陈述李郭之祸,表明自己虽出身行伍,却心系社稷,愿保境安民,亟需杨公这等德高望重之臣指点扶持。如此,既给了杨彪台阶和面子,也点明了共同利益——保弘农平安。”
“妙!”吕布抚掌,“如此一来,非是我去求他,而是‘陛下’委他以重任,我亦是‘奉诏’与他合作!”
“然也。”贾诩补充道,“此外,还可让李肃打探杨氏家族中是否有适龄待嫁之女,或是否有子弟愿出仕。若有机会,联姻或征辟,皆为巩固关系之良策,但需水到渠成,不可急于一时,反惹厌恶。”
计议已定,吕布立刻让贾诩草拟“密旨”和自己书信。贾诩文笔老辣,将文章做得滴水不漏。随后,吕布命李肃备下厚礼,却不显奢华,以古籍、良驹、以及一些实用的军需物资为主,显得既有诚意又不失武将本色。
一切准备妥当后,吕布并未大张旗鼓,只带了少量精锐亲卫,亲自前往杨氏在弘农的坞堡拜访。
杨彪听闻吕布亲至,颇为惊讶。他对吕布观感复杂,知其勇武,但又鄙其出身并反复无常。然而如今吕布是弘农的实际控制者,手握重兵,且名义上持有“密诏”,他也不能拒之门外。
两人相见,吕布执礼甚恭,完全以下属拜见长官之礼,口称“杨公”,并呈上“密旨”与书信。
杨彪仔细阅罢,心中了然。这“密旨”真假难辨,但吕布的态度和信中所言,确实切中要害。弘农若乱,杨氏基业必受波及。与吕布合作,既能保全乡土,又能获得“奉旨办事”的名分,甚至可能借此机会重新获得政治影响力,似乎利大于弊。至于吕布的出身…乱世之中,实力为王,有些事不得不妥协。
杨彪沉吟良久,最终缓缓开口道:“吕将军忧心国事,忠心可嘉。陛下既有旨意,彪敢不尽力?保境安民,亦是彪之本分。将军日后若在政务、民生上有需老夫参详之处,但可直言。”
这就是默许合作了!虽然没有明确表态支持,但愿意提供“咨询”,已是极大的进步。
吕布心中一定,再次拱手:“如此,多谢杨公!日后必多有叨扰!”
首次拜访,目的已然达到。吕布并未久留,适时告辞离去。
此后,吕布果然时常以“请教”为名,派人或亲自与杨彪沟通政事,尤其涉及地方豪强、赋税摊派等敏感问题时,都会征询杨氏意见,给予其足够的尊重。杨彪见吕布并非一味蛮干,确实有听取建议的诚意,态度也逐渐软化,偶尔会提出一些切实可行的建议。
同时,李肃也探得,杨彪有一侄孙杨奉(历史上实有其人,曾为白波帅,后投靠李傕,此处稍作调整),在族中不算核心嫡系,但颇有勇力,目前在白波谷一带活动。吕布得此消息,心中一动,觉得或可从此人身上打开突破口。
通过结交杨氏,吕布初步缓和了与弘农本地豪强的紧张关系,为自己的统治涂上了一层“士族认可”的保护色。虽然距离真正获得杨氏的鼎力支持还为时尚远,但这第一步,已然稳稳迈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