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他深吸一口气,竟用上了松阳派的“清音功”;
声音陡然拔高,带着穿透性的力量响彻全场:
“诸位争论不休,却忘了一个最关键的人,陈道友!”
这声大喝如同惊雷,瞬间吸引了所有人的目光。
众人纷纷转头看向陈明,连正在低声讨论的人也停了下来。
郝文月目光灼灼地盯着陈明,嘴角勾起一抹挑衅的弧度:
“陈道友被称为‘书痴’,博学之名传遍学塾,又能以筑基中期主持如此盛会;
想必对‘道’与‘德’的理解远超我等,何不谈谈你的见解?也好让我等开开眼界!”
他这话看似推崇,实则暗藏机锋,若是陈明说不出新意,便坐实了“浪得虚名”;
若是说得稍有偏颇,便会成为众矢之的。
现场瞬间安静了下来,所有人的目光都聚焦在陈明身上;
有期待,有好奇,也有几分看热闹的意味。
牛新年冷哼一声,却没有开口,他也想看看;
这个能打败马坤的“书痴”,究竟有何真才实学。
陈明迎着众人的目光,神色平静,心中却暗自了然:
郝文月这是想将他推到风口浪尖,借众人之口打压自己。
他微微一笑,缓步走到场中,环视一周,朗声道:
“郝道友谬赞了,今日听了诸位高论,心中确有几分浅见,愿与大家分享。”
他顿了顿,目光变得深邃起来:“方才诸位谈及道是虚无、是规律、是本心;
谈及德是践行、是禀赋、是善恶,所言皆有道理。
但在陈某看来,道与德,本就不是一成不变的死物。”
“哦?”高维新眼中闪过一丝兴趣,“愿闻其详。”
“就像水。”陈明伸出手,指尖凝聚起一滴清水,“世人皆说水往低处流,是道。
可在山中,水可穿石;在空中,水可成云;在壶中,水可随器成形。究竟哪个才是水的道?”
他将水滴抛向空中,水滴化作云雾散开:“水无常形,道亦无常体。
典籍中的阐释,前辈的感悟,都只是‘指向月亮的手指’,而非月亮本身。”
“那德呢?”有人追问。
“德是映照道的镜子。”陈明笑道,“水滋养万物,是德;水泛滥成灾,亦是德。
所谓‘德’,不过是道在具体情境中的显现。
正如诸位一般,修阵者见阵法之道,炼丹者见丹道,炼体者见肉身之道;
并非道有不同,而是镜子不同罢了。”
这番话看似平淡,却如同一道清泉,浇灭了众人心中的燥热。
许多人喃喃自语:“指向月亮的手指……?镜子……?”
郝文月脸色微变,还想反驳,却被高维新抢先开口,“陈道友此言,可谓是‘一语道破’。
我等争论不休,竟忘了‘道可道,非常道’的根本!能说出来的道,本就不是永恒的道啊!”
现场顿时响起一片赞同之声。连一些持冷僻观点的人;
也陷入了沉思中,神色之间少了几分固执。
陈明拱手道:“只是陈某一家之言,不足为凭,论道继续,还是请诸位各抒己见。”
他没有趁机打压郝文月,也没有刻意彰显自己,而是轻轻将话题引回正轨。
单单这份气度,就让不少人暗自点头,单是这份从容,便远超一般修士。
陈明退到一旁,嘴角露出一抹微笑。
他知道,今日的论道,不仅让他收获了诸多感悟;
更让六合商会,在学塾中树立了良好的形象。
而这,仅仅是个开始。云母峰的论道,终将成为天南学塾一道独特的风景。
郝文月却犹自不肯放过,清了清嗓子,声音透过灵力传遍全场:
“诸位道友,方才大家各抒己见,确实让我等大开眼界。
可争论了这许久,却始终是众说纷纭,未能形成统一的认识;
想必在大家的心中,仍有许多疑问悬而未决吧?”
他环视四周,目光扫过每一张或困惑或期待的脸,不少人下意识的点头;
郝文月嘴角露出讥讽的笑意:“那么,陈会长这场论道会有什么用处?
如此兴师动众,总不会只为了哗众取宠吧?”
陈明冷冷的看了他一眼,对众人说道:“对大道的追求,从来就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
陈明话锋一转,语气多了几分凝重,“跟大家一样;
听了这么多见解,陈某非但没有豁然开朗,反倒觉得心中的疑问更多了;
有时甚至会生出越听越糊涂的感觉,但即使如此;
难道我们就要放弃对大道的追寻吗?”这话一出,许多人都露出深有同感的神色。
见解越多,反而越难抉择,令人仿佛陷入了迷雾之中,但是,难道能够放弃吗?。
“所以,陈某有个提议。”陈明顿了顿,加重语气;
“不如我们改变方式,一个问题一个问题地深入探讨;
彻底理清一个,再进行下一个。如此循序渐进,或许能少些混乱,多些收获。”
众人低声议论起来,很快便达成共识。
连郝文月也挑不出错处,只能暂时按捺住发难的心思。
陈明等议论声平息,继续说道:“诸位今天聚集于此;
不过是因为对悟道心存困惑,却又不便随时随地与他人探讨,便有了今天这场集中论道。
说实话,组织这场论道前,陈某心中是很犹豫的。”
他坦诚道:“虽说兼听则明,偏听则暗,但太多声音涌入,也容易让人陷入人云亦云的陷阱;
尤其是在我们对‘道’与‘德’的认识还十分浅薄;
尚未形成自己的坚定观点时,很容易被他人的见解带偏。”
说到这里,他微微停顿,似乎在斟酌词句。
“我们要学会透过表象,探索物的本质,才能形成自己对事物的独特认识。
古人有‘格物致知’的说法,便是通过观察具体的事物;
去探寻其中的一般规律,这便是悟道的开端。”
“只要将这些细微的显现映照入心中,用心去感受,去体悟,自然能发现道的踪迹。
经常去接触它,熟悉它,久而久之,便会形成自己独特的认识;
这便是悟道,并没有什么神秘之处。”
“当然,就像看待事物的角度不同,每个人所悟的道,也必然会有不同;
甚至可能会完全相悖,有时还会误入歧途。”
郝文月及时插言:“可若是悟错了道,误入歧途怎么办?”他说出了众人的担忧。
陈明答道,“真理越辩越明,而论道会,或许也是一个破除迷障的好场所。”
他坦然道:“正如先前所说,论道或许会有弊端,让我们产生错误的认识。
但这只能靠我们自己,遵循内心的感受,在众说纷纭中守住本心,找到属于自己的正确道路。”
“所以,陈某认为,论道会有必要长期办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