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的阳光洒在和风乡的田野上,季秋水早早来到县政府大院。今天要陪同代县委书记、县长李建国到和风乡调研乡村振兴示范建设工作,他特意换上了一身休闲装,既显得精神又不拘谨。季秋水站在大院里,望着远处的办公楼,心里有些忐忑。这次调研对他来说意义非凡,他深知李县长是一位务实且要求严格的领导,自己必须打起十二分精神。
\"小季,上我的车吧。\"李县长快步走来,手里拎着个布包,里面装着几份材料和一个保温杯。李县长的声音打断了季秋水的思绪,他正犹豫着要不要跟车,就被李县长招呼上了车。李县长的车是一辆普通的黑色轿车,虽然不豪华,但干净整洁,车内弥漫着一股淡淡的茶香。
车子驶出县城,李县长就开始和季秋水聊了起来:\"小季,今天去和风乡,咱们得听听真话,看看实情。那些汇报材料上的数字,得和实际情况对得上才行。\"李县长的语气平和,但眼神中透着一股坚定。
季秋水点点头,正想着该怎么回应,李县长又说:\"你知道吗,我在乡镇工作的时候,有个老书记教我,说当干部要会'三看':看天、看地、看人。看天,是要领会政策精神;看地,是要了解实际情况;看人,是要知道群众想什么。\"李县长顿了顿,继续说道,\"这'三看'说起来简单,但要真正做到位,可不容易。\"
说话间,车子已经驶入和风乡地界。李县长掀开窗帘,看着路边的田地:\"这片地不错,就是水利设施该改造了。你们注意到没有,路边的水渠还是几十年前修的,都渗水了。\"李县长的目光锐利,一眼就看出了问题的关键。
季秋水顺着李县长的目光望去,果然看到水渠边有大片的水渍。他正要说什么,李县长已经掏出笔记本,记下了这个情况。李县长一边记,一边说:\"当干部的,就得有一双'火眼金睛',要善于发现问题,更要善于思考问题。\"
到了乡政府,李县长连办公室都没进,直接就去了和风乡的村子里。在村头的老槐树下,他和几个正在休息的村民拉起了家常。
\"老哥,你们这地种得怎么样?今年脐橙收成还好吧?\"李县长挨着一位正在抽旱烟的老农坐下,顺手从篮子里拿起一个橙子掂了掂。
\"哎呀,李县长,现在种地可不容易。\"老农有些拘谨地在鞋底磕了磕烟斗,\"就说这脐橙,品相是好了,可卖价老是起起伏伏的。\"
\"别紧张,咱就是唠唠嗑。\"李县长笑着掰开橙子分给众人,\"我可是从农村出来的,知道种地的难处。你们说说,现在最大的困难是什么?特别是咱们和风乡的特产——脐橙和小水果这些,都遇到啥难题了?\"
在李县长的引导下,村民们渐渐放开了,七嘴八舌地说起了困难。一个果农指着远处的橙园说:\"您看这大太阳天的,水库放水半个月才轮到我们村一次。\"另一个提着草莓筐的妇女接话:\"技术员一年来不了两回,果子得病都不知道找谁问。\"李县长一边听,一边在笔记本上记录,还不时插话询问:\"咱们乡的脐橙现在亩产多少?小水果都是往哪个市场销售的?\"
\"我听明白了,你们主要反映三个问题。\"李县长合上笔记本总结道,\"一是灌溉用水紧张,特别是脐橙种植区的滴灌设施老化;二是脐橙和小水果价格不稳定,好果子卖不出好价钱;三是农业技术指导跟不上,新品种推广慢。这些问题,咱们得结合和风乡的实际来解决。\"
说着,他站起身来,面对着在场的乡、村干部:\"我给你们支几招。
这第一招,叫'修渠引水'。老王书记,你们乡水利站得抓紧规划,把脐橙产区的老化水渠改造成滴灌系统,县里可以优先给和风乡安排水利项目。
这第二招,叫'抱团取暖'。建议你们成立特色水果合作社,把全乡的脐橙、枇杷、草莓都统一种植标准,统一品牌销售——咱们和风乡的脐橙甜度这么高,不能贱卖了!
这第三招,叫'借鸡下蛋'。下周我就联系市农科院,请专家来咱们乡建立示范基地,重点解决脐橙品种退化和小水果保鲜难题。\"
李县长的话说得通俗易懂,又句句说在和风乡农民的心坎上,老槐树下响起了一片热烈的掌声,有几个老农激动地站起来:\"县长,您这么懂我们种果子的难处,我们一定跟着好好干!\"
这时,季秋水突然想起一件事:\"李县长,刚才在来的路上,您是怎么发现水渠渗水的问题的?\"
\"这有什么难的。\"李县长笑道,\"我每次下乡,都要注意观察。你看啊,水渠边上要是有大片的水渍,那就说明渗水了。这就像人一样,哪里不舒服,总会露出点痕迹来。当干部的,就得有这个眼力见儿。\"
下午的座谈会在乡政府的会议室里举行,会议室不大,但布置得简洁而庄重。乡里的干部们围坐在长桌旁,李县长坐在正中,神情专注而亲切。他清了清嗓子,开始了他的讲话。
\"同志们,今天我们在这里开会,不为别的,就是为了实实在在地解决咱们乡里的问题。有的同志,汇报工作总是喜欢说一些大话、空话,比如'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形成了长效机制'。这些话听起来冠冕堂皇,但实际内容呢?我们要的是干货,是实实在在的成绩。\"李县长顿了顿,目光扫过在场的每一个人。
\"我举个例子,咱们这个莲花村,去年人均收入增加了多少?贫困家庭减少了多少户?这些具体的数据,才是真正能说明问题的。你们想想,老百姓最关心的是什么?是他们能不能过上好日子,是他们的孩子能不能上得起学,是他们的老人能不能看得起病。这些才是我们工作的重点,而不是那些空洞的词汇和华丽的辞藻。\"
李县长喝了口茶,继续说道:\"还有啊,咱们干部,得学会'接地气'。什么是'接地气'?就是要和老百姓打成一片,了解他们的真实想法和需求。你跟群众说话,要是满嘴政策术语,谁听得懂?比如说,'乡村振兴'这个大政策,落实到村里,就是要让大伙儿的钱袋子鼓起来,让村里的环境美起来。这才是老百姓关心的实实在在的东西。\"
李县长环顾四周,看到大家都在认真听,便接着说道:\"咱们做基层工作的,不能总是坐在办公室里看材料、听汇报。要多到田间地头去,多和老百姓聊聊天,听听他们的心声。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了解他们的困难和需求,才能制定出切实可行的政策。\"
\"比如说,\"李县长加重了语气,\"有些村子缺水,我们就得想办法解决灌溉问题;有些村子交通不便,我们就得想办法修路;有些村子农产品卖不出去,我们就得想办法打开销路。这些都是我们基层干部应该关注和解决的问题。\"
\"再比如说,\"李县长提高了音量,\"有些村子发展特色农业,我们就得提供技术支持;有些村子发展乡村旅游,我们就得完善基础设施;有些村子发展农产品加工,我们就得帮助他们找市场。这些都是我们工作的具体内容,而不是空喊口号。\"
听到这里,季秋水不由得想起自己刚参加工作时的经历。那时,他刚到乡里工作,写材料时也喜欢堆砌一些高大上的词汇,什么\"战略部署\"、\"创新驱动\"、\"协同发展\"等等,结果被老科长批得体无完肤。老科长告诉他:\"写材料不是写小说,要的是实实在在的内容,是能解决问题的办法,而不是空洞的词汇和华丽的辞藻。\"
李县长似乎看出了季秋水的心思,点了他的名:\"小季,你在想什么?\"
季秋水回过神来,回答道:\"李县长,我想起我刚参加工作的时候,也喜欢写一些空洞的词汇,结果被老刘科长批了一顿。他告诉我,写材料要的是干货,是能解决问题的办法。\"
李县长点点头:\"没错,我们做基层工作的,就是要脚踏实地,实实在在地解决问题。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他们能看出来我们是不是真心为他们服务。我们要把工作做到他们的心坎上,才能赢得他们的信任和支持。\"
\"还有,\"李县长继续说道,\"我们基层干部要学会用群众的语言和他们交流。比如说,我们要把'产业结构调整'说成'种什么能赚钱',把'环境保护'说成'让咱们的家园更美丽'。这样,群众才能听得懂,才能更好地理解和配合我们的工作。\"
\"另外,\"李县长加重了语气,\"我们还要学会用实际行动来证明我们的决心和能力。群众最看重的,是咱们能为他们解决什么实际问题。光说不做,说得再好听也没用。比如说,我们说要改善村里的基础设施,那就得实实在在地去修路、架桥、挖渠;我们说要发展特色农业,那就得实实在在地提供技术支持、市场信息和资金扶持。\"
\"最后,\"李县长总结道,\"我们基层干部要有一颗'平常心'。不要把自己当成'官',而要把自己当成'服务员'。我们的职责就是为群众服务,为他们排忧解难。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做到'不忘初心,牢记使命'。\"
会议结束后,季秋水走在乡间的小路上,回想着李县长的讲话。他知道,基层工作虽然辛苦,但只要用心去做,就一定能做出成绩,赢得群众的信任和支持。
\"小季,你在想什么?\"李县长突然点了他的名,\"你说说,怎么才能让群众听得懂我们的政策?\"
季秋水略一思索,回答道:\"我觉得,首先得了解群众的需求。就像李县长刚才说的,得知道群众在想什么。其次,要用群众熟悉的语言。比如,把'产业结构调整'说成'种什么能赚钱',把'环境保护'说成'让咱们的家园更美丽'。\"
\"说得不错。\"李县长点点头,\"不过还要加上一条,就是要用实际行动。群众最看重的,是咱们能为他们解决什么实际问题。光说不做,说得再好听也没用。\"
这时,乡长小心翼翼地问:\"李县长,您看我们乡的乡村振兴示范建设,下一步该怎么抓?\"
李县长沉吟片刻,说道:\"我给你们提三个建议。
第一,要'摸清家底'。把咱们乡的优势资源都梳理清楚,哪些适合发展特色种植,哪些适合发展乡村旅游。
第二,要'找准路子'。根据资源禀赋,确定发展方向,不能盲目跟风。
第三,要'搭好台子'。完善基础设施,优化发展环境,让企业愿意来投资,让群众能参与。\"
听着李县长的话,季秋水心里暗暗佩服。这些话看似简单,实则蕴含着深刻的道理。特别是那句\"摸清家底、找准路子、搭好台子\",把乡村振兴的思路说得清清楚楚。
调研结束时,李县长又特意叮嘱道:\"小季,你们办公室要建立一个'问题台账'。把今天群众反映的问题都记下来,定期督办,确保件件有着落。\"
回程的路上,季秋水还在回味李县长的讲话。这时,李县长突然说道:\"小季,我发现你今天一直在思考。有什么想法,说说看。\"
\"李县长,\"季秋水犹豫了一下,问道,\"您觉得,当干部最重要的是什么?\"
李县长笑了笑:\"这个问题问得好。依我看,当干部最重要的,就是要有'三心':责任心、同理心、平常心。责任心,就是要对工作负责,对群众负责;同理心,就是要站在群众的角度想问题;平常心,就是要摆正自己的位置,不能把自己当'官',要当'服务员'。\"
季秋水正听得入神,突然发现车子走错了路。原来,另一辆随行的车以为李县长换了车,正跟在后面呢。
\"李县长,\"司机小张有些尴尬地说,\"他们可能以为您换车了。\"
李县长哈哈一笑:\"这说明咱们今天做得不错嘛,让同志们都有些摸不着头脑了。\"
季秋水这才明白,原来自己一路上都在琢磨工作,连坐车的事都忘了问。正想着,李县长似乎看出了他的心思:\"小季,你是不是在想怎么陪同领导的事?\"
季秋水红着脸点点头。
\"别不好意思。\"李县长笑着说,\"老王头,你给小季讲讲这个。\"
坐在副驾驶的老王头转过身来:\"丫头啊,这坐车的规矩可不少。一般来说,领导坐主驾驶后面的座位,这是最安全的位置。陪同人员要看情况,如果领导需要交流,就坐后排另一边;如果不需要,就坐副驾驶。今天你跟李县长一起,当然要坐后排旁边了。\"
\"还有啊,\"老王头继续说道,\"上下车的顺序也有讲究。领导先上车,陪同人员后上车;下车时,陪同人员要先下车,给领导开车门。这些细节,看似小事,其实很重要。\"
\"不仅如此,\"老王头补充道,\"在车上陪同领导时,还有一些其他的注意事项。比如,领导在车上休息时,要保持安静;领导需要处理文件或接听电话时,要主动提供帮助。此外,车内的温度、音响等也要根据领导的喜好进行调整。总之,陪同领导坐车,既要体现尊重,又要做到细心周到。\"
\"还有,\"李县长补充道,\"在车上与领导交流时,要注意语气和措辞。尽量使用简洁明了的语言,避免使用过于随意的表达。同时,要根据领导的反应,及时调整话题和语气,以示尊重和理解。\"
季秋水听得连连点头,心想:看来这官场上的规矩,还真是门学问啊。
车子缓缓驶入县城,夕阳的余晖洒在车窗上。季秋水望着窗外,心里充满了收获的喜悦。今天的调研,不仅让他见识到了李县长接地气的工作作风,更让他明白了基层工作的真谛。
\"小季,\"李县长突然说道,\"下周我们还要去另一个乡调研。到时候,你来安排行程,我看你怎么处理。\"
\"谢谢李县长给我机会。\"季秋水激动地说,\"我一定好好准备。\"
\"别紧张,\"李县长笑着说,\"记住今天学到的,就错不了。\"
夜色渐浓,季秋水回到家中,翻开笔记本,把今天学到的东西都记了下来。他知道,这将是自己职业生涯中宝贵的一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