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寒的寒风带着刺骨的冷意,刮过黎明新城的田野,将仓库旁的草帘吹得“哗啦啦”作响。天空偶尔飘起细碎的雪粒,落在队员们裹着的厚披风上,很快就化成了冰冷的水珠。但这份严寒,却挡不住联盟里火热的“春播筹备潮”——距离春分播种只剩两个月,所有核心工作都围绕“种子守护、农具升级、土壤改良”展开,每个人都知道,春天的播种是明年丰收的根基,容不得半点马虎。
老周的“种子筛选棚”就搭在3号仓库旁,棚内烧着一个小煤炉,温度比外面高了近10c。棚子里整齐摆放着三排木架,上面铺着竹筛,分别盛放着“金穗1号”稻谷种、“金粒1号”玉米种和“金豆1号”大豆种。他手里握着老郑新改装的“种子活力检测仪”,这设备能通过检测种子的呼吸强度,判断发芽率——将种子放入检测槽,屏幕上很快跳出“发芽率92%”的字样,老周满意地在记录本上画了个勾:“今年的种子品质真是顶好,比去年的发芽率还高3个百分点!”
旁边的队员小王正用“比重选种法”筛选瘪粒——他将玉米种倒入盛满盐水的陶缸,搅拌后静置片刻,空瘪的种子浮在水面,饱满的则沉在缸底。“周叔,这缸玉米种筛出了5斤瘪粒,剩下的都是饱满的!”小王用漏勺将瘪粒捞出来,倒进专门的废料袋,“这些瘪粒留着喂畜牧据点的牛羊,一点都不浪费!”老周点点头,又拿起一把玉米种,放在阳光下仔细看——籽粒表面光滑,没有虫蛀痕迹,“再筛三遍,确保每粒种子都饱满,春播时才能出齐苗!”
林墨正陪着老郑在农具车间检修“多功能播种机”。这台播种机是老郑用旧时代的播种机改装的,今年又加了“精准播种模块”——通过调整排种器的转速,能控制每穴播种数量,稻谷每穴2-3粒,玉米每穴1粒,大豆每穴3-4粒,误差不超过1粒。“你看,这是新换的排种盘,用耐磨塑料做的,比去年的金属盘轻,还不容易卡种。”老郑指着播种机上的零件,手里拿着扳手紧固螺丝,“再给播种机装个‘深度调节杆’,能根据不同土壤调整播种深度,水稻播2厘米,玉米播5厘米,大豆播3厘米,刚好适合发芽。”
小李正在测试“播种速度监测仪”,他按下启动键,播种机的轮子开始转动,屏幕上显示“播种速度0.8米\/秒,每穴粒数2粒”。“郑工,速度和粒数都准!再快一点也不会漏播!”小李兴奋地喊,小王则在给播种机的轮子缠防滑链——小寒过后土壤结冰,防滑链能防止播种机在田里打滑。
苏晚晴的医疗组在“种子健康检测室”里忙碌着,陈阳正用“霉菌孢子检测仪”筛查大豆种样本。他将种子磨成粉末,放入检测试剂中,摇晃后倒入检测管,仪器屏幕上显示“霉菌孢子浓度0个\/克”。“苏姐,大豆种没问题!没检测到霉菌!”陈阳松了口气,苏晚晴则在做“种子养分检测”,她用滴管将营养液滴在种子上,观察种子的吸收情况:“今年的种子养分充足,不用再拌种肥,直接播种就行!”
河港的老河也没闲着,他带领船员检修“灌溉抽水泵”——这是春播后灌溉的关键设备,用太阳能板供电,能将黎明河的水抽到田间的灌溉渠。“小张,把水泵的滤网拆下来洗洗,去年秋天抽完水没洗,里面肯定有泥沙!”老河拿着螺丝刀拆零件,水流从滤网里流出,带出不少细小的泥沙,“这滤网可得洗干净,不然堵了水泵,灌溉就麻烦了!”船员们齐声应和,手里的动作很快,寒风刮在脸上像刀割,却没人停下——每个人都知道,春播后缺水,庄稼就长不好。
可就在小寒春播筹备的第七天,意外突然发生了。负责种子筛选的小王,慌慌张张地跑到老周身边,手里捧着一把玉米种,玉米种表面有淡褐色的斑点,用手一捏,斑点处的种皮就会脱落,露出里面发黑的胚乳,还散发着淡淡的霉味。“周叔!不好了!玉米种坏了!我在筛种的时候发现的,至少有30斤玉米种长了斑点,胚乳都黑了!”
老周的心瞬间沉到了谷底,他接过玉米种,用放大镜仔细看——淡褐色斑点呈圆形,直径约2毫米,胚乳发黑,这绝对不是普通的霉菌。“林墨!苏医生!快到种子筛选棚来!”老周掏出对讲机,声音带着急切,“玉米种出现异常斑点,胚乳发黑,情况紧急!”
林墨和苏晚晴很快赶到,苏晚晴立刻将玉米种样本带回检测室,放在高倍显微镜下观察。屏幕上的画面让她脸色凝重:“是‘蚀种变异体’!这种变异体是一种‘寄生真菌’,专门附着在种子表面,分泌‘腐蚀酶’,先破坏种皮,再腐蚀胚乳,最后导致种子失去发芽能力;更可怕的是,这种真菌能通过空气传播,一旦扩散到其他种子,所有春播种子都会被污染,明年就没种子可播了!”
老郑也赶了过来,他拿起一粒有斑点的玉米种,用刀片切开——胚乳已经完全发黑,没有一点活力。“现在我们已经筛选好的种子有5万斤,要是被污染,春播就得推迟,甚至可能错过最佳播种期!”老郑的眉头拧成一团,“必须在3天内清除蚀种变异体,不然种子就彻底废了!”
林墨立刻召集核心成员在种子筛选棚旁的临时指挥部开会,棚内的煤炉烧得通红,却驱不散众人脸上的凝重。“蚀种变异体的核心威胁是‘腐蚀种子、空气传播、破坏发芽能力’,拦截的关键是‘消毒护种、阻断传播、活力修复’。”林墨开门见山,“老郑,你先从设备改装入手,怎么给种子消毒?”
老郑立刻拿出一张设备草图,在上面画了两个核心设备:“第一,改装‘种子高温消毒机’——用旧时代的烘干机改装,将温度控制在55c,让种子在里面恒温烘烤30分钟,既能杀死真菌,又不会损伤种子活力;第二,制作‘种子隔离箱’——用透明塑料板做箱子,里面装除湿机,将湿度控制在30%以下,防止消毒后的种子再次被污染。现在机械组有6个人,能同时改2台消毒机,3小时内就能用!”
“设备解决了,还得有药剂修复种子活力。”苏晚晴接着说,“我和老周可以调配‘种子修复药剂’:用赤霉素(促进发芽)、磷酸二氢钾(补充养分)、多菌灵(防止二次感染)按1:5:2的比例混合,加水稀释100倍,将消毒后的种子浸泡3小时,既能修复被轻微腐蚀的胚乳,又能提高发芽率。药剂浓度一定要精准,赤霉素多了会导致幼苗徒长,少了没效果。”
赵磊站起身,语气果断:“我安排巡逻队分成四组:第一组协助老郑改装消毒机,负责搬运零件、测试温度;第二组跟着医疗组配药剂,给种子浸泡;第三组在种子筛选棚、检测室和仓库之间拉‘隔离膜’,用塑料布隔开,防止真菌扩散;第四组负责筛选被污染的种子,把有斑点的挑出来,集中焚烧处理,避免污染其他种子。”
“河港这边我来安排!”老河接过话,“我带船员给所有种子存放区消毒,用稀释后的过氧乙酸喷洒,杀死空气中的真菌孢子;另外,我们还能提供‘清洁水源’,配药剂和浸泡种子都需要干净的水,保证水质没问题;船员们还会做‘保温棉套’,套在消毒机外面,防止温度流失,提高消毒效率。”
老周最后补充:“我带农务组的队员,重新筛查所有种子,把有斑点的种子全部挑出来,确保消毒的都是健康种子;同时用‘种子活力检测仪’实时监测消毒后的种子发芽率,一旦低于90%,就调整消毒温度和时间;另外,我们还要把消毒后的种子分成小份,装在陶缸里,贴上标签,避免混淆。”
“好!现在是上午9点,12点前必须让第一台消毒机运转起来,明天上午完成所有种子的消毒和修复!”林墨看了看手表,“大家行动!”
命令下达后,所有人立刻投入战斗。机械组的队员从仓库里搬来旧烘干机和塑料板,老郑亲自划线定位,小李拿着电钻在烘干机外壳上打孔,用来安装温度传感器:“郑工,传感器的位置对吗?能准确监测温度吗?”“放心,装在烘干机中部,刚好能测到种子的温度,误差不超过1c!”老郑手里的温度计始终贴在烘干机内壁,确保温度控制在55c。
医疗组的临时配药点设在种子筛选棚旁,三个大陶缸并排摆放,分别装着赤霉素、磷酸二氢钾和多菌灵。陈阳按比例将三种药剂倒入缸中,老周拿着长木棍搅拌,液体慢慢变成淡红色,散发出淡淡的药味。“陈阳,赤霉素别加多了!每升水加10毫升,多了会出问题!”“周叔,我量了,每缸加500毫升,刚好稀释100倍!”陈阳举着量杯,杯壁上的刻度线清晰可见。
赵磊的第一组队员已经帮老郑装好了第一台消毒机,小王正测试温度:“郑工,温度升到55c了!能放种子进去吗?”老郑打开消毒机的门,将一小份玉米种放进去,设置好时间:“先烘30分钟,看看效果!”
河港的老河带着船员在种子筛选棚外喷洒消毒水,小张背着喷雾器,均匀地喷洒在地面和墙壁上:“河叔,消毒水浓度够吗?能杀死真菌孢子吗?”老河拿着ph试纸检测:“浓度刚好0.5%,能杀死99%的孢子,放心喷!”船员们的手冻得通红,却没人抱怨,只是偶尔对着手心哈口气,继续干活。
上午12点整,第一台消毒机完成了第一次消毒。老周小心翼翼地将玉米种取出来,用种子活力检测仪检测——发芽率91%,比消毒前还高1个百分点!“成了!消毒没影响活力!”老周兴奋地大喊,苏晚晴立刻将消毒后的玉米种放入修复药剂中浸泡,“泡3小时,就能彻底修复轻微腐蚀的胚乳!”
可就在下午2点,负责第二台消毒机改装的小李突然喊:“郑工!消毒机的温度控制不准,一下子升到60c了!”老郑赶紧跑过去,发现温度控制器出了故障,他立刻更换了新的控制器,重新调整温度:“以后每次消毒前,都要测试温度控制器,确保稳定在55c,不能再出问题!”
队员们立刻对第一台消毒机也做了检查,更换了备用控制器,确保两台机器都能稳定运行。到了晚上8点,所有被污染的种子都已筛选焚烧,健康种子的消毒和浸泡工作也完成了一半。老周在“春播筹备进度表”上更新数据:“种子筛选完成90%,消毒完成50%,修复完成50%,明天上午能全部结束!”
第二天上午10点,所有种子的消毒和修复工作终于全部完成。老周用种子活力检测仪检测最后一批大豆种——发芽率93%,比最初还高2个百分点!“太好了!种子都没问题了,春播能按时进行!”老周激动地抱住林墨,手里的检测仪差点掉在地上。
当天晚上,联盟的食堂里举办了“蚀种拦截胜利庆功宴”。后勤组用仓库里的大米煮了粥,蒸了玉米,还炒了一盘大豆;畜牧据点炖了一大锅牛肉,热气腾腾的,喝一口浑身暖和;队员们围坐在取暖炉旁,手里捧着粗瓷碗,吃着热腾腾的饭菜,脸上满是疲惫却又兴奋的笑容。
老河喝了一口热米酒,对林墨说:“以前在河港,春天总担心种子出问题,播下去不发芽,一年就白忙活了。现在有了消毒机、修复药剂,再加上大家一起守护,种子总算安全了!明年我河港也要种几亩玉米,跟着联盟学春播技术!”
林墨笑着点头:“接下来我们还要继续推进春播筹备——老郑要完成所有播种机的改装,确保春播时能正常使用;苏医生要准备‘土壤消毒药剂’,春播前给土壤消毒,防止地下害虫;老周则要制定春播计划,确定各块地的播种时间和作物品种;另外,我们还要组织队员翻耕土地,让土壤松散,适合种子发芽。”
老周从口袋里掏出一张地图,上面用不同颜色标注了地块:“这是春播地块规划图,红色种水稻,蓝色种玉米,绿色种大豆,刚好能合理利用土地,产量也最高!”
苏晚晴也补充道:“我打算在春播后装‘幼苗监测仪’,老郑已经画好图纸了——在田里装传感器,能实时监测幼苗的生长情况,一旦出现病虫害,马上就能报警,再也不用人工天天巡查了!”
老郑接过话:“我还想给播种机装‘土壤湿度传感器’,播种时能根据土壤湿度调整播种深度,湿度高就播浅点,湿度低就播深点,保证幼苗能顺利出土!”
夜色渐深,取暖炉的光芒映在每个人的脸上,温暖而明亮。远处的种子筛选棚里,消毒后的种子整齐地摆放在陶缸里,贴着醒目的标签;农具车间里,改装好的播种机静静地待着,等待春天的到来;黎明河的冰面下,水流悄悄涌动,准备着春天的灌溉。
林墨看着眼前的一切,心里满是期待。他知道,春天的播种会有新的挑战,比如低温、干旱,或许还会有新的变异体,但只要大家像现在这样,团结一心、积极应对,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这些被精心守护的种子,这些不断升级的农具,这些充满希望的规划,都是联盟走向未来的底气——从最初的艰难求生,到如今能从容筹备春播,黎明新城正在这片末日的土地上,一点点扎根,一点点生长,终将在春天里,绽放出新的生机。
黎明联盟的故事,还在继续。这个冬天的尾声,他们在守护种子中等待春天;明年的春分,他们会把种子播撒进田野,等待新的丰收;未来的日子,他们会用双手和智慧,让黎明新城的名字,在末日的土地上,愈发响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