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三年冬,燕京城内寒风凛冽。
虽然尚未降雪,但北风呼啸,吹得街道两旁枯树的枝桠摇曳不止。
岳飞身披裘袍,坐在都统司衙门的案前,埋首于公务。
燕云之地战后重建,军务、政务千头万绪,都需要他亲自处置。
正批阅着一份关于流民安置的公文,眉宇间带着一丝疲惫。
忽然,衙门外传来一阵急促的脚步声,紧接着,牛皋火急火燎地冲了进来。
“报节使!不好了,不好了!百姓们在聚集!”牛皋声音洪亮,顾不得行礼,直喘粗气。
岳飞闻言,心中一紧,手中的毛笔差点滑落,猛地抬头,剑眉倒竖,沉声问道:“何事如此惊慌?!莫非是城中有变?!”
他自认治军严谨,军纪如山,燕京百姓对他岳家军亦多有赞誉,不该有民乱发生。
“说清楚,究竟发生了何事?!”
牛皋擦了擦额头的汗,急忙解释道:“节使误会了!不是民变,是……是百姓们在拆南门楼!”
“拆门楼?!”岳飞更是愕然,以为自己听错了。
燕京城门乃是重中之重,岂能由百姓随意拆毁?
心中虽有疑惑,但见牛皋神色焦急却无慌乱,便知事有蹊跷。
“带我去看看!”岳飞披上战袍,大步流星地跟着牛皋出了衙门。
当岳飞和牛皋赶到燕京南门时,只见数千名壮硕的百姓,在几名身着短衣的汉子的带领下,正挥舞着锤子和凿子,奋力地拆卸着南门楼的顶部。
木屑横飞,砖石滚落,百姓拆的可带劲了。
“这……这是怎么回事?”
岳飞愕然地看向牛皋和身边的王贵、张宪等岳家军将领。
王贵脸上带着掩不住的喜色,笑着解释道:“节使,这是朝廷任命您为燕云节度使的旨意到了!官家亲自赐了一面战旗呢!这燕京的百姓啊,是自发地来为节使您开道,要让这面大旗风风光光地进城!”
南门城楼之下,数以千计的百姓摩肩接踵地围拢着,个个脸上洋溢着抑制不住的兴奋与自豪。
在人群的簇拥下,一支数百人的仪仗队伍正缓缓行进,队伍的最前方,一面巨大的旗帜在北风中猎猎作响,遮天蔽日。
那旗帜高近两丈,宽约一丈有余,旗面之上,赫然书写着四个苍劲有力、铁画银钩的大字:“精忠岳飞”!
这面旗,正是崇祯帝亲笔书写,赐予岳飞的战旗。
依照大宋定制,节度使作为高级武官,其仪仗队伍浩大,包括旌旗、兵器、鼓乐等,以彰显其身份与荣耀。
而这面“精忠岳飞”的赐旗,其规格和寓意更是非同寻常。
然而,燕京的南门,历经岁月洗礼,又或是建造之初并未考虑容纳如此巨大的仪仗,其门洞的高度,竟然无法让这面两丈高的巨旗顺利通过。
张宪也激动地补充道:“节使您看,这面旗高过门洞,百姓们知道这是官家对您的器重和褒奖,不愿让它有丝毫折损,便齐心协力拆除了门楼顶部,好让它顺利通过!这可都是燕京的老百姓,他们这是对节使您,对朝廷的赤胆忠心啊!”
岳飞闻言,心中百感交集。
望着那面在冬日寒风中高高飘扬的“精忠岳飞”大旗,看着那些为他拆毁城门却满脸自豪的燕京百姓,眼眶竟有些湿润。
如此场面,不仅仅是对他个人的敬意,更是对大宋收复燕云的喜悦,对军人保家卫国的认可。
随后,在礼部官员庄重的宣读声中,岳飞率领王贵、张宪、牛皋、李宝岳家军核心将领,跪伏于地,恭敬地接下了崇祯帝册封他为“燕云节度使”的旨意。
这是岳飞首次“建节”,也是大宋自收复燕云以来,正式任命燕云八州的官员。
接旨完毕,岳飞手持节杖,在巨大的“精忠岳飞”赐旗的引导下,率领浩浩荡荡的仪仗队伍,从被百姓们“打开”的南门进入燕京城。
仪仗队鼓乐齐鸣,旌旗招展,沿途百姓夹道欢迎,人声鼎沸,呼声震天。
他们争相围观,眼神中充满了敬仰与爱戴,仿佛在见证一个时代的传奇。
岳飞所到之处,无不引起轰动。
他感受到了这股发自肺腑的民意,也深感肩上责任之重。
当晚,岳飞便率部搬入了新的节度使衙门。
这衙门,正是昔日金国宰相韩企先的相府。
经过一番紧急的改造和修缮,原本充满了金人气息的府邸,如今已重现了大宋的雅致与肃穆。
是日,岳家军的众将领们在衙门内为岳飞庆祝。
酒酣耳热之际,牛皋性子豪爽,举着酒碗,红着脸大声嚷嚷起来:“节使如今才二十七岁,便是这燕云节度使,真乃我大宋最年轻的节度使啊!当年太祖皇帝,也不过三十岁才建节,依我看,节使您可比太祖当年还……”
他话未说完,岳飞的脸色已是骤变,一声厉喝打断了他:“牛皋!休得胡言乱语!”
牛皋被岳飞的怒吼吓了一跳,酒意瞬间清醒大半,这才意识到自己口无遮拦,说出了何等僭越之语。
周围的王贵、张宪、李宝等将领,也个个面色发白,冷汗直流,惊惧地看向牛皋。
大宋立国以来,太祖皇帝赵匡胤“黄袍加身”的典故深入人心,对武将拥兵自重、功高盖主一向防范甚严,这才有了“重文轻武”的国策。
牛皋这番话,竟然将岳飞与当年未称帝前的太祖皇帝相提并论,这要是传出去,可真真要给节使招来大祸啊!
牛皋“扑通”一声跪倒在地,连声请罪:“节使恕罪!末将一时失言,末将该死!万死!”
岳飞深吸一口气,平复下心头怒火,挥了挥手让牛皋起身,语气沉重地告诫道:“尔等皆是我心腹爱将,当谨言慎行,如今官家重用武将,乃是陛下英明,我等更当忠心报国,以报圣恩。莫要因为这些无心之失,让官家对我等生出疑虑,寒了官家对武将的信任。”
他知道,大宋的武将们,如今正处于一个微妙的时期。
崇祯帝力挽狂澜,重振武功,给了他们建功立业的机会。
但也正因为如此,更需要时刻警惕,避免任何可能引发帝王猜忌的言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