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合院沙龙上的惊鸿一现,如同投入平静湖面的一颗石子,其涟漪迅速在顶尖的文博圈和学术圈扩散开来。沈清梧那番关于“技”与“道”的论述,被与会者津津乐道,甚至有人整理成文,在小范围内传阅研讨。“沈清梧”这个名字,在真正重量级的学者心中,已然挂上了号。
然而,沈清梧的目的绝非仅仅赢得几句赞赏。她深知,学术上的认可必须转化为实际的影响力,方能真正护佑自身,并实现更大的抱负。
机会很快到来。国家电视台纪录片频道正在筹备一部大型历史纪录片《风雅宋》,旨在全面展现宋代的文化、艺术、科技与社会生活。该项目由社科院历史研究所牵头,汇聚了国内宋史研究的顶尖力量,规格极高。
纪录片的学术指导团队名单,几乎就是国内宋史学界的半壁江山。然而,在关于宋代物质文化、礼仪制度、以及如何将学术研究成果转化为视听语言的具体环节,团队内部产生了不少分歧。尤其是几位年轻编导提出的、更具创新性和体验感的呈现方式,遭到了部分老专家的质疑,认为不够“严谨”,有“戏说”之嫌。
讨论陷入僵局。总导演焦头烂额之际,一位参与了上次沙龙的老专家——社科院历史所的秦研究员——突然提议:“或许,我们可以听听沈清梧老师的意见。”
“沈清梧?那个最近很有争议的娱乐圈顾问?”立刻有人表示怀疑。
秦研究员却正色道:“此女虽年轻,亦非学院派出身,然其学识之博、见解之深、尤其是对宋代细节把握之精准,远超我等想象。更重要的是,她似乎极其擅长将艰深学术转化为普通人能理解、甚至感兴趣的内容。这一点,或许正是我们纪录片所需要的。”
寒山客也立刻附议:“老夫可为其担保。沈小友之才,足以胜任此项目顾问一职。”
两位大佬的力荐,让众人将信将疑。总导演抱着试一试的心态,通过寒山客向沈清梧发出了邀请,请她以“特约顾问”的身份,参与一次核心策划会。
沈清梧接到邀请,并未推辞。这正是一个将影响力渗入国家级文化项目、参与制定行业“圭臬”的绝佳机会。
策划会上,她依旧是一身素雅,沉静少言,但每当发言,必直指要害。
关于服饰还原的争论,她指出:“严谨并非刻板。宋人服饰色差、纹样、材质,确有严格规制,然 within 规制,亦有流行与时髦。纪录片可在保证基本规制无误的前提下,适当展现不同阶层、不同场合的服饰差异,乃至‘时世妆’的变迁,如此方能见活生生的人,而非移动的衣架。”
关于礼仪场景的再现,她建议:“礼仪非是表演,乃是生活。不必总拍全套大礼。可聚焦于日常细微处:士人相见如何揖让、主客如何烹茶分茶、宴饮时如何行酒令、甚至夫妻间如何相敬如宾。于细微处见精神,更易引发观众共鸣。”
关于科技发明的呈现,她提出:“不要只罗列成果。可尝试复原其制作过程,展现宋匠人之巧思与艰辛。譬如毕昇活字,可演示刻字、排版、印刷之繁琐,让观众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体会创新之不易与伟大。”
她甚至对叙事结构也提出了建议:“可打破严格编年体,以‘风’(精神气韵)、‘雅’(文化艺术)、‘宋’(社会百态)为纲,交织并叙,既全面又有重点,更符合现代观众的观看习惯。”
她的建议,既有坚实的学术支撑,又极具传播学和视听语言思维,瞬间打破了之前的僵局,让年轻编导们眼前一亮,也让老专家们暗自点头——因为她所有的创新建议,都建立在“尊重历史、合乎逻辑”的基础之上,并非凭空想象。
总导演大喜过望,当场拍板邀请沈清梧加入核心学术指导组,负责物质文化与礼仪生活板块的统筹把关。
这意味着,沈清梧正式进入了国家级文化项目的决策层,她的见解和标准,将直接影响这部注定会成为经典的高规格纪录片最终的面貌!其行业话语权和权威性,得到了质的飞跃!
消息传出,再次震动了业界。那些之前还对她抱有怀疑的人,此刻彻底闭上了嘴。能获得社科院和央视纪录片频道的双重认可,其含金量远非娱乐圈的追捧可比。
顾延之得知这个消息时,心情复杂难言。他为她感到骄傲,但同时也感到一种前所未有的距离感。她的舞台越来越大,似乎渐渐超出了他能完全掌控和理解的范畴。他发现自己能提供给她的“资源”,在她自身不断增长的实力和影响力面前,正在相对贬值。
这种失控感让他焦虑,也让他更加渴望抓住什么。
他再次来到《宣和风骨》剧组探班,这一次,带的不是点心,而是一份拟好的、条件极其优厚的股权激励协议——他希望将沈清梧以技术入股的方式,更深地绑定在星耀的战车上。
拍摄间隙,他将沈清梧请到一旁,拿出协议,尽力让自己的语气显得平静而真诚:“清梧,这是公司经过慎重考虑后拟定的。你在《宣和风骨》中的贡献有目共睹,远远超出了一个顾问的职责。这是你应得的。有了这份协议,你就是星耀真正的合伙人,未来项目的收益和决策,我们都可以更深入地……”
沈清梧接过协议,并未立刻翻看,而是抬眼看向顾延之,目光清澈见底,仿佛能看透他所有的心思。
“顾总,”她缓缓开口,语气平和却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力量,“多谢公司厚爱。然清梧志不在此。”
她将协议轻轻推了回去:“我之所长,在于考据与顾问。参与创作,乃兴趣所致,亦为尽责。至于商业运营、股权决策,非我所愿,亦非我所长。当前合作模式,甚好。”
又一次干脆利落的拒绝!甚至连条件看都没看!
顾延之脸上的笑容几乎维持不住,他忍不住追问:“清梧,你就真的……从未考虑过更长远的未来?与我……与星耀更紧密地绑定?我可以给你更多,更好的平台……”
沈清梧静静地看着他,忽然极淡地笑了一下,那笑容里带着一丝洞察一切的淡然,甚至……一丝几不可查的怜悯?
“顾总,”她声音很轻,却字字清晰,“您给的平台,清梧感念于心,并会以专业回报。至于其他……”
她微微停顿,目光扫过不远处正在忙碌的片场,那里有她的战场,她的价值所在。
“……非我所求,亦非我所能回报。何必强求?”
一句话,如同冰水,浇灭了顾延之所有残存的幻想。她看得太透彻了,透彻得残忍。她明确地告诉他,他们之间,只有纯粹的利益交换和专业合作,任何超出此范围的情感或绑定,都是他的一厢情愿和“强求”。
顾延之僵在原地,看着沈清梧微微颔首,转身走向片场,继续投入工作,没有丝毫留恋。
他握着那份被退回的协议,指节因为用力而泛白。心中涌起巨大的失落、不甘,甚至还有一丝被看轻的恼怒。
但他终究是顾延之,是星耀的掌舵人。短暂的失态后,他深吸一口气,强迫自己冷静下来。
他看着她指挥若定的背影,忽然明白,或许……他一直以来都用错了方式。
对于寻常女子,金钱、资源、承诺或许有效。
但对于沈清梧这样的女人,或许……唯有尊重她的边界,认可她的绝对价值,以平等的、甚至略带仰视的姿态,方能……真正靠近她一丝一毫?
这个认知让他感到挫败,却又隐隐升起一种新的、更为复杂的挑战欲。
第二十二回,泾渭分明。
她再次清晰地划下了界限。
而他,似乎终于开始学会,如何在这条界限之外,重新审视他们之间的关系。
路还很长。
而他,似乎有了新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