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四十七年十二月末,京城永定门外的官道上,一队骑兵踏着残雪缓缓而来——胤禩与胤祥率领的亲兵队伍,刚从哈密赶回京城。马蹄踩过积雪,发出“咯吱”声响,胤禩勒住马,望着远处熟悉的城楼,眼底闪过一丝轻松:离开京城近半年,如今边境暂稳,总算能回京复命。
“八哥,没想到京城冬天这么冷,比哈密的戈壁还冻人!”胤祥裹紧披风,左臂的伤口虽已痊愈,却仍对寒风敏感。他看着街上往来的行人,笑着补充,“不过能赶在春节前回来,总算能跟额娘和弟弟们好好吃顿团圆饭了。”
胤禩点头,催马前行:“先去宫里向皇阿玛复命,再回府不迟。”
乾清宫内,康熙正看着边境奏报,听闻胤禩、胤祥回京,立刻让人传见。两人走进殿内,躬身行礼,康熙看着他们风尘仆仆的模样,语气里带着关切:“一路辛苦,哈密的事办得好,没让朕失望。”
胤禩连忙奏报:“托皇阿玛洪福,哈密防务已加固,火铳改良也有初步进展,罗卜藏丹津元气大伤,短时间内不敢再犯边境。”他还将缴获的“赞巴拉克”火铳图纸呈上,详细说明改良思路,康熙看得频频点头,连赞“心思缜密”。
复命过后,康熙准了两人春节假期,让他们安心回府休整。接下来的日子,京城沉浸在春节的喜庆中,胤禩的八爷府也张灯结彩,却无过多应酬——他深知储位之争刚暂歇,低调行事才是稳妥,只与家人小聚,偶尔与九爷十爷十四爷等人小范围相聚,从不议论朝堂之事。
平静的春节转瞬即逝,康熙四十八年正月二十二日,乾清宫内气氛肃穆,文武百官、宗室王公与诸皇子齐聚殿中,所有人都清楚,今日朝会定有大事宣布。
康熙坐在龙椅上,目光扫过殿内众人,声音沉稳有力:“前岁废储,实因太子胤礽为魇镇所扰,心智失常,犯下过错。今魇镇案已明,胤礽亦有悔意,念其为储三十余年,无大逆之举,朕决意——复立胤礽为皇太子,择吉日举行复储大典!”
话音落地,殿内瞬间安静,随即响起整齐的躬身声:“皇上圣明!”曾担忧储位空悬的大臣们松了口气,诸皇子神色各异,却皆躬身领旨——胤礽重新站回储位,意味着此前的争储暗流,暂时归于平静。
康熙抬手示意众人起身,目光转向胤祉与胤禛:“皇三子胤祉,潜心治学,主持编纂《古今图书集成》有功,此前更揭发魇镇案,为澄清冤屈助力;皇四子胤禛,处事勤勉,在京料理政务、督办粮草,从不涉党争,实为朕之得力臂膀。今特加封胤祉为诚亲王,胤禛为雍亲王,赐亲王仪仗,即日生效!”
胤祉与胤禛立刻出列,躬身行礼:“儿臣谢皇阿玛恩典!定当恪守本分,为大清效力,辅佐太子,不负皇阿玛信任!”两人语气郑重,脸上不见骄矜——诚亲王专注文事,雍亲王深耕政务,皆避开储位纷争,这份“知进退”,正是康熙所看重的。
随后,康熙的语气陡然转沉,目光落在空置的大阿哥席位上:“皇长子胤禔,魇镇太子,意图夺储,罪大恶极。念其为朕长子,免其死罪,着圈禁于府中,终生不得出府,其家产除留赡养家眷之需外,其余充入国库!”
旨意宣读完毕,殿内鸦雀无声——所有人都清楚,这是康熙的严厉警示,也是对诸皇子的敲打。宗人府官员立刻躬身领旨,即刻前往大阿哥府执行圈禁。
朝会结束后,消息迅速传遍京城。百姓们对“太子复立”议论纷纷,却也因“朝局定稳”安心;朝堂之上,大臣们不再因储位揣测,开始专注于政务;诚亲王府与雍亲王府内,虽有庆贺,却皆低调,无大肆铺张之举。
八爷府中,胤禩正与心腹幕僚商议。“王爷,皇上复立太子,加封诚、雍二王,又圈禁大阿哥,显然是想平衡朝堂,平息纷争。”幕僚低声分析,“您在边境立功,却未获爵位加封,看似‘未得赏’,实则是皇上对您‘不结党、知分寸’的认可,日后更需保持这份姿态。”
胤禩点头,手指轻轻敲击桌面:“我本就是亲王,只求为皇阿玛分忧,为边境安稳尽力。如今储位已定,朝堂趋稳,正是改良火铳、整饬边防的好时机。明日我便递奏折,请求继续督办火铳改良之事。”
次日,胤禩的奏折递到乾清宫。康熙看过奏折,对李德全笑道:“胤禩这孩子,不争爵位,只念着边防与军务,这份心思,实属难得。”他提笔批复“准”,还特意嘱咐工部:“全力配合胤禩改良火铳,所需工匠、物料,皆优先供应。”
此时的紫禁城,复储大典的筹备已悄然启动,礼部官员穿梭于各宫之间,忙得不可开交;诚亲王府内,胤祉正召集文人学士,加快《古今图书集成》的编纂进度;雍亲王府中,胤禛则与属官商议春耕事宜,一心扑在政务上;而被圈禁的大阿哥府,大门紧闭,侍卫严守,再无往日喧嚣。
乾清宫的窗台外,初春的阳光透过云层洒下,暖意渐生。康熙望着殿外的景象,轻轻叹了口气——复立太子、册封亲王、圈禁长子,这一系列举措,既是为了稳定朝局,也是为了给大清寻一条安稳的路。只是他深知,储位之争的隐患并未完全消除,未来的朝堂,仍需他小心维系。
而胤禩站在工部的火器作坊内,看着工匠们按照改良图纸打造火铳,眼底满是坚定——无论朝堂如何变化,他要做的只是等待时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