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八章:贝币初现,市廛兴隆
百族市集的设立与人族内部盟约的缔造,如同给有熊城这辆文明战车装上了双轮,使其进入了飞速发展的轨道。每日,市集上人声鼎沸,羽民的矿石、林妖的草药、泽族的珍珠、山岩部的铜胚、百草部的药材、渔耕部的鱼干稻米,以及有熊城出产的精致青铜器、坚固工具、柔软麻布,琳琅满目,堆积如山。
然而,随着交易规模日益扩大,物物交换的弊端也愈发凸显。
“三张上等貂皮,换你这一柄青铜短剑,如何?”
“不换,我需盐块五十斤,或同等粟米。”
“我这有一罐泽族珍珠,光泽极好,欲换一套陶器与十匹麻布。”
“珍珠虽好,我却暂时用不上,可有石肤族的精铁砂?”
此类对话在市集中屡见不鲜。需求的错位、价值衡量的困难,使得交易效率低下,许多好东西因无法即时换到所需之物而滞销,制约了物资的流通和生产的专业化。争吵、纠纷时有发生,虽在崆峒印秩序之力与市集管理者的调解下未曾酿成大乱,却也耗费心力。
这一问题,最先由负责记录市集交易、管理物资出入的记录官慧眼及其麾下文书们敏锐地察觉并上报。人皇坚爪与诸部首领、智者商议多次,皆感棘手。曾有人提议以粮食或盐这类必需品作为交换基准,但粮食易损,盐块笨重,且各地产出不同,难以统一。
这一日,工匠长巧手在清理一批从泽族交易来的货物时,发现其中有数枚质地莹润、大小均匀、中间有天然孔洞的纯白色贝类。此贝产于东方大泽深处,极为罕见,泽族人以其为装饰,视为吉祥之物。巧手觉得此物小巧精美,不易损坏,便于携带,心中微微一动,隐约有了个想法,却未能成形。
王苟华在暗中观察着市集的困境,知道货币诞生的契机已然成熟。他并未直接点明,而是通过静心塔的启迪,让慧眼与巧手几乎在同一晚,于梦中见到了类似的景象:市集中人流如织,交易不再以物易物,而是使用一种小巧、坚固、稀有、便于计数和携带的物品作为媒介,人们用这种媒介可以轻松换到任何所需之物。
翌日,慧眼与巧手相遇,谈及各自梦境,震惊之余,豁然开朗。巧手立刻拿出了那几枚白色泽贝,两人一拍即合!他们连夜求见人皇坚爪,提出了以这种泽贝作为交易媒介的构想,并将其命名为“贝币”!
坚爪闻言,深思良久。他命人取来更多泽贝,发现其确实符合梦中启示的特征:稀有(仅泽族能少量获取,不易伪造)、坚固耐用、轻便易携、大小适中易于点数。更重要的是,它本身具有一定装饰价值,易于被接受。
经过与各部首领的再次商议,并请示祭司虔心获得“神意认可”后,有熊盟主颁布法令:
1. 指定此种来自东方大泽的特定白贝为官方交易媒介,称为“贝币”。
2. 由盟主府(有熊城)统一收购、储备泽贝,并按其大小、品相粗略分为三等,初步定下兑换比例。
3. 规定联盟内各部缴纳赋税、官府赏赐、大宗交易,均鼓励使用贝币。
4. 设立“市舶司”,专门负责贝币的发行、回收与兑换管理,确保其信誉。
法令一出,最初虽有疑虑,但在官府的强力推行和几次成功的示范交易后,贝币的便利性迅速显现。匠人卖出工具获得贝币,可以随意购买粮食或盐块;农夫收获粮食,可换成贝币储存,待需时再购买农具或布匹;甚至各部之间的贡赋也以贝币结算,简洁明了。
市集面貌焕然一新,交易效率倍增,商业活动空前活跃。专门从事交易的“商人”开始出现,甚至有人开始囤积贝币,以期增值。有熊城内的“市舶司”门前,人来人往,兑换繁忙。
王苟华感受着因货币出现而带来的、更加流畅和磅礴的人道气息,心中了然。贝币的出现,不仅是经济上的飞跃,更深层次地促进了社会分工、财富观念的形成,为人族社会结构向更复杂形态演进奠定了基础。当然,随之可能而来的通货膨胀、投机等问题,也将是未来需要应对的挑战。
文明的齿轮,在货币的润滑下,开始了更快的转动。
(第五十八章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