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默那场面向全球的年终讲话,如同一声清越的钟鸣,穿透了废土的沉寂,也叩响了一些尘封已久的心门。
他那份公开的坦然,那份将成绩与问题都摆在台面上的磊落,那份“大同世界”与“地球公民”的宏大愿景,以及过去数年里,他所推行的一系列看似霸道、实则处处为集体和长远着想的政策……所有这些,都像涓涓细流,持续冲刷着一些人心中的壁垒。
在龙城,以及一些发展较好的大型驻地,有那么一群人。他们曾经是旧时代的精英,是各个科学领域的翘楚。但在那场毁灭性的灾难后,他们亲眼目睹了自己倾注心血的技术如何失控、如何成为毁灭的帮凶,或是心灰于旧时代科研界的腐败与不公。他们中的一部分人,在心碎和绝望中,立下誓言:此生再不触碰科技,甘愿做一个普通的劳动者,了此残生。
他们隐姓埋名,混迹于普通公民之中,凭借知识和智慧,往往也能在各自的岗位上做得不错,但内心深处,始终有一片冰冷的灰烬。
李默的出现,大同世界的建立,他们冷眼旁观着。
他们看到李默如何用强力的手腕建立秩序,也看到他如何将资源向科研倾斜;看到他如何惩罚违规者,也看到他如何破格奖励那“百分之三”的突破;看到他为了整体利益可以冷酷无情,也看到他会因为一声婴儿的啼哭而灵感迸发,会因为一首童谣而将其编入教材。
他的所作所为,几乎都是“明目张胆”,没有遮遮掩掩。他的目标清晰得可怕——让人类活下去,并且更好地活下去。
年终宴会上,李默举起酒杯,高呼“大同世界万岁”、“地球公民万岁”的那一刻,那声音如同最后的催化剂。
一些白发苍苍的老者,在屏幕前潸然泪下。一些正值壮年的前研究员,握紧了拳头,眼中熄灭多年的火焰重新燃起。
再这样自私自利地隐藏下去,守着那个可笑的、于事无补的誓言,对得起这个在废墟上试图重建文明、为所有人谋取出路的首领吗?对得起“地球公民”这个身份吗?
沉默被打破了。
从龙城主城开始,再到几个大型驻地,陆续有人走出了人群,走向了当地的管理中心。他们卸下了多年的伪装,报出了自己尘封的名字和曾经辉煌的领域。
“前北大陆核中心高能物理研究所,维克多·陈,申请归队。”
“前西大陆基因编辑计划首席,伊莎贝拉·李,申请归队。”
“龙国材料科学院士,王海川,申请归队。”
……
短短数日内,全球各地,超过一万名隐姓埋名多年的顶尖科学家,选择了回归。
这股力量的注入,对于龙城的科研体系来说,不啻于一场核爆!
他们的经验、他们的理论深度、他们跨越旧时代知识断层的桥梁作用,瞬间让许多停滞不前的项目找到了突破口,让许多天马行空的想法有了实现的根基!
李默得知消息后,狂喜之余,亲自接待了他们,立刻做出部署:不仅仅将回归的科学家充实到龙城主城的核心实验室,更有意识地根据其专长,将他们分散安排到全球各地表现优异的驻地科研站!
他要将科技的种子,播撒到更广阔的土地上,避免知识和技术过度集中,同时也带动各个驻地整体科研水平的提升。
资源的倾斜,政策的扶持,加上这批顶尖大脑的引领,科技的浪潮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汹涌澎湃!
就在回归潮发生后的第九个月,一个振奋全球的消息,从位于原南大陆腹地的“昆仑”驻地传来——
由回归的航天动力专家牵头,整合了龙城能源组最新突破的微型核聚变技术、材料组的新型耐高温合金、以及自动化机器人精密加工技术……
“启明星一号”,人类进入废土新时代后,第一艘完全自主研发建造的核动力太空探索飞行器,正式诞生!
它如同一条沉默的银色巨鲸,静静地卧在“昆仑”驻地新建的发射场上,流线型的躯壳在阳光下闪烁着冷冽的光泽,尾部那代表着强大动力的聚变引擎喷口,预示着人类挣脱母星束缚、重新仰望星海的梦想,再次被点燃!
这不仅仅是技术的飞跃,更是一个无比强烈的信号:人类,并未被地面的灾难所彻底击垮!他们依然拥有向上的力量,拥有探索未知的勇气!
李默站在指挥中心,看着“启明星一号”传回的清晰影像,久久无言。他知道,那批科学家的回归,和这艘飞行器的诞生,标志着龙城,乃至整个人类文明,真正意义上,翻开了崭新的篇章。脚下的路依然布满荆棘,但头顶的星空,已再次为他们闪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