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元灯夜的热闹还未完全消散,“山海花田”的春日已悄悄踮着脚来了。正月末的清晨,谢怜推开故事阁的门,发现院角那株老梅的最后一片花瓣落在了雪地上,而泥土里已冒出几星嫩绿——是去年埋下的草籽,趁着融雪的潮气,悄悄探出了头。
“春天要来了。”花城从身后递来一件薄披风,指尖拂过谢怜耳尖,带着暖意,“老水手说,过几日就要翻耕土地,准备播种了。”话音刚落,就听见院门外传来马车轱辘的“吱呀”声,小海娃坐在马车上,手里举着一把刚编好的柳编小篮,大声喊:“谢怜哥哥!花城哥哥!你们看我编的篮子!老水手说,用它装花籽正好!”
马车停下,老水手跳下来,手里提着一个布包,里面装着今年的新花籽——有虞美人的艳红籽、波斯菊的浅紫籽,还有去年从镇上换来的向日葵籽,颗颗饱满,透着生机。“我去后山看了,向阳的那块地雪已经化透了,明天就能开始翻地。”老水手说着,打开布包,把花籽倒在桌上,“这些籽要先晒晒太阳,等泥土干爽些再种,发芽才快。”
绣娘也来了,手里拿着几双新做的布鞋,鞋底纳得厚厚的,绣着小小的荷花图案:“翻地要走很多路,这布鞋耐磨,你们和乡亲们都分一分。”她身后的姑娘们则提着竹篮,里面装着刚蒸好的艾草糕:“听说翻地累,吃点艾草糕能补力气,还能驱寒。”
第二天清晨,天刚蒙蒙亮,花田边就聚满了乡亲。男人们扛着犁耙,牵着牛,准备翻耕土地;女人们则拿着小锄头,要把去年残留的枯草清理干净;孩子们也没闲着,小海娃带着几个小伙伴,手里拿着小篮子,要去捡地里的石子——怕石子硌着花苗的根。墨尾也跟着跑前跑后,要是发现藏在枯草下的小虫子,就叼到小海娃面前,像是在献宝。
谢怜和花城牵着牛,走进最东边的那块地。牛蹄踩在融雪后的泥土上,留下深深的蹄印,犁耙划过土地,翻起带着潮气的土块,散发出清新的泥土香。小海娃跑过来,帮着扶犁耙,小脸憋得通红,却不肯松手:“我也要学耕地!明年我就能自己种一片花田了!”
正午的太阳渐渐暖起来,谢怜把带来的艾草糕分给大家。老水手坐在田埂上,咬了一口艾草糕,笑着说:“去年这块地种的虞美人,开得比镇上的花圃还艳,今年咱们再种些向日葵,等秋天结了籽,就能榨油给孩子们吃。”文书也走过来,手里拿着一张画好的花田分布图:“我把花田分了区,这边种草本花,那边种木本花,中间留一条小路,方便浇水和采摘。”
午后,乡亲们开始晒花籽。大家把花籽摊在竹筛上,放在向阳的地方,小海娃蹲在旁边,时不时用手轻轻拨弄一下:“谢怜哥哥,你说这些籽什么时候能发芽呀?我好想快点看到向日葵长高。”谢怜笑着摸了摸他的头:“等春风再吹几天,泥土暖了,它们就会发芽了。到时候,咱们还要给它们浇水、施肥,看着它们慢慢长大。”
傍晚时分,第一天的翻耕结束了。大家扛着农具往回走,虽然累得满头大汗,却满脸笑意。小海娃走在最后,手里拿着一个小布包,里面装着今天捡的石子,他说要把石子洗干净,放在窗台上,看着它们就想起今天翻地的日子。
回到故事阁,谢怜把今天的事记在四季花事册上,还贴上了一片刚从地里摘的嫩绿草叶。花城则在厨房煮着姜汤,里面放了红糖和红枣,给大家驱驱累出来的寒气。两人坐在窗边,看着窗外渐渐暗下来的花田,听着远处传来的牛叫声,心里满是期待。
“三郎,”谢怜轻声说,“看着这片土地开始苏醒,感觉心里也跟着亮堂起来。”花城握紧他的手,指尖传来温暖的力道:“等过些日子,花籽发了芽,整个花田都会变成绿色。到了夏天,就会开满五颜六色的花,咱们还能像去年一样,办赏花宴,让乡亲们都来热闹。”
月光洒在花田上,融雪后的土地泛着淡淡的银光。远处的海浪声轻轻传来,像是在为即将到来的春天伴奏。谢怜望着身边的人,心里满是安稳——原来最动人的期待,便是与重要的人一起,守着一方土地,看着春芽破土、夏花绽放,把每个季节的美好,都细细珍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