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月末的晨光带着渐暖的气息,漫过故事阁的庭院时,谢怜正蹲在花架旁,翻看去年收集的青蓝花籽。陶罐里的花籽泛着浅蓝光泽,颗颗饱满,透着对春日播种的期待。
“天气快暖和了,”花城端着刚泡好的迎春花茶走过来,放在石桌上,“老水手早上来说,花田的泥土已经化冻,再过几日就能翻地播种了。他还说要带些乡亲们来帮忙,人多效率快。”
谢怜拿起茶杯,浅啜一口,清甜的花香在舌尖散开:“正好把去年收的葵花籽也整理出来,挑些饱满的留作种子。小海娃昨天还说想来学选种,估计这会儿也该到了。”
话音刚落,院外就传来小海娃的喊声:“谢怜哥哥!我来啦!”他背着个小布包,手里拿着个竹筛,跑进院子,“爷爷让我把筛子带来,说选种的时候能用得上!”
老水手跟在后面,手里提着个木犁,肩上扛着把锄头:“花田的地得先犁一遍,把土块打碎,播种才容易发芽,”他放下农具,笑着说,“我还带了些腐熟的羊粪,撒在地里当底肥,今年的青蓝花肯定能开得比去年旺。”
众人刚准备动身去花田,远处就传来马蹄声。南风和慕情赶着马车过来,车上装着几袋新麦种和一个木盒:“文书在后面呢,去镇上买农具了,让我们先把东西送过来,”南风跳下车,拿起一袋麦种,“这麦种是灵文殿给的,种在花田边的空地上,秋天还能收些麦子,给乡亲们分着吃。”
慕情则打开木盒,里面装着绣娘新做的布手套:“绣娘说翻地的时候戴手套,能少磨些水泡,你们拿着用。”
谢怜接过手套,分给众人:“绣娘想得真周到,这手套厚实,干活也方便。咱们先去花田犁地,等文书来了再一起选种。”
众人扛着农具往花田走,春日的乡间格外清新。路边的小草已经冒出绿芽,柳枝也泛着新绿,偶尔能看见几只燕子掠过田野,透着勃勃生机。小海娃走在最前面,手里拿着竹筛,时不时蹲下来观察路边的小草,格外好奇。
到了“山海花田”,老水手率先拉起木犁,开始翻地。泥土被犁开,散发出清新的气息,混着羊粪的肥力,格外适合播种。谢怜和花城则跟在后面,用锄头把土块打碎;小海娃拿着竹筛,把地里的小石子筛出来,防止影响种子发芽;南风和慕情则在花田边规划麦种的种植区域,用木桩做上标记。
“爷爷,为什么要把土块打碎呀?”小海娃一边筛石子一边问。老水手停下犁,笑着解释:“土块太大,种子不容易扎根,打碎了土,根能长得深,花也开得旺。”
正说着,远处传来马车声。文书赶着马车过来,车上装着几副新镰刀和一个木盒:“买了些新镰刀,等夏天割草的时候能用,”他跳下车,打开木盒,里面装着几包花种,“这是新的‘盼春红’花种,种在青蓝花田中间,春天就能红蓝相映,更好看。”
众人分工合作,老水手继续犁地,谢怜和花城撒羊粪肥,南风和慕情整理麦种,文书则带着小海娃选青蓝花籽,把空籽、碎籽挑出来,留下饱满的好籽。阳光洒在花田上,众人忙碌的身影与新翻的土地相映,满是春日劳作的生机。
中午时分,花田的地终于犁完了。众人坐在田埂上,拿出带来的干粮和迎春花茶,简单吃了些。老水手看着翻好的土地,笑着说:“再过五日,天气再暖和些,就能播种了。到时候请乡亲们来帮忙,一天就能种完。”
小海娃眼睛一亮:“我要请小伙伴们也来帮忙,大家一起播种,肯定很热闹!”文书笑着点头:“等播种的时候,我来画一幅‘春日播种图’,添到四季花事册里,记录咱们的劳作时光。”
午后,阳光渐渐暖起来。众人收拾好农具,准备回故事阁。小海娃回头望了望花田,新翻的土地泛着油亮的光泽,像是在期待种子的播撒。“明年这里会开满青蓝花和‘盼春红’,”小海娃小声说,“我还要来帮忙浇水、施肥。”
回到故事阁,谢怜把今日犁地的事记在四季花事册上,小海娃在旁边画了个小小的木犁,还在旁边画了几颗花籽。花城则在厨房忙碌,准备煮些南瓜粥,给大家解解乏。
夜深了,小海娃躺在床铺上,手里捧着刚选好的花籽,很快就睡着了,嘴角还带着笑意。谢怜和花城坐在窗边,看着窗外的月光,手里捧着温热的迎春花茶。
“三郎,”谢怜轻声说,“春日劳作,虽累却充实,想着不久后花田就能冒出绿芽,心里就满是期待。”
花城握紧他的手,温柔地说:“以后的每个春日,我们都会这样一起劳作、播种,看着花田从绿芽到繁花,和身边的人一起,把每个季节都过得有滋有味,让这‘山海花田’,年年繁盛,岁岁热闹。”
月光洒在两人身上,也洒在桌上的四季花事册和那袋青蓝花籽上。远处的海浪声轻轻传来,混着院中的虫鸣,像是在为这春日的劳作,奏响充满希望的乐章,也为即将到来的播种,埋下丰收的伏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