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1年春天,詹春兰在导师的推荐下,到华国农产品进出口公司实习。
仓库闷得像蒸笼,詹春兰来盘库存,她蹲在最后一排,看着面前麻袋——袋口敞开,灰绿色的蕨菜干一股特有的那种菜干的味道,她其实挺喜欢的。
“东北发来的?”她问保管员。
“嗯,480吨,去年进库,一直没人问过。”老保管用蒲扇拍了拍麻袋,顿时扬起一阵尘土,“内销没人吃,出口没口岸,等着沤肥。”
她伸手拿起一根蕨菜仔细观察,色泽是那种很自然的金褐色,每一颗都收拾得很整齐,没有碎渣,捏在手里干爽柔韧,再细闻,有一股浓郁的、太阳晒过的独特香气,以她的眼力来看,确实卖相不错。
480吨。詹春兰脑子里飞快换算:每吨20元收购价,9600元;仓库保管费两年1200元;再加利息、损耗——国家已为这堆“草”花了一万多块。
可就在三天前,她在部里资料室翻到一本1977年日本《食品时报》影印本,里面一行字让她心跳超速:
“北海道水煮薇菜(即中国蕨菜)口岸价6.2美元\/公斤,缺口8000吨\/年。”
6.2美元——按1979年官方汇率1∶1.5,合人民币9.3元\/公斤;而国内仓库里,这堆“草”只算2分钱一克。
夜里10点,办公室亮起了昏暗的灯光,詹春兰在办公桌上奋笔疾书:
《关于利用库存蕨菜干对日出口创汇的可行性报告》
在这个报告中,詹春兰详细分析了蕨菜干为什么可以出口,华国蕨菜干的品质优势以及经济效益预测。
报告的第三页,她列了三张表:
A.价格表——东京零售12美元\/公斤,口岸到岸6.2美元,我们出厂可报4美元(含再加工成本)。
b.成本表——每吨再加工费25元(挑拣、复水、漂硫、真空包装),可增值1200美元。
c.差距表——现存480吨里,320吨柄径超0.6 cm,需二次切削;破损率8%,需色选+手拣。
最后她还提出了以下实施建议:立即取样送检,获取出口卫生许可;联系日本商社,寄送样品;改进包装,符合日本市场标准;争取秋季贸易洽谈会展位。
这份报告交上去后,并没有立即得到领导的重视,国家需要进口的粮食很多,需要出口的东西也不少,她又是一个来实习的小员工,写的第一份报告肯定不会引起重视。
她不知道,她的这篇报告已经引起了领导的一次激烈讨论。
主要分成了两个阵营,一方是“外汇至上队”,他们认为当前国家外汇紧缺,只要是合理合法的东西,只要能够创造外汇,就可以卖;另一方则是“面子大过天队”,认为蕨菜干之类的东西,出口给别国展示,有辱大国风范,不利于国家名片的形成。
双方争执不下,谁也说服不了谁,大大小小的会议都开了好几次了,完全没有一点进展。
詹春兰还以为是领导根本没有看,或者觉得她的报告可行性不高,她也没有在意,反正也只是一个想法而已。
谁曾想,过了差不多又一个月之后,通知她去会议室,详细解答一下她的那个报道。
詹春兰进了会议室,看见满房间都是人。
“各位领导,”她开口,声音清脆而沉稳,“请允许我补充几个关键数据。”
她走到黑板前,用粉笔写下几行数字:
“去年我国进口小麦花费外汇18.7亿美元,而这里480吨蕨菜干,只需要成功出口其中100吨,就能换回40万美元外汇,足够进口2000吨优质小麦。”
一位戴眼镜的领导推了推眼镜:“小詹同志,你确定日本市场能接受我们的产品?”
詹春兰从帆布包里取出几个密封袋,分发给在座领导:“这是我从仓库取样后,按照日本标准重新加工的小样。已经请部里懂日语的同事帮忙,寄给了三家日本商社。”
“目前已经有好消息传来,山田商事表示,如果品质稳定,愿意先试订20吨......”
会议室里响起窃窃私语。这时,一位一直沉默的老领导开口:“小詹,你说说,为什么日本人愿意花大价钱买我们的山野菜?”
詹春兰微微一笑:“领导,一方面,说明我们的国家形象在提升,日本消费者愿意为华国产的天然食品支付溢价,这是对我们农产品质量的认可。”
“另一方面,也是他们的国家发展迅速,已经不满足于吃饱,还要求吃好,而我们国家的这些野山珍,对于他们来说,就是难得的天然食品。”
她翻开另一本资料:“事实上,日本的食品安全标准非常严格。我们的蕨菜干能通过他们的检验,本身就是一张亮眼的国家名片。”
“面子大过天队”的一位领导皱眉道:“可是让外国人觉得我们只能出口山野菜......”
“领导,”詹春兰不卑不亢地接话,“法国人出口松露,意大利人出口黑醋,这些都是他们的骄傲。我们的蕨菜干,为什么不能成为中国的特色名片?”
处长终于拍板:“就按小詹说的,先试一吨。但是,”他看向詹春兰,“你要全程负责。”
接下来的一个月,詹春兰几乎住在了加工车间。她带着工人们一遍遍试验:
挑拣标准:只要嫩芽,长度控制在8-10厘米
复水工艺:水温必须控制在40度,时间精确到秒
漂硫工序:二氧化硫残留必须低于日本标准
真空包装:每袋100克,误差不能超过2克
第一批试样发往日本的那天,詹春兰在码头站了很久。海风吹拂着她的发梢,她心里明白,这不仅仅是一吨蕨菜干的旅程,更是中国农产品走向世界的一次重要尝试。
一个月后,电报来了:“试样合格,山田商事订购50吨,要求三个月内交货。”
处长拿着电报,的手有些发抖。他看向詹春兰,这个才二十出头的姑娘,居然真的做到了。
“小詹,”他深吸一口气,“剩下的430吨,也交给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