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则公告,就像一颗投入死水潭的石子,瞬间在全球舆论界激起了层层涟漪。
沉寂了一年半的“蜻蜓”计划,那个早已被西方世界定性为“本世纪最大科技笑话”的项目,居然真的要“发布成果”了?
最初的反应是愕然,紧接着,便是铺天盖地的、变本加厉的嘲讽。
在星条国,这则新闻成了所有晚间脱口秀的最佳素材。
“女士们,先生们,听说了吗?东方那场伟大的科技喜剧,终于要迎来大结局了!”着名主持人约翰尼·卡森在他的节目上,用夸张的语气说道,“他们真的要开发布会了!我猜,他们会向世界展示一个用竹子和宣纸糊成的、需要两个人抬着才能移动的‘迷你电话’!而且,它的天线可能是一根晾衣杆!”
台下的观众爆发出雷鸣般的笑声和掌声。
各大报纸的评论版面,再次被“专家”们的预测所占据。
《华尔街日报》的科技版分析师写道:“这显然是一场政治秀。在经历了长达一年半的失败后,龙国官方需要一个台阶下。他们可能会展示一个无法正常工作的模型,或者一个功能极其简陋、毫无实用价值的‘玩具’,然后宣称他们‘取得了阶段性胜利’。对于投资者而言,这不过是一场不值一提的闹剧,我们更应该关注环球电信即将推出的‘航海家二代’的改进计划。”
《纽约时报》则更加尖刻:“我们已经为我们的驻京记者准备好了一份问题清单。比如:‘请问这款设备是否需要外接手摇发电机?’‘它的有效通话距离是五米还是十米?’‘如果下雨,它会被淋湿导致短路吗?’我们期待着龙国发言人精彩的回答。这无疑将是一场充满欢乐的发布会。”
在这种集体性的、近乎病态的狂欢氛围中,星条国各大媒体的驻京记者站,成了最繁忙的地方。他们摩拳擦擦掌,如同即将奔赴刑场的刽子手,每个人都精心准备着最刁钻、最刻薄的问题,准备在那场发布会上,将龙国的“遮羞布”彻底撕碎,为这场持续了一年半的“笑话”画上一个完美的、带有星条国式优越感的句号。
他们的主编从国内发来指令:“不要有任何顾忌!尽情地提问,尽情地挖掘他们的窘迫!我们要让全世界看到,脱离了星条国的技术体系,任何所谓的‘自主创新’都只会走向荒诞的失败!”
与星条国媒体的轻蔑和亢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另一股势力的反应。
在北极熊帝国的首都,克里姆林宫的深处,一位克格勃的高级分析员,将关于龙国发布会的情报,呈送到了苏斯洛夫同志的案头。
“‘新一代通讯设备’?”这位主管意识形态的领导人,敲了敲桌子,眼神中流露出一丝深邃的思索,“有趣。龙国的同志们,在经历了那场内部动荡后,似乎在科技领域找到了一条我们不曾预料到的道路。”
北极熊的媒体,对这件事的报道要谨慎得多。《真理报》只是在不起眼的角落,简短地转述了龙国官方的公告,没有添加任何评论。但他们的驻京记者,却接到了来自莫斯科的秘密指令。
“不要发表任何倾向性言论。你们的任务,是客观、详细地记录下发布会的一切。注意观察设备的每一个细节,尤其是它的体积、重量,以及它所使用的技术原理。如果可能,想办法搞到一份技术说明。我们需要评估,这究竟是龙国同志的一次虚张声势,还是他们真的……摸到了什么我们不知道的门路。”
在两大巨头之外,欧洲、东瀛等国的媒体,则大多抱着看热闹不嫌事大的心态。他们派出的记者,更像是准备去观看一场马戏表演的观众,期待着能捕捉到一些有趣的、可供谈资的画面。
暗流,不仅仅在国与国之间涌动。在龙国国内,同样弥漫着一种复杂而紧张的气氛。
对于普通民众而言,他们对“新一代通讯设备”并没有清晰的概念。但报纸上连日来刊登的“自力更生,勇攀科技高峰”的宣传文章,以及对即将到来的发布会的预热,让他们心中充满了朴素的期待和自豪。
然而,在科研系统和政府内部,气氛却远没有那么轻松。
“老宋,你跟我说句实话,这次……到底有多大把握?”一位与宋将军私交甚笃的部委领导,在一次内部碰头会上,忧心忡忡地问道,“现在全世界的眼睛都盯着我们。这要是……要是搞砸了,丢人可就丢到全世界去了!我们以后在国际上,还怎么抬得起头?”
他的担忧,代表了相当一部分稳健派干部的想法。他们虽然也为“小灵通”样机的成功感到振奋,但一想到要面对西方记者那群如同饿狼般的媒体,心里就直打鼓。在他们看来,关起门来自己用,怎么都好说。可一旦拿到国际舞台上,任何一个微小的瑕疵,都可能被无限放大,成为对方攻击的口实。
宋将军一拍桌子,眼睛一瞪:“什么叫搞砸了?还没上战场,就先想着败了?我告诉你,这次发布会,就是一场战争!林舟和他的团队,已经把全世界最锋利的‘武器’交到了我们手上。我们要是连把它展示出来的勇气都没有,那还当什么指挥员?回家抱孩子去吧!”
话虽如此,宋将军的心里也并非全无压力。他深知此战的重要性,只许胜,不许败。他几乎每天都泡在发布会的筹备现场,亲自检查每一个环节,从安保到灯光,从同声传译到会场布置,事无巨细,反复确认。
发布会当天。京城,大礼堂。
清晨的阳光,为这座庄严的建筑镀上了一层金色的光辉。来自世界各地上百家媒体的记者,扛着长枪短炮,早早地就聚集在了大礼堂门外。
记者们被分区域安排座位。星条国媒体的区域,无疑是全场最活跃、最嘈杂的地方。来自《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三大电视网的记者们,三三两两地聚在一起,交头接耳,脸上挂着毫不掩饰的轻蔑笑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