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四十一章:互市新声
脆弱的停战协议下,那条新划定的边界线,如同一条刚刚愈合仍显脆弱的伤疤,横亘在汉亳之间。双方军队虽然后撤,但警惕的目光从未真正移开。然而,就在这紧绷的氛围中,协议中关于设立边境集市的那一条款,却如同石缝中顽强钻出的嫩芽,为这片饱经战火蹂躏的土地,带来了一丝意想不到的生机。
集市的地点选在缓冲地带一处平坦的河滩,距离双方营地各有半日路程。开市之初,气氛难免拘谨甚至猜疑。汉部落这边,由内务总管坚骨亲自带队,抽调了精干人员组成市易队,并有精锐民兵护卫。亳邦那边,则主要由得到官方许可的商人队伍组成,同样有士兵在远处监视。
最初的交易小心翼翼,近乎以物易物的原始状态。汉人拿出少量雪白的精盐、几匹柔软的棉布、几件坚固的铁制锄头和小刀。亳邦商人则带来了一些色彩艳丽的漆器、打磨光滑的玉饰、以及几件工艺精湛但略显华而不实的青铜酒具。
然而,当第一批货物成功交换,双方都意识到对方手中确实拥有自己急需或珍视之物后,交易的闸门便缓缓打开了。
汉部落的货物迅速成为了亳邦商人争相追逐的焦点。
那雪白细腻、毫无苦涩杂味的精盐,远比亳邦自产的、带着苦味的粗盐品质高出太多,一经出现便引起了轰动,几乎被亳邦商队代表的大小贵族们瞬间包圆,价格也被炒得极高。
那坚韧锋利、轻便耐用的铁制农具(主要是锄、铲、镰)和日常刀具,更是让亳邦的农人和工匠看得眼睛发直。它们比沉重的青铜工具更轻便,比石制、骨制工具更锋利耐用。虽然汉部落严格限制铁制兵器的交易,但这些农具和厨刀已足以让亳邦人窥见“金精”技术的巨大潜力,求购者络绎不绝。坚骨严格执行阳歌的命令,只允许少量流出,且价格定得极高,并用交易来的大量物资严格控制流向,尽量避免其被回炉重铸或用于军事。
那柔软、透气、吸汗的棉布,同样深受亳邦上层人士的喜爱。相比亳邦主要使用的麻布和昂贵的丝绸,棉布兼具舒适与相对实惠的特点,很快成为了紧俏商品。
而亳邦方面,也拿出了他们的特产。
精美的漆器,用色大胆,纹饰华丽,充满了庄重与神秘感,让汉部落的民众惊叹不已。 温润的玉器,无论是祭祀用的礼器还是装饰用的佩饰,其雕琢工艺都展现了亳邦高超的技艺水平。 最让绘和巫感兴趣的,是亳邦人带来的成卷的丝绸。虽然数量不多且价格昂贵,但那光滑如瀑、绚丽多彩的质地,立刻吸引了所有人的目光。坚骨用不少盐和布换回了几匹,准备带回龙城深入研究其纺织技术。 此外,还有亳邦特有的稻米、豆类等农产品,以及一些汉部落未曾见过的草药和香料,也丰富了交易的内容。
集市从最初的谨慎试探,逐渐变得热闹起来。河滩上搭起了临时的草棚和摊位,人声鼎沸,讨价还价声不绝于耳。虽然语言不通,但手势、实物比对以及简单的发音词汇(得益于之前如石和绘的努力,双方对一些基础词汇的发音已有所了解)成了通用的“商业语言”。
在这繁荣的商业活动背后,文化的交流也在悄无声息地进行着。
亳邦的商人好奇地打量着汉部落人员身上混合了麻、棉、毛的服饰,观察着他们使用的不同于亳邦的陶器器型,甚至对他们整齐的队列和精良的非铁制装备(如复合弓、皮甲)也暗自惊叹。
而汉部落的人们,则通过观察亳邦商人的举止、他们带来的货物、他们马车上的装饰纹样,一点点拼凑着对那个庞大青铜文明的认知。绘带着几个学徒,几乎整日泡在集市上,他们不买不卖,只是用心观察、记录亳邦器物上的纹饰、符号,甚至尝试与一些看起来较友善的商人进行简单的语言交流,默默扩充着他们的“亳邦词汇表”。
巫贞,那位被大卜偃留下的年轻祭司,也时常出现在集市边缘。他不参与交易,只是静静地观察着一切,有时会与绘进行长时间的、无人打扰的交谈,用树枝在沙地上画着各自的符号,比较着发音,试图追溯那古老语言的源头。这种纯粹学术性的交流,成为了紧张边境线上的一抹亮色。
边境集市,这个最初源于政治妥协的产物,竟意外地成为了连接两个敌对文明的唯一纽带。它像一扇小小的窗口,让彼此得以窥见对方的真实面貌,打破了之前单纯依靠战争和传言构建的刻板印象。
经济的互补性带来了巨大的利益,这利益如同润滑剂,稍稍缓解了紧绷的政治和军事关系。至少,无论是汉部落的战士还是亳邦的士兵,在看到自己营地中出现来自对方的有用商品时,那纯粹的敌意会不由自主地淡化几分。
坚骨看着日益繁荣的集市,看着堆积如山的交易物资(尤其是那些沉重的青铜料和粮食),脸上露出了笑容。这些物资对于正处在快速发展期的龙城和汉部落来说,无疑是重要的补充。
但他也牢记阳歌的警告:这繁荣建立在脆弱的和平之上。他在享受红利的同时,始终保持着最高级别的警惕,严防任何技术机密泄露,并密切关注着亳邦方面的任何异常动向。
边市繁荣,互市新声。这声音暂时压过了战鼓,但谁也不知道,这经济的涓涓细流,能否最终冲淡积怨的坚冰。
第三百四十一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