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一十四章:定澜王
盛大的表彰大会落幕,功臣的姓名镌刻于石碑,实用的制度得以确立,丰厚的奖赏也分发至众人之手。然而,一种无形却更加磅礴的力量,却在大会之后,于汉部落的每一个角落继续酝酿、发酵,最终汇聚成一场无可阻挡的洪流。
那是对阳歌个人威望的极致推崇,是一种超越了制度性奖赏、发自肺腑的集体性感恩与敬仰。
工程期间的艰辛与危险,胜利之后的安宁与富足前景,在这巨大的反差对比中,人们愈发清晰地认识到,是谁,在部落濒临绝境时带来了希望之火;是谁,以超越时代的智慧规划了这宏大的蓝图;是谁,在每一个危急关头力挽狂澜,做出最艰难而正确的决断;又是谁,始终与他们一同站在最危险的前线,同吃同住,共担风雨。
是阳歌。
这个名字,早已不再仅仅是一个首领的代号。它成为一种信念,一种安全感的象征,一种能够创造奇迹的保证。
这种情绪,首先在民间如野火般蔓延。劳役归来的民夫们在自家的窝棚前,喝着难得的肉汤,对家人讲述工程中的惊险与阳歌首领的英明。老人们抚摸着孙儿的头,望着远处那波光粼粼的水库,感慨着:“这辈子能遇上这样的首领,是山河之灵庇佑啊!”妇人们则在水边浣洗衣物时,交换着感激的眼神,她们不再需要夜夜担忧洪水破门而入。
不知从何时起,一个崭新的、充满敬意的称谓开始在市井街巷、田间地头流传开来——
“定澜王”。
这个称号并非源自任何官方的授意,它质朴而有力,直接源于那场伟大的治水斗争。“定”,是平定,是驯服,是奠定;“澜”,是巨浪,是波澜,是洪水;“王”,并非简单的君王,而是在这片土地上拥有无上威望、引领族人开创局面的至高尊称。
“是定澜王带着咱们驯服了水患啊!” “快看,定澜王过来了!” “有定澜王在,咱们啥都不怕!”
这个称呼迅速得到了所有民众的认同,口口相传,愈演愈烈。
民间的呼声很快便传到了元老会。以巫、岩灵、坚手、稷、坚骨等为首的元老们齐聚议事大厅,严肃地商讨此事。
巫首先开口,声音苍老却充满力量:“阳歌首领之功,上应天时,下顺地利,中合民心。其功绩远超历代先首,非寻常称号所能匹配。‘定澜’二字,恰如其分,乃民心所向。”
岩灵作为阳歌的妻子和最亲密的战友,此刻眼中闪烁着骄傲的光芒:“他当得起。若非他,汉部或许早已不复存在。此称号,非仅荣誉,更是责任,是万民对他的信任与托付。”
坚手抚摸着那枚刚刚获得的“大工师”金质徽章,感慨道:“若非首领传授‘雷火’、‘水激’等诸多神技,制定周密条例,我等纵有万般力气,也难撼山石分毫。‘定澜’,实至名归。”
稷望着窗外一片安宁的田野:“洪水既平,沃土已成。此乃千秋功业,‘王’之称,恰如其分。”
坚骨则从管理角度说道:“民心思定,民心亦思强。尊阳歌首领为‘定澜王’,可极大凝聚人心,利于部落日后号令统一,开拓进取。”
元老会的意见空前一致。这并非谄媚,而是基于共同经历生死考验后得出的共同结论。阳歌的威望,已经自然而然地超越了部落首领的范畴,达到了一个需要新的尊称来与之匹配的高度。
数日后,元老会率领全体族人,在水库大坝的“治水功臣碑”前,举行了一场庄严而简朴的仪式。
巫代表元老会和全体民众,手持象征权柄的玉钺(新近雕琢而成),面向阳歌,朗声宣告,声音在湖山之间回荡:
“首领阳歌,天命所归,智慧如海,勇毅无双!率我汉部子民,栉风沐雨,劈山断石,驯服狂澜,奠定万世之基!功高盖世,德佩天地!非寻常名号可表其功,非寻常位格可承其重!”
“今,元老会决议,万民拥戴,谨奉尊号——” 巫深吸一口气,用尽全身力气,喊出了那个早已深入人心的称号: “定澜王!”
“愿王上,永领汉部,福泽绵长!”
“定澜王!” “定澜王!” “定澜王万岁!”
山呼海啸般的欢呼声从数万民众口中爆发出来,声浪一波高过一波,震撼山野,惊起水库上空盘旋的水鸟。人们发自内心地呼喊着这个称号,脸上洋溢着由衷的敬爱与崇拜。
阳歌(此刻已是定澜王)站在高处,接受着万民的朝拜。他望着脚下欢呼的人群,望着那片由他亲手规划、并由众人共同努力实现的浩瀚水库,望着远方安宁的城池与田野,心中亦是感慨万千。
他从一个异世的灵魂,到一个小部落的求生者,再到如今被尊为“王”,这条路充满了荆棘与挑战。这个称号,是认可,是荣誉,更是沉甸甸的责任。它意味着,从今往后,他的一言一行,将不仅仅关乎个人或一个小团体,而是关乎整个汉方国万千子民的命运。
他没有推辞,而是缓缓抬起手,接受了这一切。他的目光变得更加深邃,肩上的担子也更重了。
“定澜王”,不再只是一个名字,它成了一个时代开始的标志,一个活着的神话,一个凝聚了整个汉部落信仰与力量的符号。阳歌的威望,于此役之后,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顶峰,真正做到了众望所归。
第三百一十四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