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 铜火初燃
试验田的粟苗长势喜人,深翻、除草和有限的施肥初显成效,让部落中对阳歌“秽土肥田”的质疑声小了许多。但阳歌的目光已投向更远处。石器和骨器的局限性太大,无论是应对潜在的战争,还是提升农耕效率,都需要更强大的材料——金属。
他从未忘记那枚子弹壳。既然这个世界存在铜(弹壳为铜锌合金),那就一定有天然铜或者铜矿石。他开始有意识地留意河滩上的卵石、山壁的岩层,并向部落中最老练的猎手和采集者描述一种“绿色或红色的、重量较大、质地特殊的石头”。
机会来自一次意外的狩猎。一支狩猎小队追击一头受伤的鹿,深入了一片从未踏足的北方丘陵。在那里,他们发现了一种奇特的、闪烁着绿芒的岩石,想起了阳歌的描述,便费力地带回了几块。
阳歌看到那石块时,心脏几乎跳出胸腔——孔雀石!一种常见的铜矿石!
他强压激动,仔细询问了发现地点,并确认附近有适合建造窑炉的粘土和充足的木柴。一个大胆的计划在他脑中成型——炼铜!
炼铜需要高温、稳定的还原气氛和专门的炉窑。这远比烧陶复杂百倍。
他再次说服了巫和岩灵。这一次,反对的声音更大。耗费大量人力物力去烧石头?在很多人看来这近乎疯狂。但阳歌之前一次次成功的积累,以及“天火之子”的光环,最终为他赢得了尝试的机会。
他选择了一处避风的山坳,借鉴改进陶窑的经验,开始建造一座更高、更厚实、结构更复杂的竖炉。他设计了鼓风装置——用兽皮缝制成气囊,连接陶管,通过人力鼓风来提高炉温。这又引来一片惊异的目光。
准备工作繁琐而漫长。砸碎矿石、挑选木炭(作为还原剂和燃料)、制作陶制坩埚和模具…阳歌事必躬亲,带着十几个被指派来帮忙的族人日夜忙碌。岩灵几乎成了他的副手,沉默而高效地执行着他的每一个指令,尽管她完全不知道最终要得到什么。
点火之日,气氛庄重而忐忑。巫亲自举行了祭祀仪式,祈求守护之灵的庇佑。
木炭被点燃,鼓风囊在壮汉的踩踏下呼呼作响,将空气压入炉膛。火焰从橘红逐渐变为炽白,热浪逼人,连站在远处都能感到面部灼痛。孔雀石被分批投入炉中。
时间一点点过去,投入的石头似乎只是化作了炉渣。失望的情绪开始在人群中蔓延,窃窃私语声越来越大。
阳歌紧抿着嘴唇,汗水湿透了全身,紧盯着炉口的火焰颜色和流出炉渣的形态,根据模糊的化学知识判断着炉内反应。
“加大风量!继续加炭!”他嘶哑着下令,声音带着不容置疑的坚决。
又过了仿佛一个世纪那般漫长,当夕阳即将西下,连鼓风的壮汉都快要力竭时,阳歌突然看到出渣口流出的炉渣颜色发生了变化,并且变得粘稠!
“停风!准备坩埚!”他大吼道。
炉火渐渐减弱。阳歌用长陶钳小心翼翼地从炉内夹出那个承接金属液体的陶制坩埚。
所有人的目光都聚焦在那坩埚上。里面是暗红色的、尚未完全凝固的、如同粘稠粥状的物质,在夕阳的余晖下,隐约反射出一种不同于石头、也不同于陶器的、独特的金属光泽!
成功了!尽管杂质很多,出铜率极低,但这确实是铜!
阳歌用陶棒蘸取一点铜液,倒入事先准备好的石斧模具中。铜液缓缓流入,发出滋滋的声响,白烟升起。
当模具稍微冷却,阳歌敲开它,一柄小巧的、形状粗糙、带着毛刺、却闪烁着暗红色光芒的金属斧头,出现在众人面前!
整个山坳鸦雀无声。所有人都被这从石头中炼出的“神物”惊呆了!
阳歌拿起那尚有余温的铜斧,走到一块用来测试的石块前,用力砍下!
“铛!”一声清脆的金属交击声响起!石头上被崩出一个明显的缺口,而铜斧的刃口虽然也有些卷钝,却并未碎裂!
对比之下,旁边的石斧若是这样硬碰,早已崩碎!
“哗——!”人群瞬间爆发了!震惊、狂喜、敬畏…各种情绪交织在一起!人们跪倒在地,向着那柄小小的铜斧和阳歌叩拜,口中呼喊着“天火之子”和“守护之灵”的名号!
岩灵看着那柄在落日下闪烁的铜斧,又看看疲惫不堪却眼神熠熠生辉的阳歌,她的手微微颤抖。她比任何人都更清楚,这东西意味着什么——更锋利的武器,更坚固的工具,一个全新的时代,正在这个男人手中,被火焰煅造出来!
巫走上前,用颤抖的手抚摸那铜斧,老泪纵横。他仿佛看到了部落复兴的希望。
然而,阳歌却保持着冷静。他知道,这仅仅是万里长征第一步。炼铜效率极低,燃料消耗巨大,模具粗糙…需要改进的地方太多太多。
而且,这冲天的火光和浓烟,真的能瞒过潜在的敌人吗?
第一簇文明之火已然点燃,但它带来的,不仅是希望,也可能引来更深的黑暗。
(第十三章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