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的洪流,在经历最猛烈的撞击与激荡后,往往会进入一段看似平缓、实则暗藏玄机的河道。雷万春与数百“砺锋营”将士的鲜血,染红了太原城下的冻土,也仿佛为这场席卷天下的浩劫,按下了一个短暂而悲壮的休止符。
北方:孤城不孤,血铸长城
太原,终究没有陷落。
史思明发动的最后疯狂总攻,在守军决死的意志和“砺锋营”残部带来的珍贵物资与精神支撑下,被再次击退。城下叛军尸积如山,史思明本部精锐“曳落河”也伤亡惨重,士气遭受重创。更重要的是,雷万春那支决死冲锋的队伍,虽然大部陨落,却像一柄烧红的尖刀,狠狠刺入了叛军的心脏,让他们真切地感受到了来自后方,来自那个名叫杜丰的少年参军的、玉石俱焚般的反击决心。
加之灵武朝廷在得到杜丰檄文及后续密信后,终于不再犹豫,郭子仪所部加大了对叛军侧翼的骚扰力度,使得史思明无法全力围攻太原。内部分赃不均(与永王勾结失败引发的内部龃龉)、外部压力增大、攻坚损失惨重,多重因素下,史思明不得不承认,短时间内无法啃下太原这块硬骨头。他最终下令,解围后退百里,占据几处要隘,采取长期围困策略,将主要精力转向巩固已占领的河北之地,并与灵武朝廷陷入对峙。
太原之围暂解。
消息传回成都时,杜丰正在为雷万春及数百“砺锋营”英魂设立衣冠冢,举行简单的祭奠。没有浩大的仪式,只有幸存的八十余名伤痕累累的将士、杜丰、苏瑾、柳明澜以及部分核心人员。
杜丰亲自将一碗酒洒在黄土之前,声音低沉而清晰:“雷将军,诸位兄弟,你们的血没有白流。太原……守住了。你们的名字,必将铭刻于大唐青史,受后人敬仰。安息吧,未竟之事,自有我等后来者承担!”
幸存将士们无声落泪,拳头紧握。柳明澜别过脸去,肩膀微微耸动。苏瑾长叹一声,深深揖首。
悲伤,但更多的是一种淬火后的坚韧。雷万春等人的牺牲,如同一场最残酷的洗礼,让杜丰麾下这个团体的凝聚力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他们不再仅仅是为了生存或利益而聚在一起,而是有了一种共同的信念和为之献身的崇高感。
江南:铁证如山,大势渐明
凌素雪带回的铁证,其威力开始全面显现。
灵武肃宗在收到永王亲笔密信及江南舆图后,震怒之余,亦是彻底放下心来。有了这确凿无疑的罪证,讨伐永王便名正言顺,再无任何道德包袱。他连下数道严旨,催促淮南、江西等地节度使进兵,并正式授予杜丰“权知剑南道兵马副使、援剿诸军事”的头衔,赋予其在蜀中及周边更大的自主权和协调之权。这意味着,杜丰在法理上,已不再是区区记室参军,而是拥有了实质性的军政权柄!
“行在”的李侍郎,在确凿证据面前,吓得魂飞魄散,连夜上表请罪,极力撇清,其政治生命实质上已告终结。崔圆更是心惊胆战,彻底绝了与杜丰争锋的念头,态度变得前所未有的恭顺配合,只求能保住现有的地位。
而在江南,永王李璘的日子则无比难过。勾结胡虏的铁证传开,使其彻底失去了道义基础,江南士民离心离德。淮南节度使高适、江东节度使韦陟等得到舆图和朝廷严令后,不再观望,开始调兵遣将,对永王势力形成夹击之势。柳明澜指挥的“兴业社”暗中配合,依据舆图指示,对永王的几处关键粮仓进行了成功的破坏和骚扰,使其后勤捉襟见肘。
永王集团内部,原本就存在的矛盾在巨大的外部压力下彻底爆发。谋主李广琛与武将季广琛互相攻讦,指责对方应对不力,导致局势败坏。李璘本人则陷入了众叛亲离、进退维谷的绝境,其称帝的美梦,尚未正式开场,便已看到了破灭的结局。
蜀中:权柄初握,新政萌芽
外部压力的暂时缓解和朝廷正式授予的权柄,让杜丰终于可以腾出手来,更加系统地经营蜀中这块根据地。
雷万春殉国,“砺锋营”主力折损大半,但骨架犹存。杜丰以那八十余名九死一生的老兵为骨干,融合之前在各地以“护渠队”、“巡堰使”名义训练的新兵,重建并扩编“砺锋营”。他不再满足于一支纯粹的特种作战力量,而是开始着手建立一支真正意义上的、装备精良、纪律严明、忠于自己的新军。张顺因其在江南的出色表现和展现出的潜力,被正式任命为“纸鸢”队队正,负责情报侦察与特种作战,独立成部。
政务方面,杜丰与苏瑾、柳明澜等人,开始推行一系列更深层次的改革。他们借“蜀中兴业社”的平台,尝试推行“均输平准”,试图稳定物价,调节物资;利用水利工程修缮的契机,重新清丈部分被豪强隐匿的土地,尝试推行新的、更合理的租庸调制(虽阻力巨大,但已开始试点);大力推广“蜀江纸”和雕版印刷技术,不仅用于军政通信,更开始刊印农书、医方,试图开启民智。
这些举措,每一样都触动着旧有势力的利益,但在杜丰如今如日中天的声望和紧握的权柄下,以及“讨逆”、“北伐”这面大旗的掩护下,得以艰难地推行。蜀中,正在悄然发生着蜕变,从一个单纯提供钱粮兵源的后方,逐渐向着一个拥有独立造血能力、具备新制度雏形的“样板”区域转变。
这一日,杜丰站在新扩建的“砺锋营”校场上,看着台下那些虽然年轻却目光坚定的新面孔,看着身旁沉稳干练的苏瑾、英气勃勃的柳明澜、冷峻锐利的凌素雪(伤势已大致痊愈)、以及逐渐独当一面的张顺。
北方烽火暂熄,江南乱局将平,蜀中根基初固。
他深吸一口气,感受着肩头那沉甸甸的、却已然能够承担的责任。
“雷将军,你未竟的事业,我们接下了。” 他心中默念,目光扫过在场的每一个人,声音清晰地传遍校场:
“乱世未平,吾辈岂敢安逸?北疆胡尘未尽,江南逆鳞待斩!今日之休整,只为明日之征战!诸君当勤勉,随我——重整山河,再造大唐!”
没有激昂的呼喊,只有一片肃穆的寂静,以及无数双眼中燃起的、名为希望与责任的火焰。
余烬之中,新生已至。曾经的稚嫩少年,已在血火洗礼与权柄磨砺中,成长为一方砥柱,初擎起挽天倾的重任。前路依旧漫长且布满荆棘,但希望的火种,已然在他手中,愈发明亮。帝国的命运,正沿着一条被悄然改变的轨迹,驶向未知而充满可能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