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仪殿漕运朝议的余温尚未散尽,一道来自安州的急报便如离弦之箭,冲破长安的春日宁静,直抵太极宫。安州地处江淮腹地,境内多山,世代居住山间的蛮族部落本与州民相安无事,近来却因当地豪强贪婪无度,陷入了绝境 —— 豪强们不仅强占蛮族赖以生存的山林,逼得他们无柴可伐、无地可耕,更在粮米交易中百般克扣,甚至勾结州吏,将蛮族缴纳的赋税私吞大半。忍无可忍之下,数股山蛮终于放下成见,推举三名勇武头领为帅,聚集数千部众,一路攻掠州县,烧毁豪强庄园,连下两座县城,声势日渐浩大,安州百姓人心惶惶。
急报送至安州都督府时,李恪正与幕僚查看境内舆图。他接过急报,指尖划过 “山蛮破两县” 的字样,眉头瞬间拧紧,却未显半分慌乱。幕僚见状,连忙进言:“都督,山蛮势大,我州兵府兵合计不足三千,不如先向朝廷求援,待援军至再作打算?” 李恪却摇了摇头,将急报按在案上,目光锐利如鹰:“朝廷援军往返至少月余,若等援军,安州百姓不知还要受多少苦楚。况且山蛮虽众,却多是乌合之众,无统一调度,只要击溃其核心,便能瓦解其势。”
当日午后,李恪便召集州兵府兵,亲自校场点兵。他一身银甲披挂,腰悬佩剑,手持马槊,站在高台上,声音透过校场传遍每一名士卒耳中:“山蛮作乱,害我百姓,乱我疆土!今日我等出征,非为邀功,只为护安州一方安宁!愿随我冲锋者,随我来!” 士卒们见都督亲征,又听闻为护百姓而战,无不热血沸腾,齐声高呼 “愿随都督!”。李恪从中精选五百锐卒 —— 皆是身经百战、擅长山地作战的老兵,又令副将率领其余兵力,在山蛮联军必经之路设伏,牵制其主力,自己则带着五百锐卒,伺机而动。
第二日清晨,天降小雨,雨后山间雾气弥漫,能见度不足十步。李恪深知这是奇袭的绝佳时机,当即下令出发。锐卒们轻装简行,沿着险峻的山岭小道,手脚并用地攀爬前行。山路湿滑,不少人脚下打滑,却无一人叫苦,只跟着李恪的身影,在迷雾中穿梭。待行至山蛮主寨后方的山顶时,雾气仍未散去,李恪趴在草丛中,远远望见寨内炊烟袅袅,山蛮士卒三三两两聚在一处,毫无防备,嘴角不禁勾起一抹冷厉的弧度。
“随我冲!” 李恪一声令下,率先跃出草丛,手持马槊,如一道银色闪电般冲下山坡。五百锐卒紧随其后,口中发出震天的呐喊,直扑主寨。寨内山蛮猝不及防,顿时乱作一团。李恪一马当先,马槊横扫,瞬间将两名拦路的山蛮士卒挑飞。此时,一名身材魁梧的蛮族头领手持巨斧,怒吼着向他冲来:“唐人小儿,敢来送死!” 李恪不闪不避,待巨斧临近,猛地侧身,马槊顺势向前一送,精准刺穿头领的胸膛。头领双眼圆睁,轰然倒地。
另一名头领见同伴被杀,红着眼持长刀扑上,李恪手腕翻转,马槊与长刀相撞,发出刺耳的金属声。他借力翻身下马,脚踩地面,身形如电,绕到头领身后,佩剑出鞘,一道寒光闪过,头领的头颅便滚落在地。第三名头领见势不妙,想要召集部众逃窜,李恪却早已策马追上,马槊从背后刺穿其肩胛,将他钉在地上。
三名头领接连被杀,山蛮联军彻底失去指挥,如无头苍蝇般四处逃窜。此时,副将率领的唐军也及时赶到,将溃散的山蛮分割包围。李恪勒住马缰,高声喊道:“降者不杀!” 山蛮士卒本就无心作乱,听闻此言,纷纷放下兵器投降,剩余部众则四散逃入山林,安州之乱就此平定。
三日后,捷报快马送抵长安。李世民正在御书房批阅奏折,见是安州来报,连忙拆开。奏报中详细描述了李恪不请援军、巧用雾气奇袭、身先士卒斩三头领的全过程,字里行间满是对李恪勇武与谋略的赞叹。李世民读罢,眼前仿佛浮现出那个自幼习武、英气逼人的儿子,在战场上手持马槊、纵横驰骋的身影,嘴角不自觉地泛起欣慰的笑意。
“赵忠!” 李世民扬声唤来近侍,语气中带着难掩的喜悦,“传朕旨意:安州将士奋勇平叛,各赏钱五十贯,伤亡者按例优抚。吴王李恪,临机决断,勇冠三军,护境有功,赐金百斤,锦缎千匹,增食邑三百户!”
旨意下达的消息很快传遍朝堂。东宫属官们听闻后,私下聚在一处,神色忧心忡忡 —— 此前魏王李泰因漕运之功受赏,已让东宫压力倍增,如今吴王李恪又凭军功获封,皇子间的势力天平愈发倾斜,东宫地位岌岌可危。而那些原本持观望态度的将领们,却对李恪多了几分认同,尤其是经历过战场的老将,更是对李恪 “身先士卒、不避凶险” 的作风赞不绝口,暗中已有不少人开始向李恪示好。朝堂之上,因这道嘉奖旨意,原本因李泰受赏而略显失衡的局势,悄然生出了新的变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