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段时间,保姆的儿子结婚,她请假回了老家,栀兰感觉自己的身体能行,就没再另找保姆。儿女们每天都安排食堂的服务员来给她送吃的。
早上,栀兰还没睁开眼,就听见门外传来轻轻的脚步声,接着是敲门声,带着几分小心翼翼:“奶奶,我们给你送东西啦。”
栀兰听出是儿子的食堂送来吃的了,她慢慢坐起身,披上棉袄,下地去把门打开了。
进来的是食堂的一个小服务员,十七、八岁的年纪,脸上还带着稚气,怀里抱着个纸箱子,手里还拎着布袋子,额头上沁着细汗。
“奶奶,今天给您带了方便面,还有刚蒸好的地瓜和胡萝卜,您尝尝甜不甜。”小男孩把东西放在床头柜上,又顺手帮栀兰把窗帘拉得更开些,晨光一下子涌进来,照亮了他冻得发红的指尖。
栀兰拉过男孩子的手,触手一片冰凉,心里顿时软了又酸。“这么早就在外头跑,手怎么冻成这样?”她一边说着,一边倒了一杯热水,叫孩子喝下暖和暖和。
小男孩不好意思地笑了笑:“没事奶奶,我们年轻,不怕冷。食堂早上要准备好多人的饭,得早点送过来,免得凉了。”
看着男孩儿转身离开的背影,栀兰的目光久久没移开。这孩子个子高高的,穿着不合身的工作服,走路时后背挺得笔直,可那肩膀看着还是单薄。
她想起自己的几个孙子,几个大的跟这孩子年龄差不多,他们都在上大学,读高中,每天早上能懒到最后一刻才起床,有热腾腾的早饭摆在桌上,放学回家还有热汤热菜等着。
“这么小的年纪,就吃这么大的苦,真叫人心疼。” 栀兰对着空荡的房间轻声叹气,眼前这些孩子,本该坐在教室里读书的年纪,却要早早出来干活,天不亮就忙着蒸饭、打包,顶着寒风在各个楼层间穿梭。
她这辈子最遗憾的就是没念过多少书,所以后来不管日子多苦,她都咬牙供六个孩子上学,哪怕自己饿着肚子,也要凑够孩子们的学费和书本费。
“这些当家长的呀,孩子不好好学习,你们怎么就不管呢?你们现在不管他,将来就得跟他们操一辈子心呐。” 栀兰拿起一块地瓜,剥开皮,甜香扑鼻,可她却没什么胃口。
她想起前几天来的那个服务员,那孩子说自己初中没毕业就出来打工了,当时觉得读书没意思,不如早点挣钱实在,可真到了社会上才发现,没文化连份好工作都找不到,只能干最累的活,拿最少的钱。
“他们这个年纪,不正应该坐在教室里,捧着书本读书吗?唉!孩子小不懂,难道当家长的还不懂吗?没有文化,将来在社会上,得吃多大的亏呀。” 栀兰轻轻摇了摇头,心里满是惋惜。
她记得小时候听大人说过的话,“天下七十二行,唯读书强”,那时候她年纪小,不懂这话的深意,直到后来经历了太多事,才慢慢明白其中的分量。
“现在的形势发展多快啊,跑都跟不上趟,何况是躺着呀。傻孩子,那些使劲学的孩子都未必能跟上形势,你们什么都不学,将来可怎么办呢?”栀兰在心里为这些孩子们担忧。
“唉!这些家长也太没有正事了,就算啥都不管,孩子学习的事是万万不能耽误的,不管是哪个方面的知识,只要学到手,终究会有用的。”
栀兰想起了土改时期,挂在她家的那幅油画。画的是村口的老槐树,枝繁叶茂,树下还有几个孩子在玩耍,颜色鲜亮,看着就跟真的一样。
她总爱凑在画前看,母亲就跟她说:“这画是村里王老先生画的,人家可是个有学问的人,二十岁才立志上小学,后来成了有名的画家呢。”
姓王的画家,土改时被划成了地主成份。家里的田宅房产,包括他的画都被分了。
王老先生一家都去了外地,再也没回过村里,可他的画却留在了不少人家,成了大家口中的佳话。
栀兰特别喜欢那幅画,总爱站在画前用手轻轻的摩挲着。她也许就是从那个时候开始,就喜欢上了画画。
“人家二十岁才开始上学,都能有这么大的出息,现在的孩子条件这么好,怎么就不知道珍惜呢?”栀兰把剥好的地瓜放在嘴里,甜意漫在舌尖,心里却想着那些年轻的服务员。
她想起前几天,那个送早饭的小姑娘跟她抱怨,说自己现在想学点东西都难,白天要上班,晚上回到宿舍累得只想睡觉,而且很多知识她都看不懂,越学越觉得吃力。
栀兰鼓励她说:“别怕难,也别怕晚,王老先生二十岁才上小学,不也成了画家吗?你现在还年轻,只要肯学,什么时候都不晚。”小姑娘似懂非懂地点了点头,可栀兰能看出来,她眼里还是藏着迷茫。
一天,栀兰待着没事,就去老儿子媳妇承包的食堂看热闹,路过食堂门口时,栀兰又看到了那个给她送早饭的小姑娘,她正和另一个服务员一起搬面粉,两人吃力地把袋子扛在肩上,脚步有些踉跄。
栀兰停下脚步,对着小姑娘喊:“孩子,慢点搬,别累着!” 小姑娘抬起头,看到栀兰,笑着挥了挥手:“知道啦奶奶,您放心吧!”
看着她们的身影消失在食堂里,栀兰的心里又泛起一阵酸楚,“傻孩子啊,咋就不知道回头呢,只要知道后悔,只要想学习,啥时候学也不晚哪。”
栀兰想,“古有八十二岁才中状元的若梁灏,近有二十岁开始上小学的画家王先生,你们才十几岁的年龄,想学啥能学不成啊,这么耽误下去太可惜了,再过几年,后悔都来不及了。”
她拉着管理员的手,轻声说:“这些孩子都不容易,要是有机会,你们多劝劝她们,让她们别放弃读书,哪怕是业余时间,学一点是一点,总比什么都不会强。”
阳光渐渐升高,暖意裹着栀兰,让她觉得浑身舒畅。她看着花园里嬉笑打闹的孩子 —— 那是管理员的孩子,放假来公寓里玩,手里拿着故事书,正蹲在地上看。
栀兰的目光落在书本上,忽然想起自己的孙子小时候,她经常给孙子讲自己听来的故事,讲王老先生的坚持,讲读书的好处。
现在孙子长大了,成了有学问的人,而她还在这儿,跟身边的人说着同样的话,盼着更多的孩子能明白读书的意义。
她知道,自己或许帮不了那些小服务员太多,但她愿意把这些故事、这些叮嘱说给他们听,就像播下一颗种子,说不定哪天就会发芽。
中午吃饭的时候,那个送早饭的小姑娘又过来了,还特意给栀兰端了碗热汤。
“奶奶,您早上说的话我想明白了,我以后下班了就去图书室看书,争取明年能考个成人中专,您说我行吗?”小姑娘的眼里闪着光,带着几分期待和不确定。
栀兰拉着她的手,用力点了点头。“行!怎么不行?你这么年轻,只要肯学,肯定能行!奶奶等着听你的好消息。”
看着小姑娘笑着跑开的背影,栀兰喝了口热汤,暖意从胃里一直传到心里。她知道,这晨光里的叮嘱,或许真的能照亮一个孩子的路,而这,就足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