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六章 计算机学院副院长
沈哲的质疑如同一声突兀的警钟,虽未动摇封瑶的根本,却让她更加清晰地认识到,重生的优势并非万能铠甲,她必须用更坚实的成果和更无可挑剔的实力,来构筑属于这一世的堡垒。这份紧迫感,并未让她焦虑,反而转化为了更专注的动力。
实验室成了她最安心的避风港和主战场。徐卓远的存在,更是这方天地里最稳定的核心。他并未因沈哲的事过多赘言,只是用行动将那份维护落到实处——更紧密地与封瑶协同工作,在算法优化、数据清洗的每一个环节,都留下两人思维碰撞、相互印证的痕迹。他们的合作愈发默契,往往封瑶一个眼神,徐卓远便能心领神会,提出关键的补充或修正。这种精神上的高度共鸣与相互滋养,远比任何言语的安慰都更让封瑶感到踏实。
这天下午,两人刚完成一组复杂模拟的测试,结果比预期更为理想。徐卓远看着屏幕上流畅滚动的数据流,眼角眉梢染上清浅的笑意,他侧头看向正专注记录数据的封瑶,灯光在她浓密的睫毛下投下一小片阴影,神情认真得令人心动。
“瑶瑶,”他声音温和,带着不易察觉的欣赏,“你上次提出的那个关于动态权重调整的构想,我仔细推演过了,确实能有效规避局部最优陷阱。看来,沈哲的‘质疑’,反而逼出了你更深层的潜力。”他语气轻松,带着调侃,巧妙地化解了那场风波可能留下的阴霾。
封瑶从数据中抬起头,对上他含笑的眼眸,心中一片暖融。她知道,他是在用他的方式告诉她,她的每一次进步、每一个闪光点,他都看在眼里,并真心为之喜悦。这种毫无保留的认可与支持,是她前世渴求而不得的。
“是你给我的底气。”封瑶放下笔,笑容温软,带着重生后特有的珍惜,“知道无论做什么,身后都有你托底,我才敢放开手脚去尝试。”这是她的真心话。徐卓远的信任,是她敢于展露锋芒、不断突破的重要基石。
两人相视一笑,实验室里弥漫着静谧而温馨的气息。就在这时,实验室的门被敲响了。
进来的是一位戴着金丝边眼镜、气质儒雅的中年教授,他身后还跟着一个身材高挑、留着利落短发的女生。封瑶认得这位教授,是计算机学院的副院长,姓林,主攻人工智能伦理与社会影响研究,在学界声望很高。而他身后的女生,封瑶隐约有些印象,是隔壁理工学院大名鼎鼎的“物理女神”苏晓,以智商超高、性格飒爽、动手能力极强而闻名。
“林教授,您好。”徐卓远和封瑶立刻起身问候。
林教授笑容和煦,目光在徐卓远和封瑶身上扫过,最后落在他们的电脑屏幕上,赞许地点点头:“不错,看来‘星图’项目的进展比我想象的还要顺利。卓远,封瑶,没打扰你们吧?”
“没有,林教授您请坐。”徐卓远从容应对,搬来椅子。
林教授摆摆手,直接说明了来意:“我就不坐了。长话短说,我这次来,是想邀请你们‘星图’项目组,参与一个跨学科的联合课题研究。”
他指了指身边的苏晓:“这是理工学院的苏晓同学,她在高精度传感器和微观物理场探测方面很有建树。我们正在筹备一个名为‘深空之眼’的项目,旨在利用前沿算法和新型传感器技术,构建一个更精准的宇宙深空微弱信号捕捉与识别系统。这需要顶尖的算法支持和强大的数据处理能力。”
苏晓上前一步,落落大方地伸出手,目光清澈而直接,带着科研工作者特有的专注:“徐卓远同学,封瑶同学,久仰大名。我看过你们‘星图’项目初期发表的几篇技术简报,对你们在噪声过滤和模式识别上的思路非常感兴趣。”她的视线尤其在封瑶身上多停留了一瞬,带着纯粹的好奇与欣赏,“封瑶同学关于非线性迭代的那篇短论,观点很独到。”
封瑶微微一怔,随即坦然与她握手:“苏晓同学过奖了,我们还有很多需要学习和完善的地方。”她对这个爽朗干练的女生第一印象很好。苏晓的出现,像一阵清新而强劲的风,为现有的故事线带来了新的可能。
林教授接过话头:“‘深空之眼’项目涉及天文、物理、计算机、电子工程等多个领域,学校很重视。我认为,‘星图’的核心算法,尤其是你们在处理高维、稀疏、带噪数据方面展现的能力,与‘深空之眼’的需求高度契合。所以,想正式邀请你们团队加入,作为核心算法供应商之一。当然,这可能会占用你们不少时间和精力,你们可以考虑一下。”
这是一个绝佳的机会!封瑶瞬间意识到。参与这种级别的跨学科项目,不仅能极大提升“星图”的知名度和应用前景,更能接触到最前沿的技术和思想,对她和徐卓远的成长都大有裨益。而且,与苏晓这样不同领域的顶尖人才合作,无疑会碰撞出新的火花。
她看向徐卓远,从他眼中看到了同样的判断和跃跃欲试。
徐卓远沉吟片刻,看向林教授,语气沉稳:“感谢林教授的信任和邀请。这对我们团队来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机会。我们需要内部讨论一下,并和指导老师沟通,尽快给您答复。”
“应该的。”林教授满意地点点头,“期待你们的加入。苏晓,你留一下,和卓远、封瑶他们初步交流一下技术细节。”说完,林教授便先行离开了。
实验室里剩下三人,气氛很快切换到技术讨论模式。苏晓显然是有备而来,她拿出随身携带的平板,调出“深空之眼”项目的初步构想和一些传感器采集的原始数据样本,直言不讳地指出了目前遇到的数据解析瓶颈。
封瑶和徐卓远立刻被这些具体的问题吸引,三人围在屏幕前,你一言我一语地讨论起来。苏晓思维敏捷,逻辑清晰,提出的问题往往一针见血。而封瑶凭借重生带来的超前视野和对算法本质的深刻理解,时常能提出让苏晓眼前一亮的思路。徐卓远则更侧重于方案的可行性和系统架构的稳定性,总能将封瑶那些略带跳跃性的想法,稳妥地纳入整体框架之中。
一场讨论下来,三人都有些兴奋。苏晓看着封瑶,眼中欣赏之意更浓:“封瑶,你的想法真的很有意思,很多角度是我之前完全没考虑过的。希望我们能有机会合作。”
“我也很期待。”封瑶微笑着回应。她能感觉到,苏晓是一个纯粹专注于研究和探索的人,与沈哲那种带着强烈个人情绪和偏见的质疑截然不同。这种基于能力和思想的相互吸引与认可,让她感到舒适且充满力量。
送走苏晓后,实验室重新恢复安静。徐卓远看向封瑶,眼中带着询问:“你觉得怎么样?”
“机会难得。”封瑶肯定地说,“虽然会增加工作量,但值得。而且,和苏晓这样的合作者共事,应该会很愉快。”
徐卓远点头表示同意:“嗯,她的专业能力很强,目标明确,是理想的合作伙伴。那我晚点就和陈教授(他们的指导老师)沟通。”
做出了共同的决定,两人都感到一种朝着共同目标继续迈进的充实感。封瑶走到窗边,看着窗外渐深的夜色和远处图书馆透出的温暖灯光,内心一片宁静与昂扬。
沈哲的质疑,像一块试金石,检验了她的坚韧;陆清怡的出现,像一面镜子,映照出她内心的成长;而徐卓远不变的守护与信任,则是她最坚实的地基;现在,苏晓和林教授带来的新挑战,又为她打开了更广阔的天地。
重生归来,她不再是被动承受命运安排的旁观者,而是主动编织未来的参与者。她弥补遗憾,珍惜真情,接纳自我,更在不断地挑战与合作中,拓展着能力的边界。那些前世的敏感自卑、阴郁抗拒,早已在今生一点一滴的温暖、一次一次的突破中,被悄然融化、重塑,凝结成内核中愈发璀璨坚定的光芒。
她知道,未来的路还很长,或许还会有更多的风雨和质疑,但她已无所畏惧。因为心安之处,即是吾乡。而她的“心安之处”,来自于内心不断生长的力量,也来自于身边那个与她并肩同行的人。
徐卓远走到她身边,与她一同望向窗外的万家灯火,声音低沉而温和:“在想什么?”
封瑶侧过头,对他展露一个清浅却无比真实的笑容:“在想,能重来一次,真好。能遇到你,更好。”
徐卓远微微一怔,随即,眼中漾开如同星河般温柔璀璨的笑意,他轻轻握住她的手,十指相扣。
“我也是。”
窗玻璃上,映出两人依偎的身影,与窗外无垠的夜色和点点星光,共同构成了一幅充满希望与温暖的画面。新的篇章,已然揭开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