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二章 征帆
秦风的U盘像一枚投入平静湖面的石子,在封瑶心中漾开层层涟漪。机会与压力并存,欣喜与忐忑交织。
接下来的几天,她在完成“星桥”核心算法迭代的间隙,争分夺秒地阅读了U盘里的资料。那几篇关于分布式系统共识算法优化的论文艰深晦涩,涉及大量数学证明和底层系统架构知识,远远超出了她目前的专业范畴。秦风的手写笔记更是字迹凌厉,观点犀利,直指当前研究中的瓶颈与可能的突破口。
封瑶感受到了巨大的挑战,但奇异的是,并没有被压垮的感觉。前世的她,面对超出舒适区的难题,第一反应往往是退缩和自我怀疑——“我做不到”、“这太难了”。但今生,在经历了“星桥”从无到有的磨砺,在徐卓远无条件的信任与支持下,她的心态已然蜕变。
“不懂,就去学;落后,就去追。”这成了她心中默念的信条。
**\\*新的挑战与盟友\\***
她主动联系了秦风,坦诚地表达了自己对课题的兴趣以及目前知识储备的不足,并询问了周教授课题组的基本情况和加入要求。秦风的回复依旧简洁,却提供了关键信息:周教授的课题组氛围严谨,每周有固定的研讨会,强调独立思考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他暗示,封瑶目前在“星桥”项目中展现出的跨学科思维和将理论模型数据化的能力,正是周教授看重的潜力。
同时,一个意想不到的人物出现在了封瑶的视野里。
为了更快补足知识短板,封瑶在徐卓远的建议下,去旁听计算机系高年级的《高级分布式系统》课程。在一次课后,她鼓起勇气向授课的李教授请教一个关于Raft算法在异步网络环境下活性保证的问题。
李教授尚未回答,旁边一个清朗的男声插了进来:“这个问题,或许可以从引入弱一致性阶段和乐观响应的角度来考虑,牺牲部分场景下的强一致性以换取系统的最终可用性。”
封瑶循声望去,看到一个穿着干净白衬衫、戴着细框眼镜的男生。他个子很高,气质斯文,眼神却透着一种技术宅特有的专注和直接。
“这位是陆星辰,计院大三的,也是周教授课题组的成员。”李教授笑着介绍,“星辰,这是封瑶,电子系的,对分布式系统很感兴趣。”
陆星辰看向封瑶,点了点头,算是打过招呼,随即又将话题拉回技术本身:“我看过你们‘星桥’项目早期开源的部分架构设计,很有意思。将心理学模型与路由算法结合,本身就会面临分布式环境下状态同步和共识的问题。周教授的这个新课题,其实和你们的需求在底层有共通之处。”
封瑶心中一动。她没想到对方不仅知道“星桥”,还能一针见血地指出潜在的技术关联。两人就着白板讨论了十来分钟,陆星辰思维敏捷,知识渊博,总能从不同的角度提出建议,虽然言辞直接,甚至有些技术性的固执,但并无倨傲之色,只有对技术纯粹的热忱。
这次偶遇,让封瑶在陌生的领域找到了一个可以交流的“向导”。陆星辰就像一本行走的分布式系统参考书,逻辑清晰,信息密度极高。在随后的几天里,封瑶通过邮件和线下又向他请教了几次,他都给予了详尽的解答,并分享了一些入门必读的文献清单。
徐卓远将这一切看在眼里,心中并无任何芥蒂。他了解封瑶,知道她此刻全身心投入学习的状态有多么迷人。他欣赏陆星辰在技术上的纯粹,甚至私下对封瑶说:“陆师兄在这个领域造诣很深,他的思路能帮你少走很多弯路。多和他交流是好事。”
这份毫无保留的信任,让封瑶内心暖融融的。她主动挽住徐卓远的手臂,声音带着依赖:“但他的思路太天马行空了,有时候跟不上。还是你讲得最清楚,最能抓到我的困惑点。”
徐卓远笑着揉了揉她的头发:“那是因为我了解你。术业有专攻,互相学习而已。”
**\\*亲情的微光:一封家书\\***
就在封瑶忙于平衡“星桥”与新课题,时间表排得满满当当之际,她收到了母亲寄来的一个包裹。里面是几件换季的衣物,一些她爱吃的家乡特产,还有一封薄薄的信。
前世的封瑶,与父母的关系疏离而僵硬。她总觉得父母不理解她内心的敏感和挣扎,那些关切的话语在她听来也常常变成压力和指责。尤其是母亲,总是念叨着她要更开朗、更合群,却从未真正走进过她封闭的内心。
重生后,她刻意减少了与家里的联系,一方面是忙于改变自身的轨迹,另一方面,也是不知该如何面对这份曾经让她感到沉重和无措的亲情。
她拆开信,母亲的字迹一如既往的工整,却少了几分前世的焦灼,多了些小心翼翼的问候。
“瑶瑶,天气转凉,记得添衣。寄来的东西收到了吗?你总说学校食堂吃不好,这些家乡小吃给你换换口味。最近看你在朋友圈发的照片(虽然很少),感觉你比以前忙了很多,但气色看起来很好,眼神也亮亮的。妈妈很为你高兴。无论你在做什么,注意身体,劳逸结合。家里一切都好,勿念。”
信很短,言语平淡,却让封瑶的视线瞬间模糊了。
她翻出手机,点开几乎从不更新的朋友圈。最近唯一一条动态,是前几天苏瑾抓拍的一张实验室窗边的照片。夕阳的余晖洒在桌面的资料和她的侧影上,她正低头和旁边的徐卓远讨论着什么,嘴角带着浅浅的笑意。配文是苏瑾搞怪的:“看看我们宿舍的技术担当和她的神级搭档!认真工作的样子最美!”
就是这样一张不经意流出的照片,却被远在千里之外的母亲敏锐地捕捉到了她状态的变化——“气色很好,眼神亮亮的”。
原来,那些她以为无人理解的挣扎和蜕变,那些她独自承受的压力和成长,一直都被亲人默默关注着。只是前世的她,用冷漠和抗拒筑起了高墙,将所有的关心都隔绝在外。
一种混合着酸楚与释然的情绪涌上心头。她拿起手机,第一次主动且认真地给母亲回了很长一条信息,没有抱怨忙碌,没有诉说困难,只是分享了最近项目取得的一点小进展,提到遇到了很好的老师和伙伴,让家里放心,也叮嘱父母保重身体。
信息的最后,她犹豫了一下,还是加上了三个字:“想你们了。”
这是重生后,她主动迈出的,与过去和解、与亲情重建的第一步。不再是负担,而是成为了她前行路上,另一道温暖而坚韧的力量。
**\\*抉择与分工\\***
一周的时间在紧张的学习和实验中飞逝。封瑶对周教授的课题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对自己能否胜任有了更清晰的认知。
她找到徐卓远、林皓和沈雨凝,开了一个小会,坦诚地说明了情况。
“周教授的课题机会很难得,方向也和‘星桥’未来可能遇到的扩展性问题相关,我确实很想尝试。”封瑶目光清澈,语气坚定,“但我向大家保证,‘星桥’永远是我的第一优先级。全国大赛是我们共同的目标,我绝不会因为任何事分散对它的核心投入。”
她拿出自己精心规划的时间表:“我已经和秦风师兄、陆星辰师兄沟通好,课题组那边的任务,我会利用碎片时间和周末集中攻坚。‘星桥’核心算法的迭代,尤其是心理学模型的动态优化部分,我负责的设计和关键代码绝不会落下。一些前期的、模块化的测试和数据处理工作,可能需要大家分担一部分。”
林皓首先表态:“瑶妹你放心去!咱们团队不就是互相兜底的嘛!那些重复性的测试交给我,保证完成任务!”
沈雨凝也温柔笑道:“数据清洗和部分界面交互的优化我可以接手。瑶瑶,能接触到更底层的技术是好事,对你的成长、对‘星桥’未来的发展都有利无弊。”
徐卓远最后开口,他的目光扫过众人,最终落在封瑶身上,带着毋庸置疑的支持:“技术路线我们已经共同确认,大的框架不会改变。封瑶负责的核心部分,我会协助她进行代码审查和难点攻关。团队协作的意义就在于优势互补,动态调整。我们是一个整体,信任是基础。”
他没有说“我帮你”,而是“我会协助你”,他将她放在主导的位置,自己则稳稳地站在她身后,做那个查漏补缺、保驾护航的同行者。
封瑶看着眼前这三张真诚而可靠的面孔,心中充满了感激与力量。这就是她前世渴望而不可得的“伙伴”。今生,她拥有了。
**\\*并行的轨道\\***
从那天起,封瑶的生活进入了更加高速、却也更加有序的节奏。她的时间被精确分割,像两条并行的轨道,一条通向“星桥”的最终打磨,一条通向分布式系统的新知识海洋。
白天,她大部分时间依然投入到“星桥”的完善中,与徐卓远默契配合,解决一个又一个技术难题。傍晚,她会背着厚厚的资料,前往周教授的实验室参加研讨会,或者与陆星辰等人进行技术讨论。夜深人静时,实验室里常常是她和徐卓远各自对着电脑屏幕,键盘声此起彼伏,偶尔抬头相视一笑,递上一杯热茶,便是无声的鼓励。
徐卓远果然如他承诺的那样,成为了她最坚实的“锚点”。他不仅帮她梳理复杂算法的逻辑,更在她因课题压力而偶尔流露出疲惫时,及时地拉她出去散步,或者只是安静地陪着她,用他的沉稳化解她的焦虑。
他就像是她专属的定海神针,无论她这艘小船想要探索多么遥远的海域,都知道身后有一个永远不会倾覆的港湾。
而封瑶,也在这种高强度的双线作战中,以惊人的速度成长着。她的技术视野被极大地拓宽,思考问题的方式也更加系统化和底层化。她甚至开始尝试将分布式系统中关于“共识”和“容错”的一些思想,隐喻性地应用到“星桥”的心理学模型设计中,思考如何让系统在面对用户矛盾或模糊的需求时,能更具“弹性”和“智能”。
这种跨领域的思维碰撞,带来了意想不到的灵感火花。
**\\*破晓之前\\***
全国大学生科技创新大赛的校内选拔赛日期日益临近。“星桥”项目迎来了最后的冲刺阶段。
所有的功能模块已经整合完毕,进行了多轮内部测试和优化。封瑶负责的核心算法,在徐卓远的协助下,稳定性和适应性都达到了预期目标。林皓和沈雨凝负责的部分也完成得相当出色。
在最后一次项目组内部预演的前夜,封瑶独自一人留在实验室,做最后的检查。她一遍遍运行着演示程序,检查着每一个交互细节,确保万无一失。
月光透过窗户,洒在安静的实验室内。封瑶看着屏幕上流畅运行的“星桥”原型,心中百感交集。
从重生回来时那个内心荒芜、敏感自卑的女孩,到如今能够从容面对挑战、统筹项目、把握机遇的团队核心;从与徐卓远前世擦肩而过的遗憾,到今生彼此支撑、共同成长的笃定;从与父母的隔阂疏离,到开始尝试理解与沟通……
这一路走来,有磨砺的疼痛,有成长的艰辛,但更多的是新生带来的充盈与喜悦。
她不再是那个只能被动承受命运、蜷缩在角落里的封瑶。她的世界,因为自己的勇敢、因为徐卓远的爱、因为伙伴们的支持、因为亲情的回归,而变得无比广阔且坚实。
实验室的门被轻轻推开,徐卓远的身影出现在门口,他手里提着两份宵夜。
“就知道你还在。”他的声音在静谧的夜里格外温柔。
封瑶回过头,对他展露一个明媚而安心的笑容,那笑容里,充满了对过往释然的坦然,和对未来无限的期待。
“都检查好了。”她说,“明天,一定会顺利的。”
徐卓远走到她身边,将宵夜放下,然后轻轻握住了她的手。两人并肩而立,望向窗外沉静的夜色。
破晓将至,属于他们的华章,即将翻开崭新的一页。他们已做好准备,携手迎接那必将到来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