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入化神巅峰,灵力充盈周身,神念覆盖千里,万物于心念间纤毫毕现。这是一种力量掌控达到当前极致的圆满感,仿佛举手投足便可引动风云,心念微起便能搅动灵气潮汐。然而,赵小白立于丹霄别院最高的观星台上,感受着体内那奔腾不息、远超从前的浩瀚力量,眉头却微微蹙起,眼中并无多少突破后的欣喜,反而是一片深沉的凝重。
他清晰地感知到,前方看似一片坦途的道途上,横亘着一道无形无质,却又真实不虚的“墙”。这堵墙,比他从元婴冲击化神时所遇到的任何瓶颈都要厚重、坚韧、玄奥无数倍。
这便是炼虚的瓶颈。
化神之境,重在“化”字,点化金丹为元婴,化天地灵气为己用,神识化形,干涉现实。而炼虚,核心在于“炼”与“虚”。炼的是元婴与神魂,使之不再泾渭分明,而是初步交融,孕育出更高层次的能量核心——“元神”。虚,则是指初步触及并尝试操控那构成天地万物的根本——虚空法则。
“元神……”赵小白内视己身。
丹田气海中央,那尊与他容貌一般无二的元婴,此刻宝光莹莹,五行流转,已然达到了化神期所能臻至的完美状态。它灵动、强大,是自身灵力与部分神魂的聚合体,是力量的源泉。而在眉心识海深处,那无形无质,却承载着他所有意识、记忆、感悟的神魂本源,如同静谧的深海,浩瀚而神秘。
二者之间,似乎存在着某种天然的隔阂。元婴再强,终究偏向于“实”,是能量的高度凝聚;神魂再妙,终究偏向于“虚”,是意识的根本所在。如何将这“实”与“虚”打破界限,完美融合?
他尝试着,以强大的神念驱使元婴,同时调动识海神魂之力,试图让两者靠近,产生共鸣。起初,元婴光芒大放,神魂之海波澜微兴,二者间确实产生了一丝微弱的吸引力,仿佛磁石的两极。但当他试图更进一步,推动它们真正接触、融合时,一股源自生命本能的、巨大的排斥力轰然爆发!
“嗡!”
脑海中一阵剧烈的轰鸣,元婴剧烈震颤,光芒瞬间黯淡了数分,神魂之海更是翻涌不休,传来撕裂般的痛楚。赵小白闷哼一声,脸色微微发白,立刻停止了这危险的尝试。
“不行,”他深吸一口气,平复着翻腾的气血与神魂,“蛮干只会导致元婴受损,神魂震荡,根基动摇。这并非简单的力量叠加,而是本质的蜕变。”
他回想起在丹师协会查阅过的那些古老典籍,以及药尘师父偶尔提及的只言片语。凝聚元神,需要的不再是海量的灵力积累——虽然他如今的灵力早已远超普通化神巅峰,但这对于冲击炼虚,只是最基础的门槛。
真正的关键,在于“悟”。
需要对天地法则,有更深的感悟和理解。化神期只是能模糊感应到法则的存在,如同隔着一层毛玻璃观看世界。而炼虚,则需要亲手触摸到这层“玻璃”,甚至初步学会利用其上的一些“纹路”。
他主修丹道,丹道包罗万象,但核心离不开火、木二行,兼修冰系(由水变异)。那么,他需要深入感悟的,便是“火之生灭”、“木之枯荣”、“冰之凝华”这些法则的真谛。
他伸出右手,指尖一缕融合了乾蓝冰焰特性的冰焰丹火悄然浮现。火焰跳跃,时而炽烈如阳,时而幽寒如冰。他凝视着这缕火焰,神念深入其中,不再仅仅关注其温度、其形态、其毁灭与创造的力量,而是试图去理解构成这缕火焰的、更本源的“道理”。
为何火能燃烧?其生发的根源何在?其熄灭的归宿为何?那炽热与冰寒并存的状态,又违背了常理,遵循着怎样的独特规则?
思绪沉入其中,如同潜入深不见底的道海。一时间,种种感悟、疑问、灵光碎片纷至沓来,却又如同雾里看花,难以抓住那最核心的一线灵机。
他又尝试感悟木之法则。院中一株千年灵木,生机勃勃,枝叶间灵气流转。他能感受到其旺盛的生命力,但何为“生”?那叶片由嫩绿转为枯黄,飘然落下,何为“荣”,何为“枯”?这背后推动的力量,是时间?是规则?还是某种更深层次的天地韵律?
同样,进展缓慢。法则如同最狡猾的精灵,当你以为快要抓住它时,它已从指缝间溜走,只留下一丝若有若无的余韵。
“积累还不够,”赵小白得出结论,“对法则的感悟,并非闭门造车就能一蹴而就。需要更多的阅历,更多的见证,更多的‘触动’。”
丹道大会的感悟和五行灵髓的帮助,让他顺利达到了化神巅峰,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但想要叩开炼虚之门,还需要一股更强大的“推力”,一个能让他灵光迸发,瞬间明悟那“虚实交融”之关键的“契机”。
这契机可能是一场生死边缘的顿悟,可能是一次目睹天地奇景的震撼,可能是一部直指大道本源的功法传承,也可能是一次与同道高人关于法则的深入交流……
他收起指尖火焰,目光投向遥远的天际。那里是域外战场的方向,也是药尘师父闭关之所的大致方位。战场的铁血与生死,或许能磨砺出最尖锐的感悟;而师父的指点,或许能为他拨开迷雾。
“看来,闭门潜修已难有寸进。”赵小白低声自语,“是时候,再次走出去,去寻找那份属于我的‘契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