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彬结束与埃文斯博士的通话,房间里的空气仿佛因刚才对话中揭示的可能性而变得粘稠、沉重。
他能清晰地听到自己心脏在胸腔里沉重搏动的声音,每一次跳动都像是在为这场不断升级的危机敲响警钟。
对手的手段远超预期,从数字幽灵进化到了物理世界的“共鸣者”,这已经不仅仅是商业竞争或地缘博弈,而是触及了现实根基的挑战。
他强迫自己深呼吸,将翻涌的思绪压下去,现在需要的是绝对的冷静和精准的判断。
他重新调出缅甸地区的详细地图和实时卫星云图(通过某些非公开渠道获取)。
查侬的运输队正沿着备用路线c,在蜿蜒的丛林小道和破碎的山地间艰难前行。
那片广袤的绿色地带,此刻在陆彬眼中,却像一张被无形之力微微搅动的蛛网,任何不自然的震动都可能预示着致命的接近。
“标记……周期性脉冲……”陆彬沉吟着。
斐波那契数列——这个在自然界和数学中广泛存在的黄金分割规律,被用作信号间隔。
透露出一种非人类的、近乎优雅的精确性,同时也带着一种令人不寒而栗的嘲讽意味。
对方不仅在追踪,更像是在进行一场有规律的“心跳”检测,确认“包裹”的生命状态,或许也在测量环境的某些参数。
他快速输入指令,给查侬发送了第二条高度加密的紧急讯息,讯息本身被压缩成极短的脉冲模式,混入背景噪音中:
【警报升级。‘包裹’可能已被未知技术标记,并周期性发射极微弱信号。对方追踪精度未知。】
【立即评估:能否在行进途中实施短暂、局部的强电磁屏蔽或特定频率干扰,尝试中断或干扰此脉冲信号?即使只能暂时扰乱,也可能为判断对方依赖何种追踪机制提供关键数据。】
【优先保障队伍安全,若风险过高,则放弃尝试,以最快速度抵达目的地为唯一目标。】
这条指令是在走钢丝。
任何主动的电磁动作都可能像黑暗中的灯塔一样暴露位置,但被动挨打同样危险。
这是一个风险与收益的残酷权衡,他需要查侬在现场做出最专业的判断。
几乎在同一时间,他接通了与林雪怡的专用线路,画面中的林雪怡脸色凝重,显然也一直紧盯着数据流。
“雪怡,”陆彬的声音低沉而迅速,“脉冲的规律性证实了‘标记’的可能性。我需要你立刻做两件事。”
“第一,将谐振和脉冲的所有数据,包括精确的时间戳、频率、振幅,与玛丽女士提供的‘幽灵’数学模型进行深度交叉比对。”
“不要只看吻合度,我要你寻找‘差异点’,特别是脉冲序列中可能隐藏的、超出模型范围的参数信息。”
“这些‘差异’可能是对方独特的‘签名’,或者是适应物理世界交互时产生的‘噪音’,价值可能比吻合部分更大。”
“第二,启动我们部署在东南亚地区的分布式传感器网络(以环境监测为掩护),调取伏击发生地点周边区域。”
“在事件发生前后特定时间窗口内的所有可用数据——包括地磁、大气电离度、甚至非常规的次声波监测数据。”
“看看能否捕捉到与‘包裹’谐振同步的异常环境扰动。”
“我们要确认,这种‘共鸣’是需要近距离触发,还是可以远程施加。”
林雪怡立即领会了陆彬的意图:“明白。寻找‘指纹’和环境关联。我会调动所有计算资源,尽快给出分析结果。”她的手指已经在键盘上飞舞起来。
安排完这些,陆彬靠向椅背,目光再次投向窗外。
硅谷的天空依旧湛蓝,但在他眼中,这片天空之下,乃至整个星球之上,正悄然弥漫开一种无形的战场硝烟。
这个“第三方”的存在,就像一面镜子,映照出人类科技在真正未知力量面前的脆弱。
乌镇的会议,此刻更像是一出精心编排的舞台剧,为的是在“正常世界”的帷幕下,争取资源和时间。
而真正的生死较量,正在缅甸的丛林深处和果敢的实验室里无声地展开。
他知道,查侬的回馈、林雪怡的分析、以及“包裹”最终能否安全抵达并被成功隔离,将决定下一步的走向。
他必须做好最坏的打算,包括……真的失去“阿尔法核心”。
但更重要的是,无论“包裹”能否安全抵达,这次事件本身已经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接触点——对手第一次在物理世界留下了或许可以追踪的痕迹。
“从数字到物理……你终于稍微露出了一点痕迹。”
陆彬心中默念,眼中闪过一丝锐利的光芒,“无论你是什么,只要你有行动,就必然会留下破绽。这场棋局,才刚刚进入中盘。”
他关闭了所有外部显示屏,只留下一个空白的文档。
是时候开始构思,如何将今天获得的这些惊人信息,转化为下一步全球战略调整的具体方案了。
风暴将至,他必须为他的团队,也为所有被卷入这场未知博弈的人,找到那条最有可能通向未来的路径。
就在陆彬在硅谷远程指挥着横跨缅甸丛林与果敢实验室的无声战役时。
中国浙江乌镇,第四届国际互联网大会的会场内,正是一片流光溢彩、思想碰撞的景象。
国际移动互联网股份公司(ImI)的展台设计极具未来感,全息投影展示着其核心产品,吸引了大量与会者的目光。
艾伦总监身着白色西装套装,站在主会场聚光灯下,面对台下来自全球的行业领袖、政策制定者和顶尖学者。
开始了题为“连接未来:可信、智能与可持续”的主题演讲。
她的演讲从容不迫,温文尔雅,完美地将公司的技术实力与宏大的愿景结合在一起。
“尊敬的各位嘉宾,女士们,先生们,” 艾伦的声音通过同声传译系统清晰地传遍会场:
“我们正站在一个新时代的门槛上。数字技术不应仅是效率的工具,更应是构建可信社会、智能生态和可持续未来的基石。”
她首先展示了 新零售系统10.1,通过生动的案例,描绘了如何利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无缝连接线上与线下,为消费者带来极致个性化体验的同时,极大提升供应链效率和韧性。
她强调:“这不仅是商业模式的革新,更是对数据隐私和安全承诺的实践——所有数据均在端到端加密框架下处理,确保用户主权。”
紧接着,她切入 量子科技商业运用 部分。
艾伦巧妙地避开了过于前沿、可能引人疑窦的量子计算硬件细节,而是着重介绍了基于量子密钥分发(qKd)原理的下一代安全通信解决方案。
“在日益复杂的网络威胁面前,传统加密算法的基石正在动摇。我们推出的‘量子盾’解决方案,旨在利用物理定律本身,为关键基础设施、金融交易和政府通信构建无法被破解的安全屏障。”
她的阐述严谨而务实,将看似高深的量子技术转化为可触达的商业价值,引发了台下专业人士的浓厚兴趣和频频点头。
最后,她介绍了 智慧农业项目,通过卫星遥感、物联网传感器和AI算法,实现精准灌溉、病虫害预测和产量优化。
“我们的目标,是让技术赋能最古老的产业,在保障粮食安全的同时,最大限度地减少环境足迹,这是我们对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切实贡献。”
艾伦的演讲逻辑清晰,内容扎实,同时又充满了感染力和前瞻性,完美地展现了ImI作为一家有社会责任感的科技巨头的形象。
演讲结束时,会场报以热烈的掌声。
然而,在这片祥和之下,暗流依旧涌动。
在问答环节,一位自称来自“欧洲量子研究联盟”的学者提出了一个看似专业却触及边界的问题:
“艾伦总监,感谢精彩的分享。我对贵公司量子通信解决方案的底层物理实现非常感兴趣,特别是如何在复杂城市环境中保持量子态的长距离稳定传输?这似乎涉及一些非常独特的纠错编码技术。”
艾伦心中警铃微作,但表面笑容不变,从容应答:“感谢您的提问。这确实是我们核心研发的重点之一。”
“涉及的具体技术细节属于商业机密范畴,但我可以透露的是,我们采用了一种混合架构,结合了先进的光纤网络技术和部分自由空间光学技术,并辅以自研的适应性算法来动态补偿环境扰动。”
“我们相信,实用化、工程化是量子技术走向成熟的关键。”
她的回答既展示了专业性,又巧妙地守住了边界,将话题引导至应用层面。
与此同时,在展台交流区,ImI的团队成员们也敏锐地察觉到,几位对“量子科技”和“新零售系统底层架构”表现出超乎寻常兴趣的访客,其提问角度往往偏向技术实现的“特殊性”而非商业应用的“普适性”。
这些细微的迹象,都通过安全的内部通讯渠道,汇总到了艾伦这里,并将在会后第一时间加密传输给远在硅谷的陆彬。
乌镇的舞台,ImI公司无疑成功地展示了肌肉,赢得了关注,为陆彬的全局战略争取了宝贵的商业信誉和发展空间。
但艾伦和她的团队深知,在这片鲜花与掌声之下,他们同时也在进行着一场精密的侦察与反侦察行动。
每一个友好的握手,每一次深入的交流,都可能隐藏着试探与守护的无声较量。
大会仍在继续,而属于ImI的“明线”任务,正在紧张而有序地推进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