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毒水的味道还在鼻尖打转,冷疏墨的视线像被磁石吸住般,牢牢落在熟睡中的谢折卿的侧脸上。
她指尖轻轻拂过对方被汗水濡湿的额发,动作轻得怕惊扰了这份安宁。
这些天,她总这样握着谢折卿微凉的手,给她用心朗读剧本里的片段。
连自己都忘了,踏入娱乐圈这些年,竟从未有过这般不被聚光灯打扰的安稳。
可当掌心触到自己身上逐渐消退的淤青,那份柔软瞬间被现实戳破:
身体状况在好转,意味着她必须从“陪伴者”的角色里抽离,重新披上 “艺人”的铠甲。
办理出院手续那天,直到助理小圆第三次压低声音提醒“品牌方的对接会已经推迟十分钟了”,她才缓缓从陪护椅上站了起来。
看了眼病床上正在熟睡的谢折卿,冷疏墨突然从口袋里掏出一枚小巧的银质书签——那是去年拍一部古装电影时特意留的道具,背面刻着一个“安”字。
她把这枚书签轻轻放在谢折卿手边的书里,才咬着下唇转身。
走到病房门口又忍不住回头望了一眼,眼底的不舍被她用力咬了咬下唇压下去,再抬眼时,脸上已换上了她在娱乐圈里标志性的、恰到好处的、冰山影后的表情和气场。
在住院初期,冷疏墨拒绝了团队拟好的“官方声明”,非要自己坐在病床上编辑V博。
她没提受伤的细节,只提到因伤住院,全面停止工作。
这条没加任何话题的V博,很快就冲上了热搜,评论区里,一些合作方的官V直接留言:
“我们的档期永远为冷老师留着。”
没人比圈内人更清楚这份信任的分量。
作为从文艺片里走出来的顶流,冷疏墨的奖杯柜里,既有多个电影节的最佳女主,也有观众投票的“最受欢迎女演员”。
在菜市场卖菜的阿姨会买票去看她的电影,高校的影视课也会拿她的表演当经典教学案例。
也正因这份“用作品说话”的口碑,除了实在无法延期的几个工作之外,其余合作方都默契地放缓了节奏。
某高奢品牌总监在电话里笑着说:
“冷老师,您去年拍的冬季大片,到现在还有客户问‘冷疏墨穿的那件大衣还有吗’,您的气质就是最好的宣传,我们等得起。”
如今刚出院,冷疏墨的日程表就被排得满满当当。
早上七点的化妆间里,她闭着眼任由粉底扫过脸颊,指尖却在膝盖上轻轻画着圈——那是谢折卿昨天跟她视频通话时给她说“别太累” 时,她下意识记下的小动作。
拍摄美妆代言时,摄影师让她摆出“冷艳”的表情,她却悄悄加了个眨眼的小细节:
“上次粉丝们说,我笑起来眼睛像月牙,想让她们知道我现在状态很好,不用担心。”
拍摄间隙里,她会飞快摸出手机,点开谢妈妈偷偷发来的照片:
谢折卿靠坐在病床上,拿着那枚银书签在看书。
她嘴角弯了弯,又把手机调成静音塞进包里。
下午和杂志团队聊封面方案时,她翻到策划案里“冷感都市风”的建议,手指在纸页上顿了顿:
“能不能加件米白色针织衫?暖色调看起来让人心里更舒服。”
团队成员愣了愣,随即点头:“冷老师总能想到这些温柔的细节。”
坐车赶往下一个场地时,她对着采访台本标注重点,还让助理把采访时间往后调了半小时:
“这样结束后,我能顺便去医院待一会儿,给折卿带杯她爱喝的鲜榨橙汁。”
她马不停蹄地赶工作,是为了不辜负团队的付出,不违背和合作方的约定,更是为了那个藏在心底的念头——
等把这些挤压的工作都做完了,回到那个不需要伪装、能让她卸下所有光环的病房,安安静静地陪着谢折卿读会儿书、聊会儿天……
冷疏墨盯着平板屏幕上刚清空大半的工作表格,揉了揉发紧的太阳穴,视线落在宾馆房间桌角那本摊开的日程本上。
密密麻麻的字迹从她出院后排到现在,只有下周被她用荧光笔轻轻圈出一小块空白,旁边写着“探望折卿”,字迹软乎乎的,像是藏着她憋了许久的期待。
桌上那杯冰美式的杯壁凝着的水珠顺着杯身蜿蜒而下,在桌面晕开一小片深色痕迹——就像她这半个月来越来越满的行程表,被逐渐挤压得没了空隙的生活。
去年她拍一部古装电影,曾经连着二十天每天只睡两个小时,有次在片场候场时,靠着柱子就睡着了,醒来时睫毛上还沾着片场的粉尘,助理小圆递过来的暖手宝早已凉透。
前几天她还和助理小圆在车上笑着规划:
“等把下周的代言和专访拍完,咱们就回医院探望折卿,我想好好陪陪她。”
小圆当时还打趣她:
“冷老师,你最近真是变了好多,以前你眼里只有剧本和镜头,现在满脑子都是谢老师。”
当时她还笑着点头,坦然认下。
可“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这句话,总在她以为能松口气时准时找上门。
手机铃声突然响起,屏幕上跳跃着“陈婧”两个字,冷疏墨接起时,声音里还带着几分刚从对谢折卿的牵挂里抽离的温柔,尾音轻轻往下坠:
“陈姐,剩下的工作行程我都核对好了,下周应该能空出……”
话没说完,就被陈婧带着几分急促又难掩兴奋的声音打断:
“疏墨,别想着空档期了——有个好消息。
元砺昭导演那边刚联系我,她新电影的拍摄档期,特意按你现在的行程调整了,女主角的人选,她只认你!”
“元砺昭?”
冷疏墨握着手机的手指猛地一紧,指节因为用力而泛白。
重生前的记忆瞬间翻涌而来,电影压箱底时的绝望、木白林领奖台上的镁光灯……
方才的倦意像是被一盆冷水瞬间浇散,连带着心跳都快了半拍。
她下意识地从椅子上坐直了身子,目光再次落在那本日程本上,那块被荧光笔圈出的空白,突然变得刺眼起来。
元砺昭这个名字在华国影视圈,尤其是悬疑犯罪题材领域,简直是一块金字招牌。
元导与点金圣手的白叙雯导演齐名,却走着截然不同的锋利路线。
若说白叙雯的镜头是春日细雨,能润物细无声地叩击人心;
那元砺昭的镜头便是寒日刀锋,总能精准剖开社会肌理下的灰色褶皱,让观众在屏息凝神的剧情里,撞见最真实的人性与现实。
冷疏墨还记得自己重生前那一世与元砺昭合作时那位女导演的风采。
不由得想起重生前那一世,她和元导相处的日子:
元导从不在片场摆架子。
她会和演员一起吃盒饭,会蹲在地上和场工讨论灯光;
拍哭戏时,会递给她一包纸巾,说“哭够了再拍,我等你”。
那样的元导,是她最敬佩的导演。
可现在,这份敬佩,却成了她最纠结的理由。
圈里人都说,元导不仅是“元大胆”,更是“硬骨头”。
在元导38岁那年,她筹划拍一部关于校园霸凌的电影。
为了还原真实场景,她硬是带着团队在一所高中蹲点了三个月,不仅摸清了学生和老师们的作息时间,甚至连xql偷偷约会的秘密基地都摸得一清二楚。
有次投资方觉得剧情太压抑,要求加一段“温暖的反转”。
元导直接把剧本摔在桌上:“霸凌不是童话,我不能为了好看,就骗观众说‘忍一忍就过去了’。”
最后投资方撤资,她自己用房子抵押贷款垫了钱才把电影拍完,结果上映后,不仅拿了奖,还让很多家长开始关注孩子的校园生活。
冷疏墨其实也想拍这样的戏。
出道后她演了不少文艺片、古装片以及主旋律片,票房都不错,可每次拍完,她总觉得少了点什么。
前年她尝试接了一部悬疑微电影,饰演一个被丈夫 pUA 的妻子。
为了演好这个角色,她特意去看了很多相关案例,甚至跟着心理医生做了几次模拟咨询。
那段时间她入戏很深,常常在深夜里想起角色的遭遇,躲在被子里掉眼泪。
可最后播出时,为了过审,很多尖锐的情节被删减,角色的挣扎也变得模糊起来。
她记得当时自己看着屏幕里被“美化”的结局,心里像堵了一块石头——她想演的,不是一个“完美受害者”,是一个有血有肉、会害怕、会反抗的普通人。
而元砺昭的电影,在重生前的那一世已经证明,确实能给她这样的机会。
今年的元砺昭,已经走到了人生中的第四个本命年。
比起镜头前常以精致妆容示人的女演员,她作为女导演,总爱穿简单的深色工装裤配马丁靴,头发随意挽成一个低髻,露出光洁的额头和鬓边几缕难掩的银丝。
那是她二十多年行业生涯刻下的印记,却丝毫不显沧桑,反而让她那双总是带着审视意味的眼睛,更添了几分洞穿世事的锐利。
圈内人都知道,元砺昭不是科班出身的“天之骄女”。
她刚入行时,只是个跟着剧组跑前跑后的场记,每天抱着厚厚的场记本,在闷热的摄影棚里记录每一个镜头的参数,在寒冬的外景地冻得手指僵硬,也要把台词核对得一字不差。
后来她想转型做导演,更是踩了好多行业里的坑:
写好的剧本被投资方要求改得面目全非,只为迎合流量;
筹备了半年的项目,临开机前被撤资,团队散作鸟兽散;
甚至有制片人劝她“女孩子别拍这么尖锐的题材,拍点甜宠剧多好赚钱”,可她偏不。
那些摔过的跟头、吃过的苦,没有磨平她的棱角,反而像磨刀石般,把她的叙事能力打磨得愈发精准。
她始终抱着一个执念:要用悬疑的外壳,“昭显”那些被忽略的社会问题。
就像她前几年拍的家庭暴力题材电影,没有刻意渲染血腥的施暴场景,反而用大量特写镜头聚焦受害者藏在衣袖下的伤疤;
用慢镜头展现受害者日记里歪歪扭扭的字迹用;
邻居家虚掩的门缝里透出的微光,暗喻“沉默的大多数”的旁观……
那些看似平淡的镜头,拼在一起却比直白的冲突更有冲击力。
让无数观众走出影院后,开始重新审视身边“家家有本难念的经”的背后,可能藏着的痛苦与绝望。
在拍摄犯罪片时,元砺昭还有个出圈的“怪规矩”:
不刻意美化警察,也不恶意丑化罪犯。
她镜头里的警察,会因为连续加班追查线索而在办公室趴在桌上睡着;
会在面对受害者家属的质问时露出无措的神情;
因为常年忙于工作而和家人爆发争吵……
而那些罪犯,她也会挖掘他们背后的故事:
可能是被原生家庭长期压迫的扭曲;
可能是走投无路下的冲动;
却从不会用“可怜”来模糊“犯罪”的边界。
她总说:
“我要让观众看到的,不是非黑即白的脸谱,是活生生的人。
只有理解了‘恶’的成因,才能更清楚该如何对抗‘恶’。”
也正是这种“立体刻画”,让她的作品总能引发大范围的社会讨论,甚至有几部电影上映后,直接推动了相关社会问题的关注与整改。
四十岁那年,元砺昭成立了自己的工作室,名字很简单,叫“昭镜”—— 取“以镜头为镜,昭显现实”之意。
工作室成立后,她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启动了“新人编剧扶持计划”——
专门寻找那些关注社会议题、敢于写“真话”的年轻编剧。
有记者问她,为什么愿意花时间和精力在新人身上?
她坐在工作室的会客区,手里端着一杯热茶,语气平和却坚定:
“悬疑片的核心从来不是精巧的诡计,也不是刺激的反转,而是让观众看完后,愿意多停一秒,多关注一下身边的人和事。
我一个人的力量有限,但多一个人愿意用镜头说话,就能多一分改变的可能。”
重生前那一世,拍完《刃间香》这部戏,她就无缝进了元砺昭的剧组,拍了一部让她又爱又痛的电影。
那部戏拍得有多苦,后期就有多波折。
压了好几年,上映许可证迟迟拿不到,业内都劝她“别抱希望了”。
可最后,却凭着这部没能在国内公映的作品,让她捧回了木白林电影节最佳女演员的奖杯,成为华国首位拿下该奖项的青年女演员。
后来许可证终于批下来,电影上映时,她又横扫了国内三大电影节的影后,一时风光无两。
可重生之后的这一世,冷疏墨本以为由于档期原因已经无法再次与元导合作了。
可现在,机会真的来了,冷疏墨却陷入了前所未有的纠结。
她的心像被分成了两半:
一半是对谢折卿的牵挂,是想守在医院,看她一点点好起来,弥补上一世她缺席太多的遗憾;
另一半却是对元砺昭电影的向往,是想演一个真正有力量、有深度的角色;
是想让自己的表演,也能像元导的镜头一样,触碰到观众心里最柔软的地方。
上一世元导说:“你的眼睛里有故事,只有你能演好这个角色。”
这一世,元导让陈婧转告她说:“这部电影女主角的人选,只认你”。
可她更记得,前几天她还有时间去医院探望谢折卿时,谢折卿对她说:
“疏墨,你别太累了,我这边有妈妈和爸爸还有刘姐陪我,没关系的” 时,眼里藏着的一丝不易察觉的酸涩。
纠结了好一会儿后,冷疏墨放下日程本,拿起手机,给陈婧回了条消息:
“陈姐,元导的剧本能再发给我看看吗?我想好好了解一下这个角色。”
发送的瞬间,她的手微微发抖。
其实她心里清楚,她不是想“了解角色”。
她是想确认,这是不是重生前那一世那部让她横扫多个大奖的戏。
如果是,她该怎么选?
手机屏幕暗了下来,映出她有些苍白的脸。
她犹豫着点开和谢折卿的对话框,输入框里的“折卿,有件事想和你说” 删了又改,改了又删。
指尖悬在屏幕上,迟迟不敢按下发送键。
她仿佛能看到谢折卿看到消息时的样子——那人肯定会回复说:
“你去吧,这是个好机会,别错过了。”
……
可自己前些天才求来了那个可以追求谢折卿的机会,因为自己当时也在住院,还没来得及真正展开追求呢,就又要有一段时间见不到面了吗?
“折卿她要是知道的话,会不会生我的气啊……”
冷疏墨轻声问自己,声音里带着连她自己都没察觉的哽咽。
她知道,无论怎么选,都注定要有遗憾——要么错过和元导合作的机会,要么就是自己对谢折卿食言而肥……
这一次,冷疏墨的眼神里,没有了上一世的坚定,只有满满的挣扎与愧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