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讨会当日,国防部某会议中心。
会场气氛庄重肃穆,与会者皆是肩扛将星或是学界泰斗,空气中弥漫着一种无形的压力。
苏婉宁跟在导师身后步入会场,她的出现,如同一缕清泉流入深潭,瞬间吸引了不少目光。
她今天特意选择了一套更能凸显专业与气质的着装:一件质感极好的纯白衬衫,领口挺括,袖口一丝不苟地扣着;下身是一条深藏蓝色的及膝工装裙,剪裁合体,线条利落;脚下一双黑色的中跟皮鞋。
她将一头乌黑的长发在脑后轻轻绾起一个松散而优雅的发髻,没有用任何花哨的发饰,只斜斜地插着一根素雅的玉质发簪,几缕碎发自然地垂在耳侧,平添了几分温婉与书卷气。
整个人看起来,既有科研工作者的严谨干练,又带着典雅端庄,在这种硬核的军事会议环境中,形成了一种独特的魅力。
按照议程,苏婉宁的汇报被安排在下午进行。
当她再次站上讲台时,台下那些见多识广的将军和专家们眼中依然掠过一丝讶异,但很快就被专注的神情取代。
这一次,她的汇报比上次更加纯熟自信。她没有直接切入技术细节,而是站在了一个更高的维度。
“各位首长,专家。”
她的声音清越,开场便抓住了所有人的注意力。
“过去十几年,我们的雷达系统一直在追求更远的探测距离、更高的分辨率。我们一直努努力让‘眼睛’看得更清、更远。这没有错。”
她话锋一转,眼神扫过全场:
“但未来战场的胜负手,或许不再取决于谁的‘眼睛’更好,而在于,在彼此都想让对方‘致盲’的恶劣环境中,谁的‘大脑’更聪明,谁的‘神经网络’更坚韧。”
这个开场,让几位正在翻阅资料的专家动作一顿,抬起了头。
“因此,我们今天汇报的核心,并非单一的抗干扰技术。”
她切换幻灯片,屏幕上展现的不再是单一的雷达框图,而是一个由多种传感器(雷达、光电、电子支援措施ESm)构成的、相互连接的“动态网络图谱”。
她离开了讲台,如同一位指挥官在沙盘前推演。
“传统的思路是‘盾’的强化,用更厚的甲抵御更利的矛。而我们的思路,是赋予系统‘感知、理解、决策、行动’的闭环能力。它不再是一面被动挨打的盾,而是一个具备应激反应和战术思维的‘有机体’。”
她开始深入核心:
“第一层,认知感知。
我们的核心算法,能让系统实时理解‘正在发生什么干扰’。这不仅仅是识别干扰类型,更是判断干扰源的战术意图——它是想遮蔽我,欺骗我,还是疲惫我?”
这个“战术意图”的提法,让几位将军的身体微微前倾。
“第二层,智能协同。”
图谱上,代表不同传感器的节点开始亮起,信息流如同神经脉冲般动态交换。
“当主雷达受到强干扰时,系统会自主调度部署在侧翼的电子支援措施进行无源探测,或引导光电系统进行补盲。它不是单个装备的抗干扰,而是'体系级的自我修复与功能重组'。”
她展示了一组极端条件下的对比数据:
“在模拟的强电磁压制环境中,传统模式的探测体系效能下降了72%,而我们的协同体系保持了85%的基础态势感知能力……这意味着,在敌人以为我们已‘致盲’时,我们依然能‘摸’清战场轮廓。”
最后,她指向未来:
“这不仅仅是雷达技术的升级,更是'感知范式的变革'。我们最终的目标,是构建一个分布、智能、韧性的战场‘神经云’。”
“未来的优势,不属于拥有最锋利‘矛’或最坚硬‘盾’的一方,而属于拥有最聪明‘大脑’和最敏捷‘神经’的一方。”
她的声音沉稳而充满力量:
“我们正在做的,就是为我们的国家,铸造这样一个‘大脑’与‘神经’。”
汇报结束时,会场出现了片刻的寂静。
随即,那位头发花白的老专家率先鼓起了掌,掌声由最初的零星迅速连成一片,比上一次更加热烈、更加持久。
“锋芒初露!”
台下,靠近后排的位置,两位年轻的军官几乎同时在心中闪过这个词。
一位,正是孟时序。
他作为空降部队的代表参会,从苏婉宁走进会场的那一刻,他的目光就再难移开。
他看着她在台上挥洒自如,听着她清晰有力地阐述着连他都觉得深奥的技术,那种由内而外散发出的智慧光芒,形成了一种致命的吸引力。
他脑海中莫名浮现一句旧诗:
“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
不,她不是需要追逐的月华,她本身就是那轮清辉遍洒的明月。
看着她,他突然无比清晰地理解了顾淮那句“身心皆付”的沉痛与难舍。这样的女子,一旦遇见,如何能轻易放手?
好在……
他眼神微暗,顾淮已是过去式了。
不远处,总参某特种大队的少校陆峥双手抱臂,嘴角噙着一抹笑意。
这位以“练兵狠”着称的年轻军官,此刻正用他特有的锐利目光审视着台上的苏婉宁。
“有点意思。”
他低声自语,嗓音带着训练场上吼出来的沙哑。
“这姑娘脑子转得快,胆子也不小。在这种场合敢这么说话,是块好材料。”
他那双经历过实战淬炼的眼睛里,除了欣赏,更多了几分发现“可造之材”的兴奋。
“这样的苗子,放在研究所里按部就班地搞理论研究,实在是可惜了。”
陆峥摩挲着自己的下巴,那双经历过风沙与硝烟淬炼的眼睛里,锐利的光芒一闪而过,脑海中已飞速勾勒出一张“挖人路线图”。
“挖过来,不仅能把战场的电子对抗水平直接拎高一个档次,更重要的是……”
他的目光如同精准的标尺,紧紧追随着讲台上那个从容自若的身影,捕捉着她每一个自信的手势,聆听着她每一句清晰的逻辑。
“她这脑子,跟长了翅膀似的,根本不走寻常路。咱们缺的就是这种能直接把天花板捅个窟窿的思维!”
这种打破常规框架的创新能力,正是他所在部队最渴求的“破局”关键。
陆峥的指尖无意识地在座椅扶手上轻轻敲击,节奏快而稳定,一如他推演战术时的习惯。
说服上级特招一个在校研究生?
这简直是天方夜谭,流程上的麻烦数不胜数。
但,越是看似不可能的任务,越能点燃他骨子里的挑战欲。规矩是死的,人是活的,他陆峥什么时候被条条框框捆住过手脚?
“得先找个由头,让她进来瞧瞧。”
他心思辗转间,一个初步方案已然成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