顿悟带来的冲击,让柯景阳在电脑前,静坐了很久。他没有立刻去,争辩或解释,而是首先做了一件事,认错。
他站起身,走到林小雨的工位旁,语气平静却郑重:“小雨,之前的周期判断和调仓,是我错了。我忽略了,最重要的变量。”
林小雨有些意外地抬起头,她预想了各种反应,却没想到是,如此直接的承认。
柯景阳将笔记翻到,那两行红字的批注,推到她面前:“我机械套用了理论,忘了‘验人心’,更忘了‘市场之手’的力量。当前市场的‘人心’和‘市场之手’,明显在科技,和高端制造这一边。”
林小雨看着那两行字,又看了看眼神清澈、不再有之前,固执的柯景阳,心中的火气,不知不觉消了大半。能迅速认识并承认错误,这本身就是,一种难得的能力。
“所以,现在怎么办?”她的语气缓和下来,转向更务实的问题,“消费仓位被套着,科技股还在飞。”
“修正。”柯景阳毫不犹豫地回答,“但不是盲目地,再切换回去。我们需要更科学的方法,不能再凭感觉。”
他回到自己的座位,没有立刻操作账户,而是打开了,新的文档和网页。他开始系统地学习。
他不再仅仅盯着,单一的cpI、pmI来判断周期阶段。
他开始尝试,将这些宏观经济指标,与更鲜活的,因素结合起来:
1. 市场舆情监控:他收集近期,所有高层,关于经济发展的讲话、国务院常务会议通稿、各部委的产业政策文件。他用关键词提取,和语义分析(最简单的那种),试图量化“政策热度”在不同行业的分布。毫无疑问,“科技创新”、“先进制造”是绝对的高频词。
2. 市场资金偏好:他不再只看涨跌幅,而是深入研究,每日的资金,流入流出数据。哪个行业,连续获得,主力资金净流入?哪个行业被持续抛弃?数据清晰地,指向了科技制造, 还是传统消费。
3. 机构调研动向:他关注知名券商,研究所近期推出的重磅报告,看他们集体在,推崇什么故事,看头部私募的,路演重点在哪里。这代表了“聪明钱”的注意力方向。
他将这些零散的信息,与pmI(制造业景气度)、工业增加值、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等,传统宏观数据,放在一起对比、交叉验证。
一个更立体、更动态的图景,开始在他脑海中形成:
传统宏观数据(如消费数据疲软)显示:经济确实存在下行压力,周期理论中的“滞胀”风险隐约存在。
但政策与市场情绪显示:强大的国家意志,和资金共识,正全力对抗,这种下行压力,试图通过打造“新引擎”(科技制造)来拖住经济,甚至开辟新周期。并在强力托举“市场底”。
结论变得清晰:此时简单地切换到,防御性消费板块,是逆势而为。正确的做法应该是:在顺应政策,与市场主线(科技制造)的同时,保持一份,对经济下行风险的警惕(控制整体仓位,不过度杠杆)。
他将这个分析过程,和数据展示给林小雨。
“我明白了,”林小雨看完后,点了点头,“你的宏观判断,需要升级,从静态的周期标签,升级为动态的‘政策与经济数据的博弈分析’。”
“没错!”柯景阳眼中,重新焕发出光彩,但这一次,光芒里多了,沉稳和审慎,“所以,我们之前的,调仓方向错了。现在,我们需要逐步,止损消费股,将资金重新,调整回市场主线。但这个过程,同样需要你的算法帮助,寻找好的切换时机,控制交易成本。”
“可以。”林小雨干脆地答应,“我会优化,行业轮动模块的算法,加入你提到的这些‘市场与人心’的量化因子,作为权重参考。”
挫折没有让他们分裂,反而让他们找到了,更深入的融合点。
柯景阳没有因为,一次失败而放弃宏观研究,而是修正了研究方法,开始学习如何更全面、更辩证地看待市场。
真正的学习,刚刚开始。
修正方向后,止损消费股、切换回科技制造板块的,操作会顺利吗?会否再次追高?“市场与人心”的变量,如何有效量化,并融入模型?这一次的教训,能否让他们,真正构建出有效的“行业轮动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