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风渐暖,社区花园里的新芽已成嫩叶,康复花园区的植物也开始了它们的第一轮生长。黄小磊现在每天都会在花园里度过数小时,观察记录,微调设计,与来访者交流园艺技巧。
四月底,陈会长带来一个消息:国际反诈组织计划举办一次线上研讨会,邀请幸存者、心理学家、执法人员和社区工作者分享经验。他们希望黄小磊能参与,谈谈园艺如何帮助创伤康复。
“不需要露脸,”陈会长急忙补充,“可以只录音,或者我帮你读稿子。”
出人意料的是,黄小磊沉默片刻后问道:“是实时交流吗?”
“是的,但有 moderator 控制流程,你可以选择只回答准备好的问题。”
黄小磊望向窗外的花园,新叶在阳光下几乎透明。“我考虑一下。”他最终说。
那天下午,他在康复花园里遇到了一位新访客——一位中年女性,由社区社工陪同前来。她站在香草区边缘,手指无意识地捻着衣角,眼神游离。
“这是张女士,”社工低声告诉黄小磊,“她的儿子去年因诈骗受害而...离开了我们。医生建议她接触自然,但她很少出门。”
黄小磊点点头,拿起一盆薄荷走近:“要闻一闻吗?薄荷有助于清醒头脑。”
张女士迟疑地俯身,轻轻嗅了嗅薄荷叶。她的肩膀微微放松:“很清新。”
“可以摘几片泡茶,”黄小磊说,“晚上睡不好的话有帮助。”
就这样,两人并肩在香草区慢慢走动。黄小磊介绍各种植物的特性,张女士偶尔提问,声音始终很轻。当走到一片新栽的柠檬香蜂草前时,她突然说:“我儿子以前喜欢柠檬味的饮料。”
黄小磊停顿了一下,然后小心地摘下一片香蜂草叶递给她:“这种草有柠檬的香气,但更柔和。你可以带一些回去。”
张女士接过叶片,紧紧握在手中,指节发白:“我总在想,如果我多懂一点,多警惕一点,也许就能...”
话语悬在半空,被春风轻轻搅动。
黄小磊沉默了一会儿,然后指向不远处的一株植物:“看到那株罗勒了吗?几周前被不小心踩倒了,茎几乎折断。我们把它扶起来,加了支撑,现在它长得比之前更好。”
张女士望着那株茁壮的罗勒,若有所思。
“创伤不是我们的错,”黄小磊轻声说,“但康复是我们的可能。”
分别时,张女士带走了一小盆薄荷和几枝香蜂草。社工后来告诉黄小磊,这是她两个月来第一次主动接受外出的邀请。
当晚,黄小磊给陈会长发了消息:“我同意参加研讨会,需要实时交流。”
五月来临,研讨会的日子近了。黄小磊准备了简单的讲稿,重点介绍康复花园的设计理念和园艺如何帮助他重建生活的掌控感。他决定不回避自己的创伤经历,但重点放在康复过程上。
研讨会当天,黄小磊选择在花园的沉思区参与连线。潺潺流水声和微风拂过植物的声音成为自然的背景音。
当 moderator 介绍到他时,黄小磊深吸一口气,开始了发言。最初几句话声音紧绷,但随着话题深入到他熟悉的园艺,他的语气逐渐变得自然流畅。
“植物教会我耐心和接纳,”他对着麦克风说,“有些日子没有进展,甚至退步,就像冬天里的花园看似静止,实则在地下积蓄力量。康复不是直线前进,而是像植物生长,有快有慢,有进有退,但总体向上向阳。”
提问环节,一位非洲参与者问道:“在资源有限的社区,如何实践园艺疗法?”
黄小磊思考片刻回答:“从一盆土一颗种子开始。不一定是专门的花园,甚至不一定是植物。关注生命的成长过程本身就有疗愈力。在非洲社区,孩子们通过照顾向日葵找到了希望和能动性。重要的是开始,而不是规模。”
研讨会结束后,陈会长发来消息:“你的分享打动了许多人。有三个国际组织表示想了解更多康复花园的模式。”
最让黄小磊惊讶的是,张女士通过社工转交来一封信。信中写道:“谢谢你那天的话。我开始在窗台上种香草,每天看着它们生长,心痛似乎减轻了一点点。昨天我梦到了儿子,不是最后那段日子,而是他小时候在草地上奔跑的样子。醒来时我哭了,但不是只有悲伤。”
黄小磊将这封信小心地夹在笔记本里,与其他珍贵记忆收藏在一起。
五月中旬,猴面包树苗迎来了生长爆发期,第七和第八片叶子相继展开,茎部更加膨大。黄小磊为它换了一个更大的容器,添加了从社区花园收集的特制堆肥。
同一天,他收到了来自非洲的照片更新:向日葵已经开花,金黄色的花盘向着非洲的太阳微笑。孩子们站在花田间,举着写有“谢谢”的牌子,牌子上画着中国和非洲被花朵连接起来的图案。
阿米娜在邮件中写道:“这些向日葵不仅提供了食物和油料,更重要的是成为了社区的象征。现在当地人称它为‘希望之花’,甚至附近社区都来学习种植。你种下的不止是种子。”
黄小磊看着照片中孩子们的笑脸,忽然明确了自己想做的事情。他打开电脑,开始起草一个项目计划书:创建一个小型非营利组织,专门通过园艺连接创伤幸存者和社区,分享资源与希望。
他首先向陈会长和老赵提出了这个想法,得到了热烈支持。
“社区可以提供启动空间,”老赵立即表示,“温室和工具都可以共享。”
“我能帮忙联系心理专业人士和志愿者,”秦老师主动请缨,“很多退休教师都愿意参与。”
就连警方都表示支持:“我们可以推荐合适的参与者,确保安全环境。”
项目被命名为“交织花园”,象征着不同生命如何通过相互支持而成长壮大。
五月底,“交织花园”举办了第一次筹备会议。黄小磊惊讶地发现,竟然有十五人参加——心理学家、社工、有经验的园丁、甚至还有两位企业代表愿意提供赞助。
会议在社区花园的亭子里举行,开放的环境让黄小磊感到安心。他介绍了项目理念和目标,声音平稳,目光与参会者接触。
“这不是传统的治疗项目,”他解释道,“而是通过共同创造和照料生命,自然建立连接和希望。每个人既是参与者也是贡献者。”
讨论持续了两小时,形成了具体行动计划:六月开始试点项目,招募8-10位参与者,每周两次聚会,结合园艺活动和小组交流。
会议结束时,一位心理学家对黄小磊说:“你创造了一个安全又有深度的模式。最重要的是,它来自于亲身经历,而不是理论。”
那天晚上,黄小磊站在阳台上,看着城市灯火渐次亮起。手中的猴面包树苗在晚风中轻轻摇曳,叶片反射着夕阳余晖。
他想起一年前的自己,连走出家门都需要巨大勇气。如今的他,不仅走出了家门,还开始帮助他人找到他们的出路。
手机亮起,是姐姐发来的消息:“爸妈说你最近看起来不一样了。更...扎实了。”
黄小磊回复:“根系长得更深了。”附加一张猴面包树苗的照片。
他回到书桌前,打开笔记本。新的一页上,他画了一幅详细的“交织花园”设计图,包括各类功能区、无障碍通道和交流空间。在页面边缘,他写道:
“我曾经认为自己是被摧毁的花园,现在明白我是种子也是园丁。创伤分离了我和世界,但通过照料生命,我重新连接了自己和他人。给予不是掏空自己,而是像植物进行光合作用,转化光能为生长力。我的地图现在标记着共享的路径和共同的空间。”
合上笔记本,黄小磊走到窗前。暮色中的社区花园静谧安详,第一批萤火虫已经在树丛间闪烁。
他知道前路仍有挑战——焦虑不会完全消失,噩梦可能还会来访,康复之路从未真正结束。但现在他有了工具,有了理解,最重要的是,有了连接。
春夜的风温暖而清新,带着花开的气息。黄小磊深吸一口气,感受空气充满肺部,充满生机。
根系已经交织成网,支持着向上的生长。无论未来有什么挑战,他知道自己不再独自面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