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喺边度?》(粤语诗)
文\/树科
根?我,你
我哋,嘟喺根度……
你我,噈我
我哋嘟有十八代以上嘅祖宗……
老窦,阿妈
阿爷阿嫲,姊婆公公……
我哋嚟自佢哋:
约五百年,约五十二万公婆……
我哋嚟自佢哋:
约五千年,约冇定数嘅祖先……
我哋嘅根喺呢度:
喺壶口,喺中原,喺江南西北东……
《诗国行》(粤语诗鉴赏集)2025.7.20.粤北韶城沙湖畔
在粤语的韵律中探寻文化之根
—— 赏析树科粤语诗《根喺边度?》
文\/阿蛋
树科的粤语诗《根喺边度?》,以质朴却饱含深情的语言,在简短的篇幅里掀起了一场关于 “根” 的深刻追问与思索。这首诗收录于《诗国行》(粤语诗鉴赏集),创作于 2025 年 7 月 20 日粤北韶城沙湖畔,它跳出了传统诗歌的表达范式,以粤语这一极具地域文化特色的语言为载体,将个体与族群、当下与历史、局部与整体紧密联结,在对 “根” 的层层探寻中,传递出浓厚的文化认同感与归属感,具有独特的诗学价值与文化意义。
一、粤语语言:诗之 “根” 的鲜活载体
诗歌的生命力往往与语言紧密相连,《根喺边度?》选择粤语作为创作语言,并非偶然,而是诗人对 “根” 的表达形式与内涵的深度契合。粤语作为古汉语的 “活化石”,保留了大量古汉语的语音、词汇和语法特征,它承载着岭南地区数千年的历史文化积淀,是地域文化身份的重要标识。诗人以粤语创作,本身就是对 “根” 的一种呼应 —— 用承载着本土文化基因的语言,去探寻族群的文化之根,使得诗歌的形式与内容达到了高度统一。
诗中的 “嘟喺”“噈我” 等词汇,是粤语中极具日常性的表达。“嘟喺” 意为 “都在”,“噈我” 虽在字面表述上略显特别,但结合上下文语境,可理解为 “关于我”“说到我” 之意,这种极具生活气息的词汇运用,让诗歌摆脱了晦涩难懂的弊病,显得亲切自然。就像白居易的诗歌追求 “老妪能解”,树科在这首诗中也以通俗的粤语语言,让不同阶层、不同文化背景的读者都能轻易走进诗歌的世界,感受到 “根” 的话题并非遥不可及,而是与每个人的生活息息相关。这种语言的通俗性,不仅扩大了诗歌的受众范围,更让 “寻根” 这一主题变得更加贴近大众,引发广泛的情感共鸣。
同时,粤语的韵律感也为诗歌增添了独特的音乐美。粤语有九个声调,相较于普通话的四个声调,其语音变化更为丰富,这使得诗歌在朗读时,声调的高低起伏、抑扬顿挫更具节奏感。“根?我,你 \/ 我哋,嘟喺根度……” 开篇以简短的句式、明快的节奏,如同对话般开启了对 “根” 的追问,粤语声调的变化让这一追问更具韵律感,仿佛是诗人在沙湖畔轻声呢喃,又似在与读者亲切交谈,将读者迅速带入诗歌的情境之中。这种由粤语语言带来的韵律美,让诗歌的情感表达更加细腻,也让 “寻根” 的主题在音韵的流转中更具感染力。
二、逻辑递进:“根” 之探寻的层层深入
《根喺边度?》在结构上看似松散,实则蕴含着严密的逻辑递进关系,诗人沿着 “个体 — 家庭 — 族群 — 地域” 的路径,层层深入地探寻 “根” 的所在,让 “根” 的内涵不断丰富、拓展,展现出清晰的思维脉络与深刻的认知过程。
诗歌开篇即以 “根?我,你 \/ 我哋,嘟喺根度……” 抛出核心问题,并给出初步答案。这里的 “我”“你” 是个体,“我哋”(我们)是个体的集合,诗人首先将 “根” 与个体和小群体联系起来,认为个体与群体本身就是 “根” 的一部分,这是对 “根” 的最基础认知。这种开篇方式简洁直接,如同哲学追问中的 “我是谁”,从个体存在出发,为后续的 “寻根” 之旅奠定基础。
紧接着,诗人将视角转向家庭层面:“你我,噈我 \/ 我哋嘟有十八代以上嘅祖宗……”“老窦,阿妈 \/ 阿爷阿嫲,姊婆公公……”“老窦”(父亲)、“阿妈”(母亲)、“阿爷阿嫲”(爷爷奶奶)、“姊婆公公”(外公外婆),这些都是家庭中最亲近的长辈,诗人通过列举这些称谓,将 “根” 与家庭血缘联系起来。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家庭是社会的基本单位,血缘关系是维系族群传承的重要纽带,“十八代以上嘅祖宗” 更是强调了家族传承的悠久历史。从个体到家庭,诗人让 “根” 的范围得到了第一次拓展,让读者意识到 “根” 不仅存在于当下的个体之中,更存在于家族的血脉传承里。
随后,诗人进一步将 “根” 的范围扩大到族群层面:“我哋嚟自佢哋:\/ 约五百年,约五十二万公婆……”“我哋嚟自佢哋:\/ 约五千年,约冇定数嘅祖先……”“五百年”“五千年” 是时间维度的延伸,“五十二万公婆”“冇定数嘅祖先” 则是族群数量的具象化与模糊化表达。“五百年” 或许指代的是某个特定历史时期的族群发展,而 “五千年” 则直指中华文明的悠久历史,从 “有定数” 的 “五十二万公婆” 到 “冇定数” 的祖先,诗人以时间的跨度和数量的变化,展现了族群的繁衍与壮大,让 “根” 的内涵从家庭血缘上升到了族群传承的高度。这里的 “嚟自佢哋”(来自他们),强调了当下的 “我哋” 与历史上的族群祖先之间的传承关系,“根” 不再仅仅是个体与家庭的联结,更是整个族群在历史长河中的延续。
最后,诗人给出了 “根” 的最终指向:“我哋嘅根喺呢度:\/ 喺壶口,喺中原,喺江南西北东……” 壶口是黄河的重要地标,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中原则是中华文明的发源地;江南西北东则涵盖了整个中国的地域范围。诗人将 “根” 从族群层面进一步拓展到地域层面,明确指出 “我哋” 的根就在中国的广袤土地上,在中华文明的发源地与传承地。这一结尾不仅回应了开篇的 “根喺边度?”(根在哪里?)的追问,更将 “寻根” 的主题升华为对中华民族文化根源的认同,让诗歌的格局得到了极大的提升。
这种层层递进的逻辑结构,使得诗人对 “根” 的探寻过程清晰可见,从具体到抽象,从微观到宏观,让 “根” 的内涵不断丰富、深化,也让读者能够跟随诗人的思路,一步步理解 “根” 的真正含义,感受到 “寻根” 背后所蕴含的对个体、家庭、族群乃至整个民族的情感联结。
三、引经据典:“根” 之内涵的文化印证
《根喺边度?》虽然语言通俗,篇幅简短,但其中蕴含的 “根” 的内涵,却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诸多思想观念相契合,通过引经据典,我们可以更深刻地理解诗歌中 “根” 的文化意蕴,感受到诗人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呼应。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根” 常常与 “孝” 文化紧密相连。《论语?学而》中提到 “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认为孝悌是仁的根本,而孝的重要内涵之一就是对祖先的尊崇与祭祀,对家族血脉传承的重视。诗中 “我哋嘟有十八代以上嘅祖宗……”“老窦,阿妈 \/ 阿爷阿嫲,姊婆公公……” 的表述,正是对 “孝” 文化中重视家族血缘、尊崇祖先观念的体现。诗人通过提及祖先与长辈,强调了个体与家族祖先之间的血脉联系,这与儒家 “慎终追远” 的思想相呼应。《礼记?中庸》中说 “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意为谨慎地对待父母的去世,追念久远的祖先,民众的道德就会趋向敦厚。诗人对家族祖先的提及,不仅是对 “根” 的探寻,更是对 “慎终追远” 传统美德的传承,让 “根” 的内涵中融入了浓厚的 “孝” 文化元素。
同时,诗歌中对 “根” 的探寻,也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 “家国情怀” 相契合。从屈原的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到杜甫的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再到范仲淹的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家国情怀一直是中国文人墨客笔下永恒的主题。诗中从个体、家庭到族群、地域的 “寻根” 过程,正是家国情怀的体现 —— 个体的 “根” 在家庭,家庭的 “根” 在族群,族群的 “根” 在国家的广袤土地上。“喺壶口,喺中原,喺江南西北东……” 这些地域不仅是地理上的概念,更是中华文明的象征,是国家的代表。诗人将 “根” 指向这些地域,表达了对国家、对民族文化的认同与热爱,这与传统文化中的家国情怀一脉相承,让 “根” 的内涵超越了个体与家庭,上升到了国家与民族的层面。
此外,诗歌中 “约五千年,约冇定数嘅祖先……” 的表述,也与中华文明五千年的历史传承相呼应。中华文明是世界上唯一未曾中断的文明,五千年的历史积淀,形成了丰富的文化遗产,这是中华民族的 “根” 与 “魂”。诗人提及 “五千年” 的祖先,正是对中华文明悠久历史的认同,对民族文化 “根” 与 “魂” 的追寻。从黄帝、炎帝的传说,到夏商周的文明,再到秦汉唐宋元明清的朝代更迭,中华文明在历史的长河中不断传承、发展,诗人所探寻的 “根”,正是这绵延五千年的中华文明的根源。这种对文明根源的探寻,体现了诗人对民族文化的自信与珍视,也让诗歌的 “寻根” 主题具有了更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四、情感表达:“根” 之认同的深情流露
诗歌是情感的艺术,《根喺边度?》中蕴含着诗人对 “根” 的强烈认同与深厚情感,这种情感通过简洁的语言、严密的逻辑层层流露,感染着每一位读者。
在提及 “老窦,阿妈 \/ 阿爷阿嫲,姊婆公公……” 时,诗人的情感是亲切而温暖的。这些称谓所代表的长辈,是个体成长过程中最亲近的人,他们承载着家庭的记忆与温情,是个体情感 “根” 的重要来源。诗人用直白的语言列举这些长辈,没有华丽的辞藻修饰,却让读者感受到了浓浓的亲情,仿佛看到了自己身边的亲人,这种情感的共鸣,让读者深刻体会到 “根” 在家庭中的温暖所在。
当诗人写到 “我哋嚟自佢哋:\/ 约五百年,约五十二万公婆……”“我哋嚟自佢哋:\/ 约五千年,约冇定数嘅祖先……” 时,情感中多了一份崇敬与自豪。“五百年”“五千年” 的时间跨度,展现了族群的悠久历史;“五十二万公婆”“冇定数嘅祖先” 的表述,体现了族群的繁衍壮大。诗人为自己是这一悠久族群的后代而自豪,为族群在历史长河中的传承与发展而崇敬,这种情感让读者感受到了族群 “根” 的厚重与力量。
而在诗歌的结尾,“我哋嘅根喺呢度:\/ 喺壶口,喺中原,喺江南西北东……” 诗人的情感达到了高潮,这里面既有找到 “根” 的释然,更有对民族文化、对祖国大地的热爱与眷恋。壶口的奔腾、中原的厚重、江南的温婉、西北东的辽阔,这些地域特征共同构成了中华民族的文化画卷,诗人将 “根” 指向这里,表达了对整个民族文化的认同与热爱,这种情感宏大而深沉,让读者感受到了民族 “根” 的广博与深远。
诗人的情感并非孤立存在,而是通过诗歌的语言与结构,传递给每一位读者,让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从对自身家庭的情感联结,到对族群历史的崇敬自豪,再到对民族文化的认同热爱,实现了情感的共鸣与升华。这种情感的流露,让 “寻根” 不再是一个抽象的概念,而是一种充满温度与力量的情感体验,也让诗歌具有了强大的感染力与生命力。
五、诗学价值与文化意义
《根喺边度?》作为一首粤语诗,不仅在艺术表达上具有独特的价值,更在文化传承与身份认同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
从诗学价值来看,这首诗打破了传统诗歌的语言壁垒,将粤语这一地域方言引入诗歌创作,丰富了诗歌的语言形式与表达维度。它证明了方言不仅可以用于日常交流,还可以成为诗歌创作的重要载体,为诗歌创作提供了新的思路与方向。同时,诗歌在结构上的逻辑递进、情感上的层层深入,以及语言上的通俗自然与韵律美,都展现了诗人高超的诗歌创作技巧,为当代诗歌创作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从文化意义来看,这首诗是对地域文化与民族文化的双重认同。在全球化背景下,文化同质化趋势日益明显,地域文化面临着被边缘化的危机。诗人以粤语创作,探寻岭南地域文化与中华民族文化之根,是对地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也是对民族文化的认同与弘扬。它让读者意识到,地域文化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保护地域文化就是保护民族文化的多样性;而民族文化则是地域文化的根基与归宿,只有扎根于民族文化的土壤,地域文化才能焕发出持久的生命力。
此外,这首诗对于增强文化自信、构建文化认同也具有重要作用。在当今社会,部分人存在着文化自卑心理,对本土文化缺乏认同。《根喺边度?》通过对 “根” 的探寻,让读者重新认识到本土文化与民族文化的价值,感受到自身与文化根源之间的紧密联系,从而增强对本土文化与民族文化的自信,构建起牢固的文化认同。这种文化自信与文化认同,是民族凝聚力与向心力的重要来源,对于推动社会发展、实现民族复兴具有重要的意义。
综上所述,树科的《根喺边度?》是一首极具价值的粤语诗。它以粤语为载体,通过逻辑递进的结构、深情的情感表达,以及与传统文化的紧密联结,探寻了 “根” 的丰富内涵,展现了独特的诗学价值与深厚的文化意义。这首诗不仅是诗人个人情感与思考的表达,更是对整个民族文化根源的追寻与认同,它将在地域文化与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中,发挥重要的作用,也将在当代诗歌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