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季度》(粤语诗)
——南国嘅天气
文\/树科
春夏秋冬系共识
一年约三百六十五天
多咗湿热一季喺常识……
梅雨时,龙舟水,回南天
喺雾中,喺洪灾,喺汗蒸
除非屈喺屋企噈一季……
天若有情天亦老
心冇天时地利,路梗偏
咁样落去,年年多咗几多季……
《诗国行》(粤语诗鉴赏集)2025.7.15.粤北韶城沙湖畔
《第五季度》诗学分析
文\/阿蛋
引言:粤语诗的独特场域与《第五季度》的出场
在诗歌的多元版图中,粤语诗以其浓郁的地域色彩与独特的语言质地开辟出一片别样天地。粤语,这一承载着岭南千年文化沉淀的语言,保留了诸多古汉语发音与词汇,本身就蕴含着丰富的诗意密码。当它与诗歌创作相遇,便产生了奇妙的化学反应,使粤语诗既有古雅韵味,又具鲜活的市井气息,从民歌、粤讴一路走来,在不同时代展现出独特魅力。树科的《第五季度》便是在这样的粤语诗传统脉络中诞生,以其对南国天气别出心裁的书写,为我们呈现出一个既熟悉又陌生的诗意世界。
打破常规的时间架构:“第五季度” 的提出
“春夏秋冬系共识,一年约三百六十五天”,开篇诗人以一种近乎陈述常识的口吻起笔,将大众所熟知的时间框架 —— 四季轮回、一年的常规天数 —— 清晰摆出,这是我们认知世界时间秩序的基础,也是诗歌展开的背景参照。然而,笔锋陡然一转,“多咗湿热一季喺常识……”,“多咗” 这个极具粤语口语特色的表述,轻巧却又有力地打破了既定认知,提出 “湿热一季”,构建起 “第五季度” 的概念。这一概念的创造,并非简单的气候现象罗列,而是对传统时间划分的诗意重构。从诗学理论中的 “陌生化” 角度来看,它打破读者对时间的惯性认知,促使读者以全新视角去审视日常经验中的气候与时间关系,为诗歌注入了先锋性与探索性。
具象化的 “第五季度”:梅雨、龙舟水、回南天的意象群
诗人紧接着以 “梅雨时,龙舟水,回南天” 三个典型的南国气候现象,将 “第五季度” 具象化。梅雨时的潮湿黏腻、龙舟水的磅礴迅猛、回南天的雾气弥漫,这些意象不仅是自然现象的呈现,更蕴含着丰富的文化与情感内涵。“喺雾中,喺洪灾,喺汗蒸”,三个 “喺” 字的连用,强化了环境氛围,让读者仿佛身临其境。“雾” 营造出朦胧、混沌之感,既对应回南天的天气特征,又可象征生活中迷茫未知的状态;“洪灾” 是龙舟水极端化的后果,带着大自然的破坏力,暗示生活中的困境与无常;“汗蒸” 则生动地描绘出湿热天气下身体的直观感受,将 “第五季度” 的酷热与潮湿推向极致。这一系列意象组合,如同电影中的蒙太奇手法,从不同侧面勾勒出 “第五季度” 的独特面貌,且在粤语语境中,这些词汇的发音与表意紧密结合,读来更具感染力,使读者对南国这一特殊气候时段有了更深刻、鲜活的体验。
个体与环境的碰撞:“屈喺屋企噈一季” 的无奈
“除非屈喺屋企噈一季……”,“屈” 字在粤语中有困于、憋屈之意,精准地传达出个体在 “第五季度” 恶劣天气下的无奈处境。当外界被湿热、雾气、洪水笼罩,人们只能选择困守家中,原本丰富的户外活动受限,生活空间被极大压缩。这一句诗,将个体与环境的矛盾冲突展现出来,“屈” 字所蕴含的情感张力,使读者深切感受到人在自然气候面前的无力。从诗歌情感表达层次来看,它在对 “第五季度” 客观描述的基础上,引入了人的主观感受,实现了从景到情的自然过渡,让诗歌不再仅仅是气候现象的记录,更是对生活在其中的人的生存状态的关注与思考。
哲理的升华:“天若有情天亦老” 的化用与延展
“天若有情天亦老”,这句源自李贺《金铜仙人辞汉歌》的千古名句,被诗人巧妙引入诗中。原句表达的是对时光流逝、世事沧桑的深沉感慨,在《第五季度》里,它承接上文对特殊气候及个体无奈的描述,进一步升华主题。在这样多变且极端的 “第五季度” 气候下,上天若有情感,目睹人间因天气所受的困扰,也会为之伤怀、衰老。诗人借用此句,赋予 “天” 以情感,将自然现象与人文情感深度融合,拓展了诗歌的意境深度与广度。同时,这一经典诗句的引用,也在古今之间搭建起一座桥梁,使诗歌既有现代生活的鲜活气息,又具深厚的文化底蕴,体现出粤语诗在传承与创新上的独特魅力。
现实隐喻与情感深化:“心冇天时地利,路梗偏”
“心冇天时地利,路梗偏”,此句表面上是在说若内心缺乏对天时地利(如 “第五季度” 这类客观环境)的顺应与把握,人生之路便会偏离正轨。但深入挖掘,它有着更深刻的现实隐喻。“天时地利” 可指代生活中的各种机遇与有利条件,“心冇” 则强调了个体主观认知与准备的不足。在当下快节奏、竞争激烈的社会环境中,人们常常因自身局限错过机遇,导致发展受阻,就如同在 “第五季度” 的复杂气候中迷失方向。这一句诗将诗歌从对自然气候的描写延伸至对人生境遇、社会现实的思考,情感从对天气的无奈上升为对人生道路选择的忧虑,实现了诗歌内涵的又一次深化,让读者在品味粤语语言之美的同时,引发对自身生活的反思。
持续追问:“咁样落去,年年多咗几多季……”
诗歌结尾 “咁样落去,年年多咗几多季……”,以一个开放式的疑问句收尾,“咁样落去” 承接前文对 “第五季度” 及相关问题的探讨,给人一种事态将持续发展的紧迫感。“年年多咗几多季”,这里的 “季” 已不仅仅是指现实中的气候季度,更可理解为生活中诸多类似的困境、难题。它如同一个有力的叩问,促使读者思考:若对当下的问题(无论是自然环境变化,还是社会现实困境)不加以重视与改变,未来还会滋生出多少难以应对的 “季度”?这种结尾方式,既呼应开篇对 “第五季度” 的新奇提出,又在情感与思想上实现了螺旋式上升,留给读者无尽的思考空间,使诗歌的余韵悠长,在读者心中久久回荡,完成了从一首描写地域气候的粤语诗到引发对生活、社会深刻反思的文学佳作的蜕变。
《第五季度》通过独特的时间概念构建、丰富且具地域特色的意象运用、情感层次的细腻推进以及对经典诗句的巧妙化用与哲理升华,展现出粤语诗在诗歌创作领域的独特价值。它不仅是对南国天气的诗意记录,更是对生活、人生、社会的深度思考,为粤语诗的发展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也为读者带来了一场别具一格的诗歌审美体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