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言的宇宙》
——论《睇睇诗国嘅山水》中的粤语诗学建构
文\/诗学观察者
当现代汉语诗歌在普通话的河道中奔涌七十余载,粤语诗歌如同古越地的红砂岩,在主流话语的冲刷中显露出其独特的文化肌理。树科先生的《睇睇诗国嘅山水》以易经八卦为经,以粤方言为纬,织就了一幅融汇宇宙观与地方性的诗意锦缎。这首诗不仅实现了\"声调文字\"(赵元任语)的音乐性突破,更在五行相生的古典智慧中,重构了当代岭南的精神山水。
一、声成金石:粤语语音的韵律拓扑
王力在《汉语诗律学》中曾指出,方言入诗的本质是\"音系选择决定意象群落\"。该诗开篇\"先读乾,龙抬头\/飞九天:珠峰噈高昂……\"中,\"乾\"(kin4)与\"噈\"(zuk1)构成粤语特有的阳平-阴入调值对比,这种声调落差模拟出巨龙腾跃的动势。正如语言学家詹伯慧所言:\"粤语保留的中古入声字,是天然的诗歌节拍器。\"诗人刻意选用\"黐黜立立\"(ci1 ci1 lap6 lap6)等Abb式拟态词,通过声母的齿音爆破与韵母的短促闭合,在音韵层面再现万物萌发的窸窣景象。
这种语音造型艺术令人想起黄节《粤诗蒐逸》中记录的广府童谣\"月光光,照地堂\",但树科将民间谣曲的声韵传统提升至哲学表达层面。诗中\"巽冇色,冇味冇形\/有温情\"的重复否定句式,恰与《道德经》\"大音希声\"的辩证思维形成跨时空对话,而粤语特有的双重否定结构\"有郁有揽\"(既有摇曳又有拥抱),则创造出汉语中罕见的\"否定之肯定\"修辞范式。
二、卦象诗学:易经系统的当代转译
诗歌以八卦序列构建章节,暗合闻一多\"格律是精神的镣铐\"之论。乾坤二卦的并置最具匠心:\"乾喺阳刚利剑\/坤噈靓靓嘅好鞘\",此处\"靓靓\"(leng3 leng3)的叠词运用,既遵循了《周易》\"坤至柔而动也刚\"的原始教义,又通过方言形容词的稚拙感消解了经学的沉重。这种处理可比拟庞德《比萨诗章》中对《论语》的意象派改写,但树科的创新在于将\"鞘\"(ciu3)这个具象物转化为阴阳调和的隐喻——剑鞘的曲线暗喻珠江三角洲的地理轮廓。
在\"坎离艮兑\"章节中,诗人打破《说卦传》的传统解释,将五行元素对应现代中国景观:\"金木水火土,五行盛世\"的排比,实则是将张九龄\"海上生明月\"的岭南审美,升级为工业文明时代的生态宣言。这种转译验证了宇文所安对中国古典\"非再现性传统\"的论断——八卦系统在此不是占卜工具,而成为组织感官经验的诗性框架。
三、方言本体论:音义互文的在地性书写
该诗最富革命性的特质,在于实现粤语\"音义共生体\"(刘镇发语)的文学转化。如\"震\"(zan3)字在粤语中兼有\"雷电\"与\"惊醒\"双关,诗人通过\"九洲电闪雷鸣\"激活其沉睡的语义网络;而\"涌春声\"的\"涌\"(cung1)字,既指珠江口的\"沙涌\"地貌,又谐音\"宠\",暗含自然对人类的眷顾。这种语言策略遥接屈大均《广东新语》\"以水土之音为天籁\"的方志传统,却赋予其环保主义的当代解读。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诗中\"郁\"(juk1)字的运用。在标准汉语中该字仅有\"忧郁\"义项,而粤语保留其古义\"摇曳\"(《诗经·晨风》\"郁彼北林\"),诗人通过\"有郁有揽\"的双动词结构,将静态的五行学说转化为动态的生命交互。这种方言考古学的写作实践,恰如叶维廉所说\"在语音褶皱里打捞被普通话过滤的文化记忆\"。
四、生态岭南:地理空间的诗性编码
诗歌末章将创作地标\"粤北韶城铁姑娘生态园\"转化为文本的潜台词。\"铁姑娘\"这个社会主义建设期的劳动符号,与\"五行盛世\"的古典宇宙论并置,构成饶宗颐所谓\"古今不相悖而相济\"的岭南智慧。诗中\"珠峰\"与\"大江\"的意象对位,实则是将青藏高原-珠江流域的生态共同体,编码为中华文明的生命循环系统。
这种空间诗学令人想起洛夫《边界望乡》中\"望远镜中扩大数十倍的乡愁\",但树科的突破在于用方言音韵重建地理亲缘性。当普通话的\"看看\"被粤语\"睇睇\"(tai2 tai2)替代时,不仅声调变得婉转(阴上-阳上形成的波浪式语调),更在词汇层面强化了广府人的视觉认知方式——\"睇\"在粤语中包含着\"细细打量\"的专注,恰如诗人对诗国山水的显微观察。
结语:方言作为方法
《睇睇诗国嘅山水》的启示性在于:当方言不再作为民俗标本,而升格为认知世界的本体论工具时,其产生的不是地方主义的窄化,而是对汉语诗性潜能的扩容。该诗以八卦为骨架、粤语为血肉的创作实践,证明罗香林\"方言存则文化生\"的论断仍未过时。在普通话日益标准化的今天,树科先生用这首诗提醒我们:真正的\"诗国山水\",或许正藏匿在那些被主流声韵遮蔽的方言褶皱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