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稚梦与现实的交响》
——树科《有冇啲大志?》粤语诗赏析
文\/一言
在粤北韶城沙湖畔的氤氲水汽里,翻开《诗国行》(粤语诗鉴赏集),树科这首《有冇啲大志?》如一颗灵动的明珠,在粤语诗的璀璨星河中闪烁着独特的光芒。它以质朴而鲜活的语言,勾勒出一幅充满生活气息与童真意趣的画面,在看似诙谐幽默的对话背后,蕴含着对人生志向、世俗观念与内心追求的深刻思考。
一、童真视角下的志向初萌
诗的开篇,“细个阵,阿妈问:大个咗,想做乜?”一句简单的粤语对白,瞬间将读者拉入一个充满童趣的场景。这是无数孩子在成长过程中都会被问到的问题,带着长辈对晚辈未来的期许与关切。在孩子的世界里,最初的志向往往简单而直接,“学老窦,揸番车”,模仿父亲开车,在孩子眼中,那或许就是一份令人向往的职业,象征着自由与掌控。然而,在阿妈眼中,这却是“冇大志”的表现。阿妈的评判标准,反映了社会对“大志”的普遍认知,通常认为那些具有更高社会地位、更广阔发展前景的职业选择才是有远大志向的体现。这种观念的碰撞,在诗的起始就埋下了伏笔,为后续情节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孩子并未因阿妈的否定而气馁,反而给出了更为“宏伟”的回答:“考中大,去留学,再创业!”这一系列表述,展现出孩子内心对未来的憧憬与渴望,他试图用这些看似符合社会主流价值观的规划,来证明自己的志向。考入名牌大学、出国留学、创业成功,这些目标在世俗的眼光里无疑是“有志向”的象征,孩子以此回应阿妈的质疑,也反映出他在成长过程中对社会价值观念的初步接纳与模仿。
二、现实与理想的戏剧性转折
当孩子满怀豪情地阐述自己的志向时,阿妈“连随问:创乜业?”这一追问,如同投入平静湖面的一颗石子,激起了层层涟漪。孩子的回答“返老屋,养肥猪!”则将整首诗推向了一个戏剧性的高潮。从“考中大,去留学,再创业”到“返老屋,养肥猪”,这种巨大的反差令人忍俊不禁,却又在欢笑之余引发深思。
“返老屋,养肥猪”这一选择,看似是对之前宏伟志向的颠覆,实则是孩子内心真实想法的流露。在经历了对世俗“大志”的短暂迎合后,孩子最终回归到了自己内心真正渴望的生活。养肥猪,这一在世俗观念中或许并不起眼的职业,在孩子眼中却有着独特的价值。它代表着一种对简单生活的向往,对乡土情怀的坚守,以及对自我内心声音的倾听。这种选择,打破了社会对“大志”的单一定义,展现了孩子纯真而质朴的内心世界。
阿妈“听咗眼瞏瞏,笑唔喺,哭唔系……”的反应,将这种矛盾与复杂的心情刻画得淋漓尽致。阿妈既为孩子之前看似“有志向”的规划感到欣慰,又对孩子最终的选择感到困惑与无奈。她的这种反应,也反映出社会在面对与传统观念不符的志向选择时的复杂态度。一方面,社会鼓励人们追求远大的理想,另一方面,当这些理想偏离了世俗的轨道时,又会引发质疑与不解。
三、语言艺术中的生活韵味
这首诗之所以具有独特的魅力,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其生动鲜活的粤语表达。粤语作为一种富有地方特色的语言,具有独特的语音、词汇和语法结构,为诗歌增添了浓郁的生活气息。例如,“细个阵”“大个咗”“揸番车”“眼碌碌”“眼瞏瞏”等词汇,充满了粤语方言的韵味,让人仿佛置身于一个充满烟火气的岭南家庭场景之中。这些词汇的运用,不仅准确地传达了诗歌的内容,更营造出一种亲切、自然的氛围,使读者能够深刻感受到诗歌所蕴含的情感。
同时,诗歌的语言简洁明快,节奏感强。对话的形式使诗歌具有很强的现场感和互动性,仿佛读者就是这场对话的旁观者,能够清晰地听到阿妈和孩子的每一句话,感受到他们之间情感的变化。这种简洁而生动的语言风格,符合儿童的心理特点,也使得诗歌更容易被读者所接受和喜爱。
四、文化内涵中的价值反思
从文化内涵的角度来看,这首诗不仅仅是对一个孩子志向选择的简单描述,更是对社会价值观、家庭观念以及个人追求之间关系的深刻反思。在传统社会中,家庭往往对孩子的未来有着明确的期望,希望他们能够通过努力实现社会地位的提升和财富的积累。这种期望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社会对成功的定义,但也往往忽视了孩子内心真正的需求和兴趣。
诗中的孩子,在经历了对社会“大志”的模仿后,最终选择了回归自我,追求自己内心真正渴望的生活。这种选择,是对传统价值观的一种挑战,也是对个人自由和内心声音的尊重。它提醒我们,在追求成功的道路上,不能仅仅被世俗的标准所束缚,更应该倾听自己内心的声音,寻找真正属于自己的“大志”。
此外,诗歌中还蕴含着对乡土文化的眷恋。孩子“返老屋,养肥猪”的选择,体现了他对家乡的深厚情感和对传统生活方式的认同。在当今社会快速发展的背景下,乡土文化面临着诸多挑战,这首诗通过对孩子这一选择的描写,引发了人们对乡土文化传承与发展的思考。
五、与经典诗作的共鸣与超越
在诗歌的发展历程中,许多经典诗作都探讨了志向、理想与现实的关系。例如,陶渊明的《归园田居》中“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表达了诗人对官场生活的厌倦和对田园生活的向往。树科的这首《有冇啲大志?》与陶渊明的诗作有着异曲同工之妙,都展现了对世俗价值观的反思和对内心真实追求的坚守。
然而,树科的这首诗又具有其独特的时代意义和价值。它以现代儿童的视角出发,结合当代社会的现实背景,探讨了志向选择的新问题。与古代诗作相比,它更加贴近现实生活,更容易引起当代读者的共鸣。同时,诗歌中运用的粤语方言,也为诗歌增添了一种独特的文化魅力,使其在众多诗作中脱颖而出。
六、结语
树科的这首《有冇啲大志?》以其质朴的语言、生动的情节和深刻的文化内涵,成为了一首值得细细品味的粤语诗佳作。它从童真的视角出发,展现了孩子在志向选择过程中的迷茫与坚持,引发了我们对社会价值观、家庭观念以及个人追求之间关系的深入思考。在粤北韶城沙湖畔的微风中,这首诗如同一首悠扬的乐章,奏响了稚梦与现实的交响,让我们在欢笑与沉思中,感受到了诗歌的独特魅力。它提醒着我们,在人生的道路上,要勇敢地追求自己内心真正渴望的生活,不被世俗的标准所左右,找到属于自己的“大志”,书写属于自己的精彩人生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