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说长安有位姓阎的画师,名叫阎立本,技艺超群,名望极高!”
“不过此人出身世家,又在朝为官,地位不一般啊!”
“看来得备上厚礼,亲自登门拜访才行。”
打定主意后,顾元宝带着效果图、金银厚礼前往阎府。
来到一处豪华宅邸前,门房接过拜帖后立即入内通报。
蓄着山羊胡的中年文士阎立本听完禀报,面露不屑。
“区区商贾也敢登门?”
“不见!”
商人一向为世家贵族如阎立本所轻视。然而近日新唐商盟在关中的兴造之举,却令他不得不另眼相待。
\"且慢......\"
\"这些商人结盟筑路,颇得圣心。\"
\"不妨看看这拜帖所言何事。\"
阎立本展开拜帖,目光扫过字句时骤然凝滞。
\"李沐公子?\"
\"栩栩如生的图卷?\"
李沐之名他自然知晓。不同于那些顽固的世家,阎立本对朝廷与皇帝更为亲近,因此对这位年轻才俊不仅无恶感,反生几分钦佩。但即便欣赏,他亦不愿卷入世家与李沐的纷争。
可帖中提及的奇特画作,却勾起他浓厚兴致。绘画恰是其平生挚爱。
\"世上竟有如此画技?\"
\"来人,请顾先生入内。\"
顾元宝阔步而来,不待寒暄便直陈来意:
\"此乃李公子手绘之图,请阁下过目。\"
画卷展开的刹那,阎立本瞳孔猛然收缩。
\"这......\"
\"此等画法前所未见!\"
色彩之鲜活,比例之精准,俱是平生仅见。待惊叹稍平,他指着图中那座飞跨渭水的巨构问道:
\"图中虹桥可是仙境想象?当真美轮美奂。\"
顾元宝闻言,腰杆不觉挺直,眉宇间尽是傲然:
\"非也!此乃新唐商盟即将动工修建的实景。\"
\"不出数月,阎先生便可亲自踏足此桥,领略连通两岸的盛景!\"
阎立本听得此言,脸上写满震惊。
\"渭水宽逾一里,如何能架设这般长桥?\"
\"绝无可能!\"
《渭水奇观》
阎立本望着手中的图纸,心中仍觉不可思议。
世间竟真有方法能造出这般宏伟的桥梁?
顾元宝见状,嘴角噙着若有似无的笑意。
\"阎先生心存疑虑,也是人之常情。\"
\"您尚未领略过钢筋混凝土的奥妙。\"
\"待大桥落成,阎先生亲临一观便知。\"
\"眼下还请您提笔,将李郎君这张蓝图多摹几份。\"
阎立本这次未再推辞。
这种新颖的画法本就令他心驰神往。
既有丰厚酬金,又能研习新技,何乐不为?
\"可。\"
\"图卷留下,我即刻动笔。\"
\"他日渭水桥成,倒要看看是否如画中这般气象!\"
......
此事自然传入李沐耳中。
当顾元宝捧着摹本复命时,李沐正在案前批阅文书。
\"李郎君,这是着人摹绘的桥梁图样。\"
\"若张贴于长安各隅,既可令百姓知晓工程,又能鼓舞匠人士气。\"
\"您看此法可行否?\"
李沐闻言抚掌。
\"妙策。\"
\"不知请了哪位丹青妙手?\"
展开画卷的刹那,李沐瞳孔微震。
只见摹本与原图分毫不差,只尺寸放大了数倍。
线条肌理,明暗转折,竟无一处瑕疵。
这般功力,绝非等闲画师可为!
\"大唐竟有如此人物?\"
\"未习西洋技法,却能极尽写实之妙?\"
李沐指尖轻叩案几,对这个神秘画师愈发好奇。
若能将此人招入麾下......
顾元宝连忙禀明原委:\"此乃将作监阎立本大人手笔......\"
\"阎立本?\"
三字入耳,李沐蓦然起身。
这名字似曾相识。
自入长安以来,他鲜少与朝臣往来。
能让他记住的名姓,必非池中之物。
\"阎立本......\"
李沐闭目凝思,忽然拍案:
\"可是画《凌烟阁功臣图》的那位?\"
------
《长桥惊鸿》
长安城墙外,渭水河畔。
数幅巨制图卷迎风悬展,引得行人纷纷驻足惊叹。
众人围观着那幅巨大的设计图,旁边的文字说明格外醒目。
围观的百姓们一见到图纸,顿时沸腾起来,眼中闪烁着兴奋的光芒。
\"渭河大桥!\"
\"原来新唐商盟要建造的是这样的工程!\"
\"实在太壮观了!\"
\"简直如同天工开物!\"
这座大桥的宏伟蓝图让人叹为观止。
许多围观者发出惊叹,脸上写满不可思议。但也有人嗤之以鼻:
\"怎么可能!\"
\"人力怎能完成如此浩大的工程?\"
\"这肯定是骗人的!\"
\"要真能建成,我宁愿跳进渭河!\"
毕竟这座大桥的规模太过惊人,看起来简直像神话传说。
质疑声此起彼伏,经久不息。
只有参与过新唐医院建设的工匠们信心十足:
\"怎么不可能!\"
\"李公子发明的钢筋混凝土,肯定能建成这样的大桥!\"
\"到时候你可别食言!\"
这些工匠深知钢筋混凝土的神奇之处。看到设计图的第一眼,他们就坚信:
渭河大桥必将成为现实!
能参与这样的工程,让他们热血沸腾,干劲十足。
\"渭河大桥!\"
\"这座奇迹般的大桥必将名垂青史!\"
\"能参与其中,真是三生有幸!\"
\"以后和子孙说起这段经历,该多么自豪!\"
在这种 的鼓舞下,所有工匠都爆发出惊人的工作效率。
各种建材很快运抵现场,在万众瞩目之下,工程火速展开。
......
如此重大的工程自然瞒不过朝廷。李世民甚至得到了一份施工效果图,在太极殿上与长孙无忌等重臣共同品鉴。
\"好一座渭河大桥!\"
\"李小子竟有如此能耐!\"
\"建成后必将成为长安新地标!\"
望着图上恢宏的桥梁,李世民难掩激动之情。他明白这座大桥对长安交通的意义。
长孙无忌同样震撼不已:
\"真能跨越这么宽的河面?\"
\"若与关中交通网相连,整个关中都将融会贯通!\"
\"日后百姓过河,马车畅通无阻!\"
渭水两岸,自古隔阂难通。百姓往来需依赖渡船,车马货物更需耗时费力。然一旦长桥凌波而起,天堑顿成坦途!
这座横卧渭水的巨龙,必将为长安城注入新的生机。
李二凝视着图纸上蜿蜒如虹的桥梁,胸中豪情激荡。\"好一座渭水大桥!\"他抚掌赞叹,\"此桥落成之日,朕定要亲题匾额!\"
长孙无忌立于身侧,含笑附和:\"陛下所言极是。此等壮举,非盛世不可为。\"
此刻渭水之滨,数艘大船正泊于中流。李淳风立于船头,手持算筹反复测量。\"桥墩点位在此!\"他朗声喝道,\"先立木桩,再围挡板!\"
粗壮的圆木被力士们一根根钉入河床,激起阵阵水花。工匠们赤足跃入刺骨寒流,将木板严丝合缝地钉在木桩之间。
\"取水!\"随着李淳风一声令下,数十个木桶此起彼伏。汩汩清流被舀出围堰,渐渐露出湿润的河床。松油防水的气味在河风中弥散开来,混着工匠们呼出的白雾,在初春的渭水上织就一幅壮观的施工图景。
远处长安城墙上,李二负手而立。夕阳将他的身影拉得很长,一直延伸到波光粼粼的河面。那里的施工声隐约可闻,像是大唐崛起的心跳。
劳动者们高效协作,将桥墩围堰内的积水尽数排出。
奔腾的渭水 ,奇迹般地出现了一片无水的施工区域。
李淳风目睹此景,连连颔首,望向李沐的目光中又添几分钦佩。
\"李公子的妙计果真奏效!\"
\"围堰内的积水既已排尽,接下来便可开挖基槽,布设钢筋,正式浇筑桥墩了。\"
\"待桥墩全部完工,桥面施工就更为简便。\"
\"这般看来,渭水大桥指日可待!\"
李淳风深知最艰难的环节已然攻克,余下的工程将轻松许多。
不多时,基坑挖掘完毕,工人们将粗壮的钢筋依次排列,编织成坚固的钢筋骨架。
李淳风伸手比量着那些比他臂膀还粗的钢筋,不由啧啧称奇。
\"钢筋混凝土!\"
\"有了钢筋作为骨架,水泥构筑物便无惧弯折开裂,当真是巧夺天工的组合!\"
\"李公子的才智,实在令人叹服!\"
更令他震撼的是水泥与钢筋的惊人产量。往昔视若珍宝的钢铁,如今竟能如寻常物料般源源不断运抵工地,尽数浇筑于水泥之中。
\"工业化......\"
\"莫非这就是李公子所言工业化的奥妙?\"
\"换作从前,单是建造桥墩所需的钢筋,倾尽全国铁匠也难以制备。\"
\"而今钢筋水泥予取予求,再不虞匮乏。\"
\"工业化生产之高效,委实令人惊叹!\"
李淳风对李沐倡导的工业化道路愈发向往,暗下决心要全力协助李沐实现这一宏图。
有了工业化支撑,横跨渭水的壮举终于从图纸走向现实。先前质疑的百姓们,也该哑口无言了!
数日后。
巍峨的桥墩在湍急的河水中拔地而起,如巨人般深深扎根渭水。待混凝土完全凝固,施工围板逐层拆除。任凭激流冲击,这些水泥巨柱 ,宛如中流砥柱。
当两排整齐的桥墩最终矗立在渭水 时,围观的百姓惊叹连连。
\"成了!\"
\"渭水里的桥墩当真建成了!\"
\"设计图上那般宏伟的大桥,居然真要实现了!\"
\"钢筋混凝土竟有如此神效!\"
众人对钢筋混凝土的威力赞不绝口。他们原以为水泥只堪铺路,未料与钢筋结合竟能创造这般奇迹。
闻讯赶来的阎立本更是心潮澎湃。作为渭水大桥设计图的绘制者,他比常人更清楚这些桥墩的意义。
\"既然能筑就跨渭大桥,那其他建筑......\"
\"那些图纸上的构想,甚至不敢想象的工程,是否都能成真?\"
阎立本只觉热血沸腾,眼中迸发出前所未有的光彩。
他何止是丹青圣手,胸中更藏着经天纬地的韬略!
常人难及的卓识,令他早已望见数十年后的山河景象。
\"若以钢筋铁骨筑坝拦断渭水,再开凿千里沟渠,何愁关中沃野不丰?\"
\"或在黄河天堑架起通天之桥,令中原大地血脉相连?\"
\"更可在漠北草原修筑钢铁雄城,使我大唐旌旗永驻......\"
思绪如潮水般涌来,阎立本掌心沁出热汗,恨不能即刻见到这煌煌盛景。
到那时——
李世民闻言瞳孔骤缩,指尖在龙纹扶手上叩出清响。
\"此议甚善,容朕思之。\"
李靖抚须不语。他只要君王记着:疆土一寸不可轻。
朱漆门扉内,李沐正与房玄龄对坐。自杜如晦起死回生后,\"李神医\"三字已成长安街巷的传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