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9
老太太赏赐的“玉版宣”,如同一声清脆的磬音,瞬间涤荡了笼罩在听竹轩上空的阴霾。
当那几刀质地上乘、洁白如雪的宣纸被钱嬷嬷亲自带着两个婆子郑重送来时,消息也同步传遍了伯府。所有还在观望、或是暗中使过绊子的人,心里都咯噔一下,迅速重新评估起这位七少爷的分量。
大厨房的管事婆子立刻换了一副面孔,亲自将最新鲜的食材和足量的牛乳送到听竹轩,陪着笑脸说前几日是手下人疏忽;针线房也将最好的夏衣料子赶紧裁了送来;库房那边更是主动将削减的冰例加倍补上,还多添了些解暑的凉茶份例。
一时间,听竹轩门前竟有些门庭若市的感觉。
迎夏、拾秋几人腰杆挺直了不少,处理事务时底气更足,看向苏喆的眼神里,除了敬畏,更多了几分真心实意的信服。少爷不声不响,便借了老太太的势,轻而易举地化解了危机,这份心机和沉稳,远超她们想象。
苏喆对此并未表现出任何得意。他依旧每日读书、习字,偶尔在院中散步,对下人的管理依旧恩威并施。他将那珍贵的“玉版宣”仔细收好,并未立刻使用,反而依旧用着普通的纸张练字,这份不张扬的姿态,更让人摸不透深浅。
他知道,老太太的赏赐是一道护身符,但也是一道催命符。它会让自己更显眼,也会让苏明远之流的嫉恨更深。他必须尽快将这借来的“势”,转化为自己实实在在的根基。
第一步,便是巩固与松鹤堂的联系。
他没有频繁地去请安打扰老太太清静,那样只会惹人厌烦。而是选择了一种更迂回,也更显真诚的方式。
他利用自己融合了多世阅历的审美和见识,精心绘制了几幅小巧精致的扇面。一幅是写意山水,取“仁者乐山”之意,意境空灵;一幅是工笔花鸟,画的是松鹤延年,寓意吉祥;还有一幅则是寥寥几笔的墨竹,凸显风骨。
画技未必是顶尖,但那份超越年龄的意境把握和恰到好处的寓意,却显出了非凡的巧思。他让春桃寻了个不起眼的旧扇框裱好,并未署名,只在一个晴好的下午,让迎夏拿着,以“七少爷病中习作,不敢称好,唯愿博祖母一笑”的名义,送到了松鹤堂。
东西送出去,他便不再过问,仿佛只是尽了孙辈的一点孝心。
几日后,松鹤堂老太太身边最得用的琥珀姑娘来了听竹轩,脸上带着笑意:“七少爷,老太太看了您送的扇面,很是喜欢,夸您心思灵巧,画意不俗。特让奴婢送来一盒新进的湖笔,给少爷习字画画用。”
苏喆恭敬接过,谦逊道:“祖母谬赞了,孙儿技艺粗浅,只是信手涂鸦,能入祖母眼已是万幸。”
琥珀笑道:“少爷过谦了。老太太还说,若是得闲,可多画些顽意儿送去,她老人家看着也高兴。”
这话传开,府中众人更是心惊。这已不仅仅是赏赐,而是明确的表示了!老太太喜欢七少爷的画,愿意让他时常进献!这等于给了苏喆一个定期在老太太面前露脸、加深印象的正当渠道!
苏明远在锦绣院得知消息,又砸了一套茶具,脸色阴沉得能滴出水来。他发现自己那些上不得台面的刁难,在老太太无形的庇护下,简直如同儿戏!这庶子,竟是如此滑不溜手!
而苏喆,则开始了他的第二步——经营信息网。
他不再仅仅依靠春桃的听闻。他不动声色地观察着听竹轩的四个下人。拾秋活泼,与各房丫鬟交往较多;观墨常往外院跑,与小厮们熟悉;侍书相对寡言,但办事稳妥;迎夏则心思缜密,统管院内事务。
他没有试图立刻收买他们,那太着痕迹。他只是在他们办差回来汇报时,会多问几句看似无关紧要的闲话,比如外院最近有什么趣闻,哪位管事似乎心情不好,门房又收到了哪家特别的拜帖等等。他问得随意,听得认真,偶尔还会就某些信息发表一两句精准的点评或推测,让汇报的下人暗自佩服,觉得少爷虽然年轻,见识却是不凡。
久而久之,迎夏几人在外面听到什么消息,会下意识地留心,回来也会更详细地禀报,希望能得到少爷的“指点”。一条以听竹轩为中心,虽然微弱但逐渐成型的信息渠道,就这样悄然建立起来。
通过这些信息,苏喆对府内的人事动态、权力格局有了更清晰的了解。他知道哪位管事与三少爷走得近,知道大夫人王氏身边除了钱嬷嬷还有哪些心腹,也知道哪位小姐与哪家公子议亲不顺……
这些信息碎片被他存入脑中,不断拼凑、分析,成为他应对未来风波的底气。
就在他默默经营自身的同时,江南再次传来了消息。
这一次,是真正的捷报!
赵显在江宁,凭借林泉手札和卫家老仆的零星记忆,历经周折,终于找到了卫家秘密存放在城外一所荒废别业地窖中的《千峰寂雪图》!
画作保存完好,经过随行老师傅和重金请来的几位江南书画名家共同鉴定,确认为林泉晚年真迹无疑!那孤绝冷寂的雪景,那力透纸背的笔意,那隐隐散发的特殊纸张香气,无不与手札记载和“寂雪”砚的传说相互印证!
赵显已重兵护送,带着画作和手札原迹,星夜兼程,赶回京城!
消息传入萱草堂,王氏喜极而泣,连说了三声“天佑伯府”!看向听竹轩方向的眼神,充满了难以言表的复杂情绪。
而苏喆,在听竹轩得知这一最终消息时,只是轻轻合上了手中正在阅读的一本《资治通鉴》。
他脸上并无太多喜色,仿佛这一切早已在他预料之中。
他知道,最大的功劳已经落下。
接下来,便是收获果实,以及……迎接功劳背后,那更加汹涌的暗流的时候了。
他走到窗边,看着庭院中在夏日阳光下熠熠生辉的翠竹,目光沉静如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