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世子与晋世子两人,原以为今天烦人的差事总算告一段落,正琢磨着出宫后如何痛快放松一番,却在这儿撞上了皇上,心里顿时泛起一阵不爽。
皇上平时喜欢拿他们说笑,这些话他们听得多了,早就见怪不怪。
相处了几个月下来,他们也察觉到皇上并无恶意,反倒挺照顾他们。
当初在军营,处理军务大事时也从不避讳,那些重要的军事会议和部署,他们都在一旁听着,毫赤裸裸。
正如皇上所说:“虽说隔了十代,血缘淡了,但只要是太祖的后人,姓朱的,那就是自家亲戚。连自家人还不能信,还能信谁?”
“臣等谢陛下隆恩,此乃臣等分内之事!”
哪怕从小没受过什么正统教育,这种场面话他们刚来时或许不会说,但几个月下来也早已熟稔。
朱由校客套一番后,便带着他们一同返回乾清宫。
他正为如何说服秦藩与晋藩支持取消年俸一事发愁,没想到刚出门就遇到这两位,不由感慨天助我也!
对这两个早已被他牢牢掌控的藩王世子,朱由校没有遮掩,直接表明了自己的打算。
两位世子听闻皇上欲停发一年俸禄,脸色立刻就变了,心里顿时像压了块石头。
朱存枢还好些,朱审烜却几乎要滴出血来。
晋藩前阵子刚被刮了一大笔银子,几代积累几乎被掏空,还没缓过气来,如今又要断俸,他心里简直难受至极。
这种事情为何又落到了他们头上?真让人头疼。
更让人难受的是,皇上还让他们写信通知各自父王,并请父王上书支持,二人脸上的笑容顿时僵住了。
这差事可不轻松,若被父王知道是他们点头答应的,回去恐怕不死也得脱层皮。
朱由校当然也明白这事难办,但他别无他法。总不能自己一个人背锅,得罪所有藩王吧?
“当年洪武年间,太祖在世之时,成祖皇帝曾与愍王、恭王一同出征北伐蒙古,兄弟情谊深厚。”
“如今到了我们这一代,自然也不能给祖宗丢脸。国家正值危难之时,秦藩与晋藩理应挺身而出,共渡国难。”
朱存枢向来胆小怕事,不敢违抗皇命,但见朱审烜不吭声,他也不好表态。
此时的朱审烜,心里早已破口大骂。之前坑了我们晋藩一大笔钱也就算了,现在还想用这番话来忽悠我?
谁不知道当年燕藩和晋藩根本就是死敌?恭王还曾亲自南下南京,向懿文太子密报燕藩图谋不轨之事。
若不是懿文太子宽宏大量,燕藩能不能继续存在都是个未知数,如今还有脸提起这段往事!
可他虽心中愤愤不平,却也是个胆小怕事之人。面对皇上的威严,终究不敢违抗,只能硬着头皮接受。
费了不少口舌之后,两位世子终于答应回去写信,让各自的父王准备奏章递上来,表明态度,站好队伍。
尽管他们一口答应下来,朱由校却还是对这两个靠不住的公子哥儿放心不下。
他亲自在旁边盯着他们起草书信。
信的内容自然先是从嘘寒问暖开始,联络一下感情。
随后才转入正题,要秦王和晋王配合演一出戏。
让他们各自上一道奏折,请求皇帝停止发放他们藩府的年俸。
同时还要说明之前“捐献”的钱粮情况,强调这是出于为国分忧、尽忠朝廷的主动之举。
奏章中当然要做些润色,把他们的贡献适当放大,突出自愿性质。
因为这份奏折将来是要向天下人公示的,供万民共睹。
而朱由校真正的用意,是让其他藩王看到秦藩与晋藩这一次的大义之举。
只要让天下人都知道,这是藩王们自己主动请求的,是他们自己的决定,便已达到目的。
到时朱由校便可顺势而为,发布一道圣旨面向所有宗藩,称因宗室忠君爱国之心切,皇帝勉为其难予以批准。
并鼓励其他藩王积极效仿。
凡事有开头便不难,只要有人带了头,后边的事就好办得多。
朱由校并未指望其他藩王都能主动捐献,他真正的目标是停止他们全年的俸禄发放。
所谓“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尽管藩王们一个个都像铁公鸡,一毛不拔。
但这么简单的利害关系,他们还是看得清楚的。或许会有怨言,但为了这点事去得罪皇帝,实在不值得。
若不是有秦藩与晋藩率先做出表率,朱由校直接下令停发俸禄,藩王们便有了充分理由向皇帝申诉。
他们会纷纷上书哭穷,说家里有多少人口要养,王府的开销有多庞大,日常花费如何巨大,把账本都搬出来。
“我们全靠朝廷俸禄过活,您这一下停发,等于断了我们的生路。”
这和那些拖欠赋税不交的江南士绅一样,无耻又耍赖。
常言道:“解铃还需系铃人。”
最牢固的壁垒,往往从内部瓦解。
朱由校这一招以退为进,令宗藩束手无策,除非他们真的愚蠢到极点,敢公然不顾皇帝的颜面。
至于远在成都的蜀王,他捐献钱粮一事也必须昭告天下。届时在圣旨中稍作提及,便可将他塑造成宗藩楷模,供其他藩王效仿。
同时也无形中提升了皇帝的威信。皇帝下旨才刚有风声,蜀王就积极响应,这不是一个很好的开头吗?
在这样内外夹击的压力之下,藩王们必然会妥协退让。
写罢信件,朱由校命二人画了押,并签下自己独特的签名,方才准许他们离开皇宫。
一俟取得秦、晋两位世子的亲笔信,朱由校便将其交予两名侍卫,命他们分别送至太原与西安。
收拾好笔墨的王朝辅迅速上前,在皇帝始终笑嘻嘻地说道:
“万岁爷实在高明,这一步棋妙不可言,如今有三藩作为支持万岁爷的表率,其余藩王便难以形成合力,再找借口推诿搪塞万岁爷和朝廷的政令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