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由校念及此处,随而想到,正统十四年,土木堡之变战败,震动全国,接连的战争几乎耗光了国家积蓄。
刚刚赢得京城保卫战的君臣还未喘过气,景泰年间荆襄地区又爆发了大规模的灾荒与动乱。
局势紧张至此,根本无法全面应对。
即便有贤臣于谦在,也只能优先稳住北方,京城优先,南方则无暇顾及。
可见,在古代封建社会,一个小小的风波,也可能引发滔天巨浪,动摇皇权根基,甚至危及整个政权。
明末陷入的财政死局,不正是这样一步步形成的吗?
大量资源被闲置之人消耗,财政收入逐年减少,只能不断加重百姓赋税。
朱棣时期实行的宗藩制度,将藩王供养起来却不加约束,贻害深远,让后代子孙深受其苦。
“首辅若不向朕呈报此事,朕还不知皇族成员每年竟要消耗如此巨量的银钱!”
“这种状况不能再持续下去了,必须设法改革,否则内忧外患之下,国将难安!”
“倘若继续如此,不用太久,国家财政恐怕就会全面崩溃,届时大明真有倾覆之险!”
几位大臣听罢,纷纷沉默不语。此事牵涉皇家内部,谁也不敢轻易发言,只能选择缄默以对。
但他们心里其实也很清楚,皇帝所说虽严峻,却句句属实。皇族俸禄确实过重,长此以往,国库终将难以为继。
程国祥早就有过上奏的想法,但一直拿不准皇帝的态度。若皇帝重亲情,不喜削减宗室待遇,那他反而会吃力不讨好。
朱由校见众臣不语,也明白他们的心思,看来这番话的后果,还是得由自己承担。
他轻轻敲着桌面,闭上眼陷入沉思。
过了许久,他缓缓睁开眼睛,开口说道:
“朕倒是有几个临时应对的主意,但具体执行,还得仰仗诸位!”
几位大臣互相看了一眼,脸上皆是疑惑,但谁也没有开口问皇帝,究竟是什么主意。
朱由校随即就把自己的想法完整地告诉了诸位大臣。
他的计划是,暂停发放宗藩全年俸禄。
当然,这只是针对爵位在奉国将军以上的宗室,像镇国中尉、辅国中尉这些低级爵位者,仍按旧例发放。
明代宗室的生活状态,可以说天差地别。
上层的亲王、郡王,自不必说,身份显赫,地位尊贵,还能继承祖产,生活上可以随意挥霍。
而处于底层的那些中尉,日子过得极其艰难。
以奉国中尉为例,年俸不过二百石,这点粮食勉强能维持一家几口人的温饱,至于其他开销,就别指望了。
在老朱的设想中,朱家人天生尊贵,既然是贵人,自然不需要做什么事情,只要按月领取俸禄便可。
反正国家会养着他们,还有什么可担忧的。
可朱元璋的祖训也给他们带来了麻烦,不准参加科举、不准经商、不准从军。
就是想种地,也没有土地可以耕种。
虽然各地宗藩都有自己的田产,但这些田地只传给继承爵位的人。
其他人,依照制度,承袭什么爵位,朝廷就另行建府、赐地。
而那些地位卑微、血脉疏远的宗室,就陷入了一个极为尴尬的处境,皇帝记不住他们,大臣不重视他们,连话语权都没有。
若真想靠劳力谋生,也不是不行,可一旦被人举报,结果就是身陷囹圄。
不是被发配到凤阳高墙给朱五四守陵,就是在孝陵为太祖扫地除草,人生自由从此无从谈起。
所以有时候,也需要换位思考,毕竟谁都不想一辈子无所作为,像个猪一样混吃等死。
在这样僵化的制度下,他们几乎什么都不能做。
只要做了制度之外的事,一经查出,便是严厉惩罚,毫不留情。
在这种情况下,谁还敢和朝廷作对,除非是活得不耐烦了。
朱由校也不禁对老朱有些抱怨,儿孙自有儿孙福,何必定下这么多规矩束缚发展呢?饿死了说明他没本事。
可即便这点勉强糊口的二百石俸禄,也不能全额发到他们手中。
负责发放和登记的官员,怎会放过这个机会。
对于这些处于社会底层、毫无地位的宗室,文官们根本不在乎,极其轻视。
众臣相互对望,皇帝真是想到就说,而且居然还打算推行。
停发年俸这种事情,也只有皇帝能想得出来,一旦被宗藩知晓,恐怕又要掀起一场抗议风波。
“陛下,臣以为此事不妥!”
平日沉默寡言的宋应星,竟在今日宗藩议题上主动开口,着实令人意外。
朱由校却来了兴致,含笑抬手,示意他继续直言。
得到皇帝默许,宋应星顿了顿,开口道:
“冒昧进言,断人财路,犹如杀人父母。若陛下真下令停发藩王年俸,恐怕会掀起轩然大波。”
“各地藩王必将联合一致,群起而攻之,甚至煽动舆论,指责陛下不顾血脉亲情,背离太祖旧制。”
“届时,陛下威严将遭受严重冲击,皇权信誉也将大打折扣。请陛下慎重考虑。”
宋应星所言并非危言耸听。谁会愿意放弃到手的银钱?
即便这些藩王家中粮仓满溢、银库充盈,也不会轻易放过朝廷这一固定来源。
年俸是祖制所定,只要大明尚存,朱家皇位仍在,他们便有权领取俸禄。
从道理上讲,朱由校确实难以站稳脚跟,若强行推行,阻力必然巨大。
表面上看,藩王无兵无权,连城门都不准出,但若真闹将起来,其声势远超寻常士绅。
更棘手的是,此事属于皇室内部纷争,外人多不愿插手,只会冷眼旁观,甚至暗自看热闹。
可朱由校早已有所筹谋。
他可以下旨,但不会亲自承担后果。
他手中握有秦、晋、蜀三藩的捐银凭证,而秦、晋两藩的世子此刻正居京师。
只需稍加安排,便可将众人的怒火引向这三藩身上。
他嘴角轻扬,语气中透出几分胸有成竹:
“这些事无须你们操心,朕自有安排。届时,各藩自会心服口服,谁也不敢轻举妄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