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对一派中,有位官员看穿了陈怀义的顾虑,不愿当前形势被陛下几句话便扭转,为保大局,当即挺身而出:
“启奏陛下,臣有一策,陕西……”
话音未落,便被朱由校当场喝止。
“住口!朕是在向圣人求教治国之策,何时轮到你插言?尊卑秩序何在?”
“锦衣卫,掌嘴二十,以儆效尤!”
官员一脸茫然,心中疑惑:怎么说话还能被打嘴巴?
话音未落,锦衣卫已经将他按倒在地。
一人托住他的下巴,另一人扶起他的额头,使他脸朝前,另有一人拿着令牌,用力拍打他的嘴巴。(具体可参考《九品芝麻官》中方唐镜的打法。)
在文武百官面前,这名官员被打得满嘴鲜血,当场昏厥。
反对派的官员纷纷高呼:“进谏无罪!”
陈怀义见状,只得硬着头皮启奏:
“陛下,再过两个月,今年的秋税便可征收,届时陕西的灾情便能缓解。至于军饷和百官俸禄,臣以为可暂缓两个月,等国库充实后再一并发放。”
朱由校听后冷笑了几声。
他心中暗想:这些官员毫无能力,只知捧着圣贤书自诩堪比诸葛亮、王猛。更可恶的是,动不动就拿百姓和江山来要挟皇帝,简直是在白白浪费国家粮食。
“原来你们这些大圣人的治国妙计,就指望今年的税赋?朕还以为你们能像先秦商鞅那样,拿出个千古流传的强国之策呢!”
陈怀义紧张地咽了口唾沫。
其实他还有别的办法,但不敢轻易说出,只能挑了一个最稳妥的策略,以免被治罪。
“百官的俸禄可以拖欠,但军饷如何拖欠?两三个月下来,有多少军士家属会挨饿?有多少军士会因生计被迫逃亡?”
“这还不算最严重的后果。若九边将士因不满而造反,祸及百姓,你们可知道会引发多大的灾祸?”
“到时朝廷是否要出兵镇压?又要消耗多少粮饷和兵力?战火之地,十年难复,朝廷还得投入大量资源善后,这笔账你们可曾算过?”
“你这武选郎中是怎么当上的?是谁推荐提拔的?就算没带过兵,这些基本道理都不懂吗?简直是个庸才!”
“整天抱着一本破书夸夸其谈,指点江山,根本不知自己有几斤几两。你穿这身官服,除了给它丢脸,还有什么用?”
朱由校怒斥完陈怀义,又扫视群臣,继续说道:
“你们也别装无辜。朕看你们很多人想法和这陈怀义差不多,都是拆了东墙补西墙。亏你们还一个个自称朝廷重臣,除了挑刺,还有什么本事?”
“还敢跟朕讲要留在宫中修身养性。太祖皇帝和成祖皇帝治理天下时,是这样吗?”
朱由校的话极为严厉,几乎就是在指着鼻子骂这些文臣。
群臣仍不服气,一位从河南道调来的御史早已忍无可忍。等皇帝话音刚落,他便站出来大声说道:
“陛下,不修身养性,怎能治理天下?”
“陛下说朝堂之上的大臣都是无用之人,这一点臣不敢苟同。朝廷设六部,各有职责,上下之间也有明确分工,文官武将所长亦各不相同。”
“陈怀义不过是兵部一名郎中,上任还不到一年,平日里处理的也只是一些人事任命与琐碎事务,怎能要求他通晓国家大政?”
“陛下拿军国大事来责问他,是否有些过分了?难道不是有意为难?”
“官员各有其职,各有其能。陛下若要询问国策,为何不问大司农或大司马?”
朱由校此刻才明白,这位老御史果然不同凡响。
尤其是在京城与地方都历练过的官员,说起话来确实比那些初出茅庐的年轻人厉害得多。
陈怀义刚被斥责几句,便已面如土色,而这位老御史却始终神色自若,仿佛胸中真有万千韬略。
朱由校并未动怒,反而起身走下台阶,站在他身旁说道:
“哦,李爱卿如此能言善辩,又为官二十多年,在河南也见识过百姓疾苦,想必可以指点一二,教朕如何治理国家?”
李御史赶忙低头作揖:
“臣惶恐,自中进士以来,臣只在都察院与刑部任职,并未涉及兵事与政务,因此不敢妄言国事,以免贻笑大方。”
“但臣身为御史,理应尽职尽责,监察百官,辅佐陛下,愿陛下能如孝宗皇帝一般,使大明再兴。”
听完这一番话,朱由校只觉头皮发紧。他早听说明末文官嘴上功夫了得,今日总算亲身体会。
明明本事有限,偏要装作怀才不遇,满口仁义道德,仿佛天下道理全在他们口中。
难怪历代皇帝多亲近儒臣,归根结底,还是他们一张嘴太会说。
每天在耳边讲大道理、画大饼,说得天花乱坠,令人信以为真。
若有人站在你面前,承诺带你飞黄腾达,说得头头是道,计划周全,过程结果都说得明明白白,你又正急需帮助,试问谁能不动心?
别说是在那个信息闭塞的年代,即便是在后世,也一样会被说得五迷三道,甚至被人卖了还帮人数钱。
不得不说,中华文化的确博大精深,几千年的口才传承,的确深厚无比。
有时候,并非皇帝昏庸无能,而是对手太老练,难以招架。
皇帝必须独自承担重任,而那些文官身后,却有整个国家的根基以及掌握庞大资源的利益团体作为后盾。
这些利益团体不断输送人才与皇帝抗衡,还常常暗中使绊子,让人防不胜防,普通人哪里是他们的对手?
即便是太祖皇帝这样权势滔天、威震四方的开国君主,最终也败在了这些人手中,其他的皇帝更是无法相提并论。
朱由校在一旁微微一笑,开口道:
“那爱卿不妨说说,皇帝应当如何作为,才能成为一位称职的君主?”
李红长再次行礼,神色自若地答道:
“臣依然坚持先前的观点,要做一位圣明之君,首要任务就是远离奸佞,亲近贤良。刀兵之事应由武将负责,与陛下无关,皇帝只需稳坐京城,专心处理政务。”
“臣斗胆再请陛下,立即下令铲除朝中奸邪之人,将权力合理分配给百官,届时正人君子遍布朝廷,不出十年,我大明必会国泰民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