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府衙内,朱由校翻看着王在晋等人送来的三份捷报,脸上满是笑意。再加上他在草原上亲手斩杀的蒙古士兵,此战总计斩首接近十万人。
仅蒙古主力骑兵就被斩杀两万余人,林丹汗这次算是被彻底压制。可以预见,漠南蒙古损失惨重,内部势必再度陷入纷争,林丹汗的位置也难以安稳。
“诸位爱卿,经此一役,漠南蒙古元气大伤,几乎丧失半数战力。回去之后,他们必定内斗不断,五年之内,北疆不会再有战事,可以安稳度过一段太平时光。”
“臣等恭贺陛下!”
王在晋走上前说道:
“陛下神机妙算,决胜千里之外,战前制定的策略直击林丹汗要害,用兵之精妙,令人佩服。”
以前虽知陛下尚武,但王在晋内心仍有疑虑。
可经历了此战,他是真心折服。密云大捷后,他每日祈祷只愿陛下不败,便能稳住北征大局。
没想到陛下竟然远征千里,直捣林丹汗老巢,还灭了两个部落,收编一个部落?简直是超出预期。
“好了,你们也不必多加夸赞。朕这次亲征千里,也冒了极大风险。好在有皇祖庇佑,才得以重振大明军威。”
说完,他拿起一份奏报,忽然问:
“那三千青壮劳工,此战表现如何?”
“回陛下,多亏少冢宰及时将他们组织起来,否则密云极可能失守。他们虽不善战,但临危不乱,为守城立下大功。”
临危不乱,说明他们有纪律、有组织,是极佳的兵源。
朱由校随即下令,将这三千人编入羽林军,组建一个全新编制……工兵营!
“工兵”这个词,在这个时代闻所未闻,众人听后皆是一脸疑惑。
“陛下,这……工兵,到底做什么?”
朱由校解释道:
“顾名思义,他们的职责是‘工’而非‘战’,不上阵杀敌,也不冲锋陷阵,与辅兵类似。”
“大军后勤由辅兵负责,而搭建营帐、修筑防御工事、挖掘壕沟等任务,则由工兵完成。战兵专注打仗,辅兵协助战兵,分工明确,全军上下才能更高效运作。”
众人听后,若有所思。
众人听后觉得颇有道理。这次反而是武将们比文官们反应更快。马祥麟率先开口:
“陛下说得对。每次打仗,士兵们赶路已经很辛苦,还得自己动手修防御工事,根本没法立刻投入战斗。如果真有陛下说的这种专职工兵,确实能省下不少力气。”
大家各自思索一番后,也都明白过来,觉得皇帝的提议很有道理。
“周兴武,这件事交给你来办。先从这三千人开始组建,等回京后再招些人来训练!”
“待遇方面暂时按辅兵的标准来。但有一点要记住,不准强迫,不愿意当兵的就随他去。”
“臣遵旨。”
朱由校接着望向王在晋,问道:
“宣大军那边怎么样了?”
“回陛下,他们还在密云城外驻扎。”
“让他们赶紧回防。仗都打完了,还赖在这儿干什么?朕又没准他们长假。”
王在晋迟疑了一下,回答道:
“回陛下,这是臣的决定。”
接着他将自己的想法一一道出。因为皇帝出征期间一直没消息,他不敢擅自做主。
再加上锦衣卫传来消息,说京城有人不安分。万一皇帝真出事,密云离京师这么近,这两镇兵马至少能稳住北直隶的局面。
王在晋身兼兵部尚书和宣大总督两职,对这两地将领有绝对的指挥权。
朱由校听完,也觉得王在晋考虑周到。如果自己真出事,留在京城的三万兵恐怕压不住场面。
看来回去之后,练兵还得加大力度。
以目前局势来看,京师至少要有十二万精兵,才能稳住人心。
王在晋接着开口:
“陛下,这两日宣大两镇的将领都向臣提了响银的事,说已经欠了两个月没发。”
拖欠军饷这种事,在大明早已是寻常。朝廷穷得发不出钱,欠饷几乎成了惯例。
朱由校皱眉问道:
“朕每月都按时发饷。出关前,户部也准备了二十万两响银,怎么会欠饷?”
朱由校眼下没精力整顿九边的烂摊子,所以登基以来一直采取温和手段。这次北征能一纸诏书就调来两镇兵马,也正因如此。
虽说文官中仍有贪腐,但至少将士们能按月拿到钱,这在以前是想都不敢想的好事。
“回陛下,今年二月,户部没把军饷交给兵部。大司农说,正月时把去年积欠的饷银补发后,国库已经难以为继,只能先停发一个月。”
程国祥这个人,王在晋很清楚。他一向精打细算,是个出了名的守财奴。上次能补发欠饷,还是因为他咬着牙坚持。
朱由校心里明白,接下来又得动脑筋筹钱了。
“国库紧张,这事等回京后再议。现在朕已经回来了,立刻传令,让两镇将官在明天午时前撤军回归边镇!”
他翻阅了所有呈上的奏报,大部分内容都令人满意。
这次北征可以说是满载而归。
“朕离开京城已经两个多月,既然大仗打赢了,就不宜再久留。等明天大军撤回,我们也该准备启程回京了。”
“臣等遵旨!”
“都退下吧,辅臣留下。”
朱由校闭上眼,静了一会儿。
“王伴伴!”
王朝辅立刻领会,马上打发所有人离开。
大堂内空无一人,外头站岗的全是锦衣卫。
朱由校伸了个懒腰,开口道:
“刚才辅臣提到的锦衣卫密报,到底是什么情况?”
王朝辅心头一紧,这事分量太重,他没料到皇帝这么快就要过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