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孙无忌垂手静立,心中了然。
此问非寻常褒奖,实为试探。
旁人若闻此语,必争先陈词,唯恐失此良机。
武媚娘却静默片刻,而后徐徐开口:“陛下睿德昭彰,臣何敢妄言教导?”
“然古训有之:赏罚宜公,不可偏废;法令一致,内外共遵。”
“用人之际,当择贤而任,远谗佞,亲忠良,方能使政通人和。”
此言虽正统,却不出奇。
李世民笑意微敛,仍点头道:“所言甚善。明刑赏,举贤才,乃治国之基。”
正当众人以为奏对已毕,武媚娘却又上前半步,声调未变,字字清晰——
话未尽。
她眉梢轻扬,语气坚定地说道:
“天子治国,离不开栋梁之材。昔年高宗于版筑之间得傅说,文王于渭滨寻得吕尚。彼二人,一为劳工,一为渔父,皆出身微末,却成辅政之重臣。”
“高宗与文王,难道本就聪慧过人、无需外助?非也。实因贤者难遇,得之则兴,失之则衰。”
“鸿鹄能越千山,凭羽翼之力;蛟龙可冲九霄,赖鳞鬣之助;君主治世,亦需贤士襄赞,方能安邦定国。”
“故臣恳请陛下广纳英才,重整朝纲,振大唐声威于四海,使诸国归心,万邦来贺!”
此前言语尚属寻常。
而此番陈词,则气势如虹!
不仅援引古事,更将贤才之重推至巅峰,直指大唐强盛之道在于得人。
殿中众人无不震动。
长孙无忌等人神色骤变,立于殿前的李承乾也不由侧目。
原本他对这场殿试并无太多关注,可此人所言字字铿锵,令他心头一震。
待他看清武媚娘容貌时,更是心头一热。
“好一位风姿卓绝的少年郎!”
李承乾心中悄然燃起波澜。
他素来倾心男子风仪,而眼前这位女扮男装的女子,偏偏生得如此清逸出尘,竟全然契合其心意。
御座之上,李世民听罢,朗声大笑。
“妙!甚妙!着实令人称绝!”
“你身为女子,竟能道出这般宏论,实乃世间罕有,状元之位,非你莫属!”
话音落下,满殿哗然。
众人面面相觑,目光齐刷刷投向武媚娘。
“女……女子?!”
狄仁杰脱口而出,难以置信。
而武媚娘神色如常,只轻轻上前一步,向帝王敛衽施礼,唇角含笑:“陛下过誉了。”
声音如珠玉落盘,清丽悠扬。
那一躬身的姿态,如春水映月,柔而不媚,端庄中透着灵气。
谁还能怀疑?
那位高居榜首、夺得会试第一之人——
竟是女儿之身!
太极殿内,寂静如死。
隐约间似有牙笏坠地之声。
“他,不对,她……竟是女子……”
狄仁杰目光深沉,五味杂陈。
庆幸的是,自己心动并非错乱本性,只因对方原是女子。
敬服的是,她胸中才学,竟真可压倒群伦。
若单论才华,夺魁毫无争议;而以女子之身登顶金榜,更是旷古未闻!
其余考生与朝臣却另作别想。
第一反应唯有荒诞!
自古以来,何曾有过女子赴科场、夺状元之事?此事已非“离经叛道”所能形容。
“陛下!此女子行径荒诞,竟以女装冒充男儿之身赴考,实乃对科举大典的莫大亵渎!”
一名朝臣猛然出列,声音高亢,直指武媚娘。
“恳请圣上依规处置,以正纲纪!”
众人皆心知肚明,武媚娘入试本是李世民默许之举。
可此时无人敢提,只将罪责尽数归于女子,逼君王当众表态。
那大臣话音刚落,李世民便抬眼望去,语气平静如水:“依规?你说她违了哪一条律令?”
朝堂骤然寂静。
那人嘴唇微动,却发不出声。
细究之下,大唐律法之中确无明文禁止女子应试。
无凭无据,何来问罪?
“尔等心中所想,寡人一清二楚。”
李世民缓缓起身,目光掠过殿中群臣。
“武媚娘身为宫中司正,奉命参试,非擅自妄为。”
“尔等质疑其状元之位,不过因其为女子。若论才学,满朝朱紫,天下寒窗,可有几人能出其右?”
他语罢,转向先前进言之人。
那人面皮涨紫,仍倔强叩首:“陛下!此事悖逆礼法,万不可行!求陛下三思!”
言毕,伏地不起。
转瞬之间,殿内数十官员齐齐跪倒,呼声如潮。
“请陛下收回旨意——!”
他们不再奢望严惩,只求免去武媚娘头名之荣。
武媚娘立于阶下,面容沉静如湖。
眸光轻扫那些俯首之臣,眼底掠过一丝寒芒,似冰刃藏于雾中。
李承乾早已移开视线。
得知她是女儿身之后,他心中那份欣赏顿时烟消云散。
于他而言,风姿俊逸的少年才值得注目;红妆虽美,却难动其心。
诸位考生亦悄然骚动。
这场风波太过惊人,几乎撼动了他们多年信守的认知。
就在这喧沸将起未起之际,一道清朗之声划破沉寂:
“陛下,臣以为,古可师,不可尽循。”
“今四海争雄,强国皆因变法而兴。我大唐岂能固步自封?”
“昔者秦设凌云阁,网罗天下英才,不论出身。我朝纵不能全效其制,何不先启一途——于巾帼之中择贤而用?”
“正如武司正所陈:人才者,国之栋梁,兴盛之基。秦国尚能越国界而纳士,我大唐何妨破性别以取才?”
“武司正的会试文章若确为自己所作,臣以为此人当居榜首,堪为状元。”
狄仁杰步出人群,面向李世民直言。
此言一出,满殿皆惊。
武媚娘抬眼望来,长孙无忌眉头微蹙,而李世民眼中骤然生光。
这话如春风拂过心田,令他神情舒展,笑意浮于唇角。
“你是何人?”
皇帝目光炯炯,语气中带着欣赏。
“臣乃本次会试第二名,狄仁杰。”
他躬身答话,不急不缓,言语间毫无谄媚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