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朕旨意,搜集秦国所有藏书典籍!尽数焚烧!”
“胆敢私藏者,格杀勿论!”
嬴政咬牙切齿地说道。
这些儒生近日的所作所为彻底惹怒了他,也宣告了他对儒家最后的容忍彻底终结。
不过,促使他真正下定决心的,还不仅仅因为这些,而是因为他查明了这些人当中,竟藏有宋国的细作。否则,事态绝不会发展到如此地步!
在他看来,根本症结还是出在这些迂腐不堪的儒生身上。
他们罪有应得!
若不是他们愚昧无知,又怎会被宋国的奸细挑拨利用?!
李斯等人听了,心中有所异议,想出言劝谏。
但看到嬴政满脸怒火的样子,终究没有敢开口,只能将话语咽了回去。
现在嬴政正处于极端暴怒之中,几乎已无理智可言。此时劝说,不仅无济于事,反而可能危及自身性命。
唯有等嬴政怒火稍减之后,才可能有劝解的机会。
嬴政最后望了一眼那些倒下的身影,随即收回目光,转身欲走。
但他刚迈出几步,喉咙一热,一口鲜血脱口而出!
紧接着,眼前天旋地转,身体猛然倒地,不省人事。
“王上!王上你怎么了!王上——”
“快去请太医来!”
“先把王上送回寝宫再说!”
秦王突然昏厥,城门楼上顿时一片惊慌,场面顿时大乱。
此刻的嬴政只觉得头脑昏沉,心口如刀绞般剧痛,额头冷汗直冒,连呼吸都变得困难异常。
他知道自己情况不妙,强忍着剧痛,紧紧抓住卫鞅的手臂,艰难开口:“传……寡人诏……让扶苏……”
话未说完,便已失去意识,整个人瘫软下去。
“王上!王上!”
卫鞅脸色骤变,拼命摇晃着嬴政的身体,但嬴政已然昏迷不醒。
……
发生在太玄门外的那一场血腥镇压,震动了整个咸阳。
没有人料到会酿成这样的惨剧。
儒生聚集闹事并非头一遭,但这一次,他们真正触到了嬴政的底线,换来了灭顶之灾!
总计有一百六十二名儒生。
全部被禁军当场射杀在太玄门外,无一生还。
但出人意料的是,不少百姓却在私下拍手称快。
这些腐儒们肆意诋毁扶苏,甚至鼓噪要废除扶苏的太子之位,怎能不让人心生愤慨?
百姓们与这些伪君子大不一样。
他们清楚谁才是真心为了大秦着想,扶苏的所作所为对国家有莫大的益处,他们怎会真的去责怪扶苏?
不过令人不解的是,自那日惨案之后,咸阳全城进入戒严状态,连铁鹰军都被调入城中,实行宵禁。
王宫内外的守备更是翻倍增强。
有传言说,王上病倒了。但无人敢深谈此事,百姓们心中忐忑,皆感到不安。
王宫之中。
嬴政昏迷后,众人慌忙将他抬回行宫。
首先由章邯下令,他是禁卫军与铁鹰军的统帅,立刻加强宫中守卫,并封锁一切消息。
接着传唤太医前来为嬴政诊治。
此时众人已在寝宫内等候。
卫鞅、张仪、苏秦、李斯等皆在其中,赵高也立于一旁。
嬴政静静地躺在床上,双眼紧闭。
眉间隐隐透出一丝黑气。
一位满头白发的老太医正在为其诊脉,神色凝重。
过了许久,他缓缓收回手指。
众人见状立即围上前去,苏秦率先开口:“先生,王上究竟如何?因何突然晕厥?”
这是众人最为关切的问题。
老太医长叹一声,缓缓说道:“王上多年操劳,早已积疾在身,素有郁结之症。”
“近来情绪起伏剧烈,心火旺盛,加之今日儒生滋扰,王上怒火攻心,旧疾复发,故而吐血昏迷。”
“那王上何时能够醒来?”李斯急切地问道,众人亦是十分关心嬴政是否会有性命之忧。
老太医听后露出为难神色,迟疑地答道:“这个……老朽实难断言,还需回去再作思量。”
此话虽说得含蓄,但众人心中已有数。
嬴政的情况不容乐观。
众人神情皆变得沉重。
“王上昏迷,若消息外泄,国内必生动荡,其余诸国也定会对我秦国蠢蠢欲动。”张仪皱眉说道,随即望向卫鞅,“商君大人,王上昏迷前可对您交代了什么?”
众人皆记得,卫鞅当时站在嬴政身旁,王上在他耳边低语几句便昏厥过去。
因声音极低,其余人并未听清。
卫鞅摇头答道:“王上只提到了太子殿下,话未说完便失去了意识。”
“国不可一日无主,王上之意,或许是要请太子回朝代管国事。毕竟太子乃国之储君,理应如此。”苏秦推测道。
张仪立刻接话:“若如此,应即刻遣人传旨,命太子速返监国。”
他向来支持扶苏,其他几人亦无异议。
然而,此时却有一人出声反对:
“诸位大人,王上尚未苏醒,尔等便妄自决断,是否太过草率?”
众人纷纷侧目望去。
说话之人,正是赵高!
他向前一步,目光扫过众人,语气郑重地说道:
“咱家乃王上身边近侍,中车府令,掌诏命之权。”
“未经王上旨意,任何人不得擅自拟定诏书,违者按谋逆论处!”
“诸位大人,难道要明知故犯?”
虽职位不及诸臣,但赵高身为天子近臣,地位尊崇。
诏令若无他参与,根本无法发出。
因而他所言并非有误。
“国不可一日无君!太子本就拥有监国之权,为何不能下诏令其返京?”
“赵高,你究竟意欲何为!”
李斯目光如刀,直视赵高,语气中带着怒意。
早前赵高曾邀他一同支持胡亥,他虽曾答应,但自从与扶苏深夜一谈之后,便断了与赵高的联系。
如今听他再次说出这番话,心中本能地察觉到一丝不祥。
可眼下并无实证,这类话不便直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