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提到的“炼”,指的是锻造过程中对铁块反复捶打的次数。
每一次折叠锻打,算作一炼。若是一块铁经过了四十次这样的锤炼,便称四十炼。
这一过程极为考验匠人技艺。若捶打不均,即便反复百炼,最终也不过是一块无法成器的废铁。
唐国所产的明光铠与大陌刀,皆是七十炼的精品。
再加上炒钢工艺的运用,才使得其兵器坚固而又锋利。
“竟然已经做到七十炼了?”
扶苏眼中流露出一丝惊讶,对两国在兵器锻造上的差距有了直观认识。
稍作思索后,他转向孟胜说道:“先生,孤有一些关于铁器锻造的新想法,想与你探讨。”
“殿下请赐教!”
孟胜听后立刻精神一振。
自从初次见面,扶苏展现出的见解便令人折服,他一直对其颇为敬重,自然也期待这次交流。
“孤认为,兵器的硬度与淬火方式密切相关。淬火速度越快,铁器硬度越高。”
“如今多用马尿或冷水淬火,但这种方式有其局限。铁器往往一次定型,难以再进行后续处理。”
“孤建议采用双液淬火之法。在高温阶段使用冷却速度快的介质,如马尿,以提升硬度;”
“待温度下降后,改用冷却速度较慢的介质,如动物油脂,以此防止变形开裂,增加韧性。”
扶苏向孟胜解释了双液淬火的基本原理。
其实他对灌钢法也有一定了解。
但目前秦国的条件尚不具备实施的可能,说也无益。
相比之下,双液淬火更容易实现,能立竿见影地提升兵器品质。
起初他并不打算与兵铸局的工匠多谈,因他们的基础薄弱,说了也难有成效。
而孟胜不同。
他本就是技艺精湛的铁匠,具备理解与应用这些新方法的能力。
果然不出所料。
听完扶苏的讲述,孟胜顿时眼前一亮。
稍加思索后,他便明白了这种方法的实用价值。
“殿下真是独具匠心!”
“若真能采用此法,我军兵器的品质将大大提升!”
孟胜语气激动,发自内心地钦佩扶苏的奇思妙想。
扶苏轻笑一下,又与孟胜交流了些铁器锻造的技巧,随后转而问道:“那弩匣一事,进展如何?”
“目前已基本完成。”
“不过上次公子提出的几点建议,臣觉得仍有改进空间。”
“如果能把弩匣的材质再改进一下,它的威力还能增强大约两成。”
孟胜开口说道。
“好,这东西可以慢慢琢磨,不用急于一时。”
扶苏对弩匣的研制非常上心。
因为弩匣已经用到了齿轮结构,这代表它具备连续射击的能力。
设想一下,战场之上数百上千具弩匣同时发射,那场面光是想想就令人心潮澎湃。只要运用得当,它在战场上的效果并不比火器逊色多少。
检查完冶造局之后,扶苏随即前往铁鹰军的军营。
上一次他遭到了项羽领兵的刺杀,三千铁鹰锐士伤亡了两百多人,所以现在需要补充兵员。
不过这一次,扶苏有了新的想法。
在他看来,虽然铁鹰锐士已是精锐之师,却总感觉少了点什么。他们本应拥有更强的战斗力。
“是时候好好训练一番了,不然这些人才白白浪费。”
扶苏低声说道。
这个时代的人,尤其是秦军士兵,身体素质普遍极强。随便挑一个铁鹰锐士,放在后世,稍加训练就能成为精锐中的精锐。
可惜的是,如今没有一套系统的训练方式,所有的练兵方法都太过粗略。这让他萌生了重新制定训练计划的念头。
“殿下,您在想些什么?”
蒙毅看到扶苏一脸沉思的样子,忍不住开口询问。
扶苏回过神来,转头看向蒙毅。
上下打量了他一番后,嘴角微微扬起,说道:“阿蒙,想不想亲身感受一下真正的训练?”
“嗯?”
蒙毅下意识地后退了一步,心中警觉起来。
看着扶苏那副人畜无害的笑容,他反倒觉得有些危险。
“先跟我去铁鹰军营。”
扶苏没多做解释,反正说了蒙毅也未必明白。
他虽出身参谋系统,却对后世各国的单兵训练方法了如指掌。要为铁鹰锐士重新制定一套训练体系,并不是难事。之前只是没时间,如今正好可以动手实施。
不多时,扶苏便与蒙毅一同前往铁鹰军营。
章邯今日不在军中,前来迎接的是司马靳。
“末将参见殿下。”
司马靳主动向扶苏行礼,语气恭敬。
自从上次扶苏平定叛乱、完成赌约之后,他对扶苏便心生敬佩;而这一次扶苏带回九州鼎,更让他敬仰至极。
“不必多礼。”
扶苏轻轻抬手,随即问道:“项羽呢?怎么没见他?”
项羽目前被安排在铁鹰军营中。
至于他的来历,除了少数几人外,几乎无人知晓。
一说到项羽,司马靳冷峻的脸庞上浮现出一抹异样的神情,他开口问道:“那个家伙……殿下,您是从哪里找到这样的怪人的?”
“他自从进入军营后,每天都在刻苦训练,还主动挑战军中的士兵。”
“那人太厉害了,完成所有训练后还能接连打败十几个军中高手,简直不像人。”
司马靳原本以为蒙毅已经是极强的存在。
可扶苏安插进来的这个项羽,完全颠覆了他的认知。
听到这番话,站在扶苏身后的蒙毅脸上明显闪过一丝不悦。
“那只能说明你们的训练还不够严格。”
扶苏微微一笑,随即对司马靳下令:“再挑选两百名士兵加入孤的亲卫,凑足三千人。孤要亲自训练他们!”
话音未落,他便转身朝军营走去。
司马靳听后略显惊讶,但还是立刻去执行命令。